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流派说明

中医流派说明

(一)伤寒学派
以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研究为主旨。

始于晋唐,至金代已有“伤寒八大家”之说。

盛于明清,形成了错简重订、维护旧论和辨证论治三大派别。

学术争鸣对中医学尤其是对外感疾病辨治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河间学派
金·刘完素以“火热论”为学术主旨,创“六气皆从火化”之说,并善用寒凉药治疗火热类病,成“河间学派”,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力,如攻邪学派的张从正、丹溪学派的朱震亨等即深受其影响。

(三)易水学派
金·张元素以“脏腑病机学说”为学术主旨,创建脏腑寒热虚实辨证体系、脏腑寒热虚实用药式,发明性味归经理论,成“易水学派”。

其传人对不同脏腑均有专题研究,各有创见。

明代温补学派即深受其学术影响。

(四)攻邪学派
金·张从正主张“病由邪生,攻邪已病”,强调以汗、吐、下三法祛邪为要,成“攻邪学派”。

其说对纠正时弊有积极意义,对明清温病学派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为中医学治疗方法的丰富作出了贡献。

(五)丹溪学派
元·朱震亨以“阳有余阴不足”立论,强调保存阴气的重要性,重视滋阴降火,擅治气、血、痰、郁、火诸证,成“丹溪学派”。

明清温补学派的“命门之火”理论、温病学派的养阴、救液、填精诸法,均深受其影响。

(六)温补学派
河间、丹溪之学传至明代而大盛,反成寒凉时弊。

薛己、孙一奎、张介宾等医家承《难经》命门理论与易水学派的学术思想,建立以温养补虚为特色的虚损辨治方法,或重于脾,或重于肾,或脾肾并重,而成“温补学派”。

(七)温病学派
明清时期温疫流行,以明·吴有性,清·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等为代表的江浙医家对温病进行了深入研究,以《内经》等经典为学术依据,形成了温疫学说与温热学说并趋于完善,温病学派应运而生,渐至鼎盛。

(八)汇通学派
鸦片战争后,西医渐成主流。

对中医,菲薄者有之,固守者有之。

唐容川、朱沛文、恽铁樵、张锡纯等医家,倡导中西医学的汇通,尝试用西医知识阐述、论证中医合理性,并试图采西医之长,补中医之短。

是为“汇通学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