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膏方组方原则

膏方组方原则


开路方用药经验
• 苍术、厚朴—化湿
• 砂仁、白术、神曲—健脾
• 太子参—清补
• 口味试探
三、组方规律与原则
病有规律,药有专方
• 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 以五行学说为指导的治疗观
辨 证 处 方
• 有病辨证型,无病辨体质。 • 组方动静结合,攻补兼施。
1.补气

性味:甘平、微温。


痿,遗精,舌淡脉沉,或不孕,小儿五迟。 常用药:桂皮、淫羊藿、龟板、鹿茸、鹿角、鹿角胶、 紫河车、坎炁、巴戟肉。
补阳常用方
• 右归丸 • 金匮肾气丸 • 龟鹿二仙胶
清代徐大椿的《兰台轨范》
• 五子衍宗丸 《医学入门》
明医家张时彻:“男服此药添精补髓,疏利肾气, 不问下焦虚实寒热,服之自能平秘。旧称古今第一种 子方,有人世世服此药,子孙蕃衍遂成村落”
• 不宜服用温热类的食品和补药,如红参、鹿茸、桂圆、
核桃仁等
燥热证
• 表现唇焦舌燥,咽干,口渴少津或天津,皮肤于燥或枯 瘪,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质干红,脉细数等。
• 不宜服用燥热性质的食品和补药,如羊肉、狗肉、虾、
以免更灼津液。
湿证
• 表现头重而昏,胸闷,脘痞,腹胀,肢体沉重酸困,甚
至水肿,小便混浊,大便溏泄,妇女带下,舌苔厚腻,
实施例3:张*,男,10岁,哮喘反复发作8年, 伴尿床齿迟
• 2010年1月29日初诊 • 病起幼年,哮喘值春秋易作,时鼻流浊涕,形体消瘦,颈旁痰核, 牙齿较疏,仅换二枚,夜寐不宁,磨牙尿床,一月4-6次,自汗 盗汗,大便溏软,舌质淡紫,有瘀点,苔薄,脉细。 • 从肺脾肾三脏调之,拟方: • 生晒参、黄芪、白术、白芍、茯苓、茯神、防风、辛夷、苍耳子、 制半夏、陈皮、枸杞子、山萸肉、熟地、砂仁、木香、泽泻、桑白 皮、紫苑、款冬、川贝、炒山栀、炙远志 、天麻、苡仁、桃仁、 芦根、夏枯草、丹皮
寄语
理论内涵深厚 膏方前景宽广 临证学无止境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
——清朝散文家刘开《问说》
谢谢!
耳草、辛荑花。 • 挟有痰饮之症,可加茯苓、干姜、细辛、麻黄、五味子、紫菀。
• 痰热之症,可配千金苇茎汤、黄芩、白毛夏枯草、金银花、鱼腥
草。
实施例2:肺肾同病宜峻补
• 对久咳致喘的肺肾两亏证,以补肺汤、参蛤散加味,药用人参、黄芪、 当归、黄精、熟地、补骨脂、款冬花、五味子、紫石英、紫苑、紫苏 子、紫丹参、紫衣核桃仁、紫河车、冬虫夏草、蛤蚧(研末,收膏时 另加)、桑白皮、葶苈子、甘草。 • 阴虚配麦冬、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功劳叶、龟版胶滋养肺肾之 阴。 • 阳虚配红参、熟附子、肉桂、肉苁蓉、鹿角胶等滋补阳气。 • 病及气之本、肾之根,宜峻补而不宜呆补,熟地配砂仁,养阴法中伍 木香、陈皮、山药、茯苓、麦芽、谷芽、山楂等健脾运化之药。
• 针对患者气血不和的病理机制,因人施方,以调为补。
讨 论
• 何谓补药 • 开路方很重要 • 组方规律与原则 • 不良反应与对策 • 实施例
一、何 为 补 品

