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一名普通教师的困惑与期待

一名普通教师的困惑与期待

一名普通教师的困惑与期待
20xx年的9月10日,将是我登上讲台之后迎来的第十个教师节。

从教九年了,我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认真地审视过我的职业生涯,也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陷入困惑之中。

教师是什么?教育又是什么?有谁在认真地思考这一问题呢?多少年来,人们习惯于将教师喻作蜡烛,喻作春蚕,并将默默奉献
甘做人梯不求回报当作教师的最高境界;但有谁,认真地思考过,
教育的精神是什么,教师的真正职责又是什么!又有谁,真正地倾
听过发自教师内心的声音呢?回顾当初,我说不出我为什么会
登上讲台,似乎完全是命运的安排。

但也许,还是在内心深处有一
丝做教师的向往吧?所以,当年,我还是在高考志愿的第五栏里,
填上了一所师范院校。

我至今记得,当我拿到录取通知书时,父亲
怏怏不乐的神情。

因为在当时以及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们都
将上“师范”看作是没有前途的代名词。

后来父亲寄希望于我改行。

然而我却是一个容易随遇而安的家伙,也是一个天真的家伙。

我来
自偏僻的农村。

我看到那么多人因为缺乏知识而过着混沌闭塞的生活,我以为教育可以灌溉人们荒芜的心田,也可以使农村摆脱愚昧
和贫困。

但是毕业的时候,我退缩了。

我看到了自己的懦弱,也感
到了自己的无助:个人的努力,仿佛黑夜中的一只萤火虫,很容易
被整个黑夜吞没。

在我自己和我背后的乡村之间,最终,我选择了
城市。

站在讲台上,我的面前始终站着一个人,他在远处静静地看
着我。

他是我的恩师毕建新。

多年来,我一直想为他写点什么,但
却什么也写不出来,因为也没什么好写。

他只是千万个普通教师中
的普通一员。

然而他的人格光辉却一直在鼓舞着我。

他是我在县城
读高中的几年中,唯一能用公正平和的心态对待我们来自农村的学
生的教师。

他放弃了做乡长、做教育局长的机会,而情愿做一名普
通的教师。

他在讲台之下,并不善于言辞,我们师生之间也没有多
少交往,但我仍然深深地感激他。

我还将永远珍藏他写给我的一封信。

那是我第一次高考意外落榜之后,一度心灰意冷;父亲无奈之下,只好到县城去向他求助,于是带回了那封信。

正是他在信中的
期待与激励,才使我鼓起勇气回母校复读。

遗憾的是,大三那年的
暑假,我回母校去看望他,却得知老师因胃癌过世。

有谁知道,那
个下午,在县城日益繁华喧腾的街头,我在为他默默地流泪呢?
受他的感染,从教九年来,我秉承一颗公正平和的心,对待
我的每一个学生:不因权势富贵而疏远一个学生,更不因贫穷困顿
而忽视一颗心灵。

几年的实践,使我越来越接近教育的实质:教育
塑造健全的人格。

就在我的教育理想越来越清晰的时候,我自己却
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

教育需要创造,教师需要激情。

可现在的教育,似乎不欢迎
创造,也无需你的激情。

在高考的压力下,在家长、学校甚至社会
的压迫下,你只要机械的重复就可以了。

于是做教师的,有多少人
还有着教育理想?又有多少人,不是将从教当作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每当我痛苦时,同事总是好心地劝慰:“你太认真了。

何必呢?不
过一碗饭罢了。

”作为语文教师,我总认为我有责任在帮助学生走
过高考的同时,也为他们的人生奠定较为坚实的心理基础。

然而,
当我极力鼓励学生阅读时,班主任收缴了一摞又一摞的“闲”书;
当我退而求其次、挤出自己的课时为学生放映经典影片时,等待我
的是领导的严厉训诫……可是,当我面对那些语言苍白内容空洞的
作文时,又有谁理解我内心的焦虑呢?一年年高考之后,人们都在
为大批大批的学生在作文中表现出的低幼化倾向揪心,但有谁,为
改变这一状况做出过切实的努力呢?
教育的功利化已是无庸讳言的了。

