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狂欢化

狂欢化


• 巴赫金把这种独特的审美观念称为 “怪诞现实主义” . 巴赫金发 现是民间狂欢文化决定了拉伯雷小说的形象体系和风格,带来了 文化转型时期体裁的狂欢:底层文学与高层文学热烈对话, 民众 的广场的语言、 文学形式激烈地冲击着既定的艺术体裁,欲冲破 束缚奔腾而出. 巴赫金用历史 —— 社会学的方法从文化入手进入 文学, 创建了他的狂欢化诗学理论体系.
三、生命轮回的审美价值
• 通过狂欢节上戏谑的加冕和脱冕仪式,巴赫金看到了在现实世界中人的 生命轮回,“国王加冕和脱冕仪式的基础,是狂欢化的世界感受的核心 所在,这个核心便是交替和变更的精神,死亡和新生的精神。狂欢节是 毁坏一切和更新一切的时代才有的节日,这样可以说已经表达了狂欢式 的基本思想。”他认为这种仪式是合二而一的双重仪式,二者是不可分 离的,所以巴赫金把这种仪式中所渗透的对现实世界的狂欢化反映的核 心归纳为更替和更新的精神,可以看作是现实中一个人的生命轮回,不 断变化,它向我们昭示的是现实世界中一切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地发展变 化之中,诞生孕育着死亡,死亡孕育着新生,世界正是在不断地更替和 更新中得到发展,任何事物和思想如果一旦凝固了,僵化了,那就意味 着停滞和消亡。
“狂欢化”理论是一种典型的文化诗学,是由于巴赫金丰富的西方 中世纪民俗知识积累所形成的理论创造
内涵
狂欢节来源于中世纪的欧洲,是当时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按照巴 赫金的话来说,狂欢节就是中世纪人民的“第二生活形式” 。这 种生活就是巴赫金提出的存在两种生活的概念之一,第一种是所谓 日常的、正规的生活。而另一种生活就是上文提到的所谓的“第二 生活形式”,即狂欢节的生活。他说:“狂欢式的生活,是脱离了 常轨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是‘翻了个的生活’,是‘反面的生 活’”。 这是超越等级观念、地位、财富、家庭和年龄的,是一 种追求人人平等自由、资源共有的乌托邦。
儿子与情人
丈夫 瓦尔特 矿工 妻子 格特鲁 中产阶级 儿子 威廉姆和保罗
• 语言风格:方言 俚语 边缘化话语,富有狂欢化的语言性质 She had never been thee'd' and thou'd' before. Willam cried, “...And I can give you twenty pounds a year, mater. We s'll all be rolling money.” Mrs. Morel, “We shall, my son.”
• 《皆大欢喜》所描写的是一个老而又老的篡位与复位的故事, 其中的狂欢国王包括弗莱德里克与奥列佛。王位是快试金石, 它可以测试出人心与良知。弗莱德里克在获得王位后,众叛亲 离,良心备受折磨。终于在高年道士的启迪下,悔悟前非,将 物归原主。奥列佛在弟弟的真情感召下弃恶从善,作品在乡村 的狂欢中完成了狂欢国王的脱冕。弗莱德里克是一个为了私利 而恶事做尽的人,由于对兄弟的权力的觊觎,他驱逐了自己的 亲兄弟,演出了一场豆萁相煎的悲剧。由于害怕侄女罗琳娜的 名声掩盖了自己女儿的贤德,他将罗琳娜流放。由于奥兰多是 自己仇人的儿子,并对自己的僭位有微词,他并设法将他除掉。 奥列佛为了独霸家产,故意虐待弟弟,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 并且想方设法将他置于死地。莎士比亚通过对狂欢国王弗莱德 里克与奥列佛的脱冕,否定了这种自私自利、道德堕落、兄弟 相残的行为,呼唤仁爱、友谊与真情。
一、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肯定,表现为自由平等的美
• 巴赫金指出这些都不是关于平等与自由的抽象观念,不是关于普 通联系和矛盾统一等的抽象观念。相反这是具体的‘思想’,是以 生活形式加以体验的,表现为游艺仪式的‘思想’ • 只有在狂欢节上人的本性才能得到真正的显露,生命的价值才能 得到真正的体现。
二、巴赫金以现实生活中诙谐文化为基础建立起来的狂欢化美学, 透露出一种追求生命快乐的审美内涵 • 民间狂欢节充满诙谐、快乐、和生气勃勃的格调和气氛,狂欢节 上,由于摆脱了等级,取消了禁锢,人与人可以随便而亲昵地交 往和接触,在诙谐的笑声中,人们的心灵得到解脱,心情非常愉 快,人好像又找回了自我,在人们亲昵而快乐的交往中感觉到自 己也是人,感受到了人的真正本性。