虚则补之 以通为补 阴平阳秘
实则泻之 以调为主 精神乃治
进补须识补
• 胃以喜为补
• 寓通于补
• 气血流通
• 药补不如食补
进 补 原 则
按语:
• 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 • 本案长期慢性咳嗽、气喘、咯痰,反复感冒,形体消瘦,食少便溏, 舌质淡嫩、边有齿印的肺脾气虚证。 • 六君子汤加味,黄芪、生晒参、白术、茯苓、半夏、陈皮、贝母、炒 扁豆、木香、砂仁 • 重用薏苡仁、山药、莲子肉,意取培土生金之意 • 气弱血亏,乏力易汗,夜寐不宁,加当归、白芍、熟地黄、阿胶、桑 椹子、五味子、炙远志、浮小麦、芝麻、蜂蜜
膏方的组方原则及实施例
江苏省中医院
奚肇庆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基本理论与经验
膏 方 特 点
• • • • 历史悠久 基础深厚 未病先防 市场广阔 文化积淀 特色突出 因人制宜 深受欢迎
名中医膏方经验
• 开膏方是一种高深的中医治疗技术,医者必须解决体质 辨证、病理辨证、扶正与达邪的因果关系;必须洞察服 用膏方后可能发生的变化。 • 特别要注意患者脾胃的运化、投药与剂量之间的度。 • 膏方不仅是滋补强壮药品,更是治疗慢性疾患之最佳剂 型
• 因地而补 • 因时而补 • 因人而补
辨证施补
二、开路方的意义
• “开路方”对出现如腹脘闷胀、食欲不振、舌苔厚腻等 症状而先行开出的中草药处方,一般服用1~2周。
• 主要用一些化湿健脾的药物,使脾胃健运,改善消化功
能,再服用膏方时就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 “开路方”还有一种功效,即可作为先行的试探性调补, 以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为开好膏方作准备。
• 病久肺肾两亏、肝肾同病,宜峻补。 • 辅以右归丸、水陆二仙丹(芡实、金樱子)、桑螵蛸、鹿茸、菟丝子、 潼蒺藜、天麻、补骨脂、骨碎补、龟板胶、石斛、益智仁、核桃仁, 补肾填精,养肝缩泉。 • 佐以桑白皮、紫菀、款冬花、川贝母、炒山栀、炙远志、柴胡、薏苡 仁、桃仁、芦根、枳实、夏枯草、牡丹皮、丹参清热化痰散结。 • 先后投料4次 • 结果:身高有增,牙齿更换,尿床明显减少,停用平喘药物获显效
适用于:乏力,神倦,食欲不振,大便稀溏,气短,声
低,自汗,脉无力,舌齿痕。 常用药物:人参、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山药 人参: 偏凉——吉林生晒参、皮尾参 西洋参 偏温——野山参
偏热——朝鲜红参
补气常用方
• 四君子汤 • 六君子汤
• 补中益气汤
• 参苓白术散 开方时可加入理气药,如木香、陈皮
2.补血

性味:甘温、甘平。 主要功能:养心血,补肝血。 适用于:面色萎黄,唇甲苍白,眩晕心悸、目昏耳鸣、失眠健忘、
妇女经少、色淡,甚至经闭。

常用药:桂圆、红枣、赤豆、当归、地黄、首乌、阿胶、白芍、 龙眼肉、旱莲草。 阿胶 功效:补血止血,滋阴润肺。 用法:先漂净,打成小块,黄酒浸,加冰糖等,密封两周。 隔水蒸,边蒸边用筷子搅,直至阿胶全部溶化,加入芝麻、胡桃,
越陈越好。每料用量130-200克。
补血常用方
• 四物汤 • 八珍汤 • 归脾汤 • 当归补血汤
应用时适当配伍活血药和补气药,注意补气药与
补血药的用量关系
3.补阴