我被它伤得心力交瘁。


和我丈夫都是教师,又都是重点班的教师,没有人了解我们付出的
是什么:没有周六周日,没有假期,甚至没有八小时之外没有自己
的孩子;有的只是改不完的试卷、加不完的分数、应付不尽的学生、开不完的质量分析会,还有别的沉得像山一样的种种压力。

有一次,我们七岁的女儿为我们留下了这样的一张字条:
“爸爸妈妈:我知道你们带高三很辛苦,你们常常把我一个
人锁在家中。

我只是想问一下,你们什么时候能带我出去玩啊?”
我丈夫对着字条号啕大哭,我亦是泣不成声。

但我们付出了
许多,收获的又是什么呢?物质上的窘迫我不想说,精神上的压力
又是几人能明白的呢?带高三的日子里,我常常拖着疲乏的身体写
日记,纪录我们的工作以及我自己的观察与思考,我只是期待人们
能关注教师,关注教育,从而促进基础教育的改革。

但很惭愧,至
今我都没有联系到一家出版社。

每年的假期,是会有很多学生来看望我们,这应该是我们做
教师的一大安慰。

但从回来的学生身上,我越来越清楚地看到教育
被庸俗化的身影:没有了理想,没有了抱负,似乎只剩下对金钱与
地位的追逐了。

也许是我自己太悲观;莫非真如一位网友所言,中
国的教师,都是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夜以继日呕心沥血为中国培养了
一批又一批的废品?!就这样,我厌倦了自己的职业,想要突围了;却又很快陷入了悲哀之中,正如鲁迅所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
了无路可以走。


我还记得三年前,当我倾注了我所有的激情送出我手里的第
一届高中毕业生时,我突然发现我自己被掏空了。

于是我迫切地想
转换职业,希望自己从别处获得体验,同时吸收新的知识,培养更
宽阔的思维,以防落入墨守的窠臼之中。

但我找不到出路。

然而当
我看到新的学生站在我面前时,自豪感又油然而生:这是我的学生!又一个三年过去,我竟这样的身心疲惫,以致看见讲桌,看见教室,就头晕目眩!可路不得不继续走下去。

在这样的迷惘哀伤中,我常
常翻阅过去的学生寄来的贺卡与信件,温暖自己;同时用蔡元培、
陈独秀、杨昌济、陶行知等对教育事业的热忱来激励自己。

还有,
利用这个不可多得的假期,广泛地阅读,尤其注意从西方教育典籍
中充实自己的头脑,并更新自己的教育思维与教育方法。

渐渐地,
心情明朗了起来。

今天,写下这篇文章,不是颂歌,也不是挽歌;只是真诚的期待着教育的春天。

最后以我国早期教育家经亨颐于1916年9月在浙江第一师范新生入学仪式上所做训词中的一段,抄来与同行们共勉:
“……以大厦喻国家,以人才喻栋梁、柱石常闻之,然构成大厦最要之关节,则为此凸彼凹相接合之斗。

榫若无斗榫,虽栋梁之才不足用也。

且既有栋梁之凸,榫若无柱头之凹,榫虽栋梁之才亦不足用也。

今中国栋梁之才不患不多,所缺者凹榫之柱石耳,倘柱头亦是凸榫,大厦其何以构成耶?政治家也,元勋伟人也,皆为凸榫之栋梁。

教育,立于社会基础之上之事业,教育者相当于柱石之材,彼凸我凹,与世无争,始无不合,否则即失其柱石之资格。

……”
(注:本节摘自经亨颐《教育者之人格》一文。

文见山东人民出版社《著名教育家演讲鉴赏》一书,1996年版。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