• 劳伦斯认为当时机械文明摧毁了人们的本性,尤其是下层的工人 阶级。他运用象征 暗喻等手段,使用狂欢化的语言将人物之间的 对立关系表现的更为丰满。
意义
• 诗学意义 主体间性:作者与主人公之间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 系,加强了人物的主题地位,主人公与作者平起平坐,自由独立, 能表达自己的思想。 • 哲学意义 摧毁绝对真理,世界与心灵的问题并不是谁压倒谁的 问题,而是二者如何协调的问题 否定中心 瓦解权威 主张平等对 话 打破了独白的垄断地位 • 政治意识形态意义 顺应新兴资产阶级的反叛精神,反对神权, 反对禁欲主义,反对专制,利用诙谐形式批判当时教会和官方的 片面严肃和僵化,第二生活与官方建立的生活在某种程度上又是 一种对立的,相抗争的关系,表现出浓郁的意识形态色彩
Carnivalization
狂欢化
高楚君 2016.9.30
1.背景 2.起源 3.内涵 4.莎士比亚与狂欢化 5.劳伦斯与狂欢化 6.意义 7.在现实世界中的审美内涵
背景
• 斯大林专制时期 • 政治 经济 文化 宗教达到专制顶峰,整个社会极端政治化 教条化 绝对化,缺乏自由与活力
起源
• 首次提出 《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 • 详述 《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的时候,从 民俗文化的视野,提出了文学理论中“狂欢化”这个理论。
• 使束缚在等级秩序里的平民阶层可以充分获得主体话语权, 大 胆表达内心感受宣泄情感, 这正是“ 狂欢” 的实质意义所在。 • 狂欢化理论寻求感官的满足,寻求原始的生命活力与自由,暗含 对斯大林统治的一种间接批判
莎士比亚与狂欢化
• 喜剧几乎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包容着笑谑地给狂欢国王加冕和随后 脱冕的仪式 • 莎士比亚早期喜剧的狂欢化色彩与狂欢精神还体现为语言戏谑, 它包含笑、打嘴仗、讽刺与与小丑的滑稽表演等形式。它的目的 是为了增加喜剧效果与讽刺力度,即“融合着欢欣与讥讽” 。在 语言戏谑里,权力与真理交替,世界上的秩序交替。在笑声中, 死亡与再生结合,化腐朽为神奇
• 巴赫金认为要了解拉伯雷的创作,就必须了解中世纪和文艺复兴 时期的民间笑文化。 • 狂欢节的笑最能体现民间诙谐文化的特征:全民性(大众的笑) ; 包罗万象性(笑一切事物和人,包括自身) ;双重性(死亡与新 生相连). 人们在笑声中颠倒了一切等级制度,冲破了僵化,战 胜了恐惧、严肃,创造了日常生活之外的“第二个世界和第二种 生活” ,具有世界观意义. 狂欢精神在拉伯雷的小说中达到了顶 峰,把一切精神的崇高事物全都降格到物质——肉体层面,丰裕 的食物、大块朵颐和怪诞的肉体洋溢着欢快的气氛表达人们对未 来和自由的向往
• 狂欢节的特征是: • 1、人们摆脱中世纪时期平日生活中等级关系。狂欢节是无拘无 束的,全民性的,统治者和平民在节日中,不能不处于平等的甚 至颠倒的地位。这样就使人摆脱一切等级关系、特权、禁令,并 从非教会非官方的观点来看世界,置身与原有的制度之外。2、 人们产生“狂欢节的世界感受”和乌托邦式的思维。由于上面所 说的情况,人们在狂欢节中的感受发生了变化。平时要讲究身份、 角色、职业等,可在狂欢节时刻,人门不拘形迹,在摆脱上述束 缚后,人回到自身,异化感消失,摆脱神学严肃性休息一下,开 开僧侣的玩笑。3、人们动态的发展的观念的强化。狂欢节的节 目和活动,都包含了生死相依,更新与衰落相伴,有盛筵的欢乐, 但有没有不散的宴席。总是面向未来和发展。这与官方的节日不 同。官方的节日无非是庆祝他们的统治的万世永恒、万古常青。 总是面向过去。
附录
•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在现实世界的审美内涵---林颖(陕西西北大学 文学院) • 从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看自媒体时代---王琦予(河北师范大学) • 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理论中的人本观---袁建军(新余高等专科学学 校) • 巴赫金狂欢化理论研究在俄国---王莉(辽宁师范大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