性味:咸寒、干寒。 主要功能:养阴生津润燥,多用于各种阴虚液亏症。


适用于:口渴咽燥,舌红苔光,潮热盗汗。
常用药:百合、白木耳、生地、熟地、沙参、麦冬、石
食 欲 不 振 等 。
吃些萝卜,陈皮等食品。
或服用保和丸,严重者可 用中药莱菔子9克煎服。
• 服用龟板,鳖甲,地黄, 阿胶等滋阴药后,出现 处理:可停止服用,另
中上腹闷胀,胃口不好,
恶心,身重困倦,舌苔 粘腻等症状
一方面可用一些醒胃化
湿消导的药,如陈皮, 佛手片,白豆蔻,砂仁, 山 楂 , 神 曲 等 。
• 桑皮、射干、紫菀、款冬、川贝、白前、前胡,清润化痰,止咳平喘
• 五紫汤补肾纳气,润肺下气,消痰止咳止咳平喘 • 补肾纳气:熟地黄、枸杞子、川续断、菟丝子、金樱子、芡实、五味
子、山药、白果、核桃仁、阿胶、鹿角胶 • 山栀、淡豆豉、丹参、茯神,清心除烦安神
• 砂仁、陈皮、莲子,健脾醒胃行气 • 服完1料后,患者自觉病情明显好转,后又续服2料,发作次数显减, 今冬春未再输液、住院治疗。
阳虚证
• 表现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少气懒言,形寒肢冷、蜷卧 自汗、口淡乏味、小便清长,大便稀搪、舌质淡、胖嫩、
苔白润、脉迟无力等。
• 宜温补,不宜服用寒凉性质的食品和补药,如西瓜、龟 肉、鳖肉、生地、麦冬等。
阴虚证
• 表现形体消瘦,面色憔悴,目眩耳鸣,口燥咽干,五心 烦热,潮热盗汗,舌质嫩红、少苔或无苔,脉细等。
常用攻补兼施法
补气兼理气


补血兼活血
养阴兼清热


温阳兼祛寒
攻补同用,杂而有章
四、不良反应及对策
进补误区剖析
• 如果不问虚实,不管辨证,盲目的冬令进补,就会出现
种种不良反应
• 在临床经常见到患者在冬季服用补药后出现胸闷,呕吐, 腹胀,胃口减退,口干口苦,头晕不适等症状,这都是 进补不当造成的。 • 产生这些情况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 腥:虫类药等 • 腻:熟地、玄参、鳖甲等
出血期不宜的药品
热性药品 辛味药品
五、实施例
实施例1:治肺病初病,方宜轻灵
• 不宜过分滋补,适合于肺气虚,卫外不固,藩篱不密,易感冒等。 • 以玉屏风散加味,药用黄芪、太子参、白术、防风、桂枝、大枣、 生姜、桑皮、陈皮、杏仁、枇杷叶、甘草等;
• 若伴有过敏性鼻炎、哮喘者,加白芍、白芷、乌梅、苍耳子、佛
病案 田某,女,65岁,咳喘反复20年
• 2013年10月23日初诊。有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血压病史,自幼哮喘 入秋发作较频,近无明显季节性。遇冷感冒则发哮喘,咳嗽咯痰,胸 闷气短,难以坐卧,喉间痰鸣,鼾齁憋气,言语难续,动则喘甚,神
疲乏力。
• 纳便正常,夜寐欠佳,易醒,醒后不易入睡,双下肢觉冷,畏寒,四 肢厥冷,夜尿2~3次。
脉儒等 。 • 不宜服用滋腻性质的食品和补药,如大枣、蜂蜜、甲鱼、
胡桃、芝麻等,以免助湿生痰。
配伍禁忌—药物
• • • • • • 【相须】 【相使】 【相畏】十九畏 【相杀】 【相恶】 【相反】十八反
• 服人参,党参,黄芪 等补气药后,出现头 处理:一方面停止服用, 另一方面可饮些浓茶,或
昏头胀,胸闷,腹胀,
白术芍各100g 射干100g 炒山栀100g 紫石英150g 薏苡仁120g
• 五味子 60g
• 干姜 60g • 芡实120g • 墨旱莲100g • 砂仁 40g • 甘草 60g • 东阿阿胶90g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