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启示、感悟类设问-备战2020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阅读

启示、感悟类设问-备战2020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阅读

专题09:启示、感悟类设问文言文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当代仍然有着鲜活的生命力。

中考文言文阅读常常考查有关感悟启示、拓展认识的内容,它们既是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也是考生答题的难点。

考查类型主要有:①认识启示类:谈对阅读材料中某一问题的认识或从中获得的启迪;②拓展感悟类:从阅读材料出发进行拓展,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或事件进行探究并得出发现。

考点链接例9 (2019襄阳中考)汲黯字长孺,濮阳人也。

孝景帝崩,太子即位,黯为谒者①。

河内失火,延烧千余家,上使黯往视之。

还报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烧,不足忧也。

臣过河南②,河南贫人伤水旱万余家,或父子相食,臣谨以便宜,持节③发河南仓粟以赈之。

臣请归节,伏矫制④“之罪。

”上贤而释之,迁为荥阳令。

黯耻为令,病归田里。

上闻,乃召拜为中大夫。

以数⑤切谏,不得久留内,迁为东海太守。

黯学黄老之言⑥,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

其治,责大指⑦而已,不苛小。

岁余,东海大治。

称之。

——节选自《史记·汲郑列传》(有刪改) [注释]①谒者:官名。

②河南: 指河南郡。

③节: 符节,皇帝派遣使者的凭证。

④矫制:假传圣旨。

⑤数: 屡次。

⑥黄老之言: 指道家学说。

⑦大指: 大的原则。

从汲黯治理东海的事例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请结合选文语句简要说一说。

【解题点拨】本题考察阅读文言文获得的启示。

选文末尾处总结了汲黯任东海太守时“东海大治”的原因是“治官理民,好清静,择丞史而任之。

其治,责大指而已,不苛小”,意思是:他对大的错误(问题)或者案件,给予处理、问责;而对于小的问题或案件,给予免责,不苛求它。

答题时要从这一关键点出发,发散思维,联系我们日常生活习惯,可以得到“不过分苛责、强求他人”“宽宏大量”“珍惜机会、改过自新”等启示。

【答案】汲黯治理东海“责大指而已,不苛小。

”,意思是他对大的错误(问题)或者案件,给予处理、问责;而对于小的问题或案件,给予免责,不苛求它。

然后“东海大治”。

由此启示我们:对身边的人或事都能宽宏大度,给予改过机会,不过分苛责他,这个人一定会珍惜机会,改过自新;周围都这样就能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

【方法指导】1.文言文启示、感悟类设问解题角度2.文言文启示类答题思路【考点专项练习】1.(2019河北卷)凡读书,二十岁以前所读之书与二十岁以后所读之书迥异①。

少年知识未开②,天真纯固,所读者虽久不温习,偶尔提起,尚可数行成诵。

若壮年所读,经月则忘,必不能持久。

故六经,秦汉之文,词语古奥③,必须幼年读。

长壮后,虽倍蓰④其功,终属影响⑤。

自八岁至二十岁,中间岁月无多,安可荒弃或读不急之书?此时,时文⑥固不可不读,亦须择典雅醇正,理纯词裕,可历二三十年无弊者读之。

若朝华⑦夕落,浅陋无识,诡僻⑧失体,取悦一时者,安可以珠玉难换之岁月而读此无益之文;何如诵得《左》《国》⑨一两篇及东西汉典贵华腴⑩之文数篇,为终身受用之宝乎?我愿汝曹⑪将平昔已读经书,视之如拱璧⑫,一月之内,必加温习。

古人之书,安可尽读?但读得一篇,必求可以背诵,然后思通其义蕴⑬,而运用之于手腕之下。

如此,则才气自然发越⑭。

若曾读此书,而全不能举⑮其词,谓之“画饼充饥”;能举其词而不能运用,谓之“食物不化”。

二者其去⑯枵腹⑰无异。

汝辈于此,极⑱宜猛省。

(选文有删节)【注释】①迥异:相差根远。

②开:开导,启发。

③古奥:古指深奥,不容易理解。

④倍蓰(xǐ):数倍。

⑤影响:影子和回声。

指不切实际、不持久。

⑥时文:当时适行的文体,多指利学应试之文。

⑦华: 花。

⑧诡辩:荒谬邪僻。

⑨《左》《国》:《左传》《国语》。

⑩华腴(yú):丰美有文采。

⑪曹:辈。

⑫拱璧:大壁,泛指珍宝。

⑬义蕴:内在的意义。

⑭发越:散播。

⑮举:举出。

⑯去:距。

⑰枵腹:腹中空虚。

⑱极:通“亟”,急。

从选文加线句子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2.(2019杭州卷)【甲】少述足下,某到京师已数月,求一官以出,既未得所欲,而一舟为火所燔,为生之具略尽,所不燔者人而已。

家人又颇病,人之多不适意,岂独我乎?然足下之亲爱我良厚,其亦欲知我所以处此之安否也,故及此耳。

知与公蕴居甚适,何时当邂逅,以少释愁苦之心乎?且频以书见及。

某自度不能数十日,亦当得一官以出,但不知何处耳。

子高当已入京,不知得及相见于京师否?诸不一一,千万自爱!(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有删改)【乙】孙少述,一字正之,与王荆公交最厚,故荆公(别少述)诗云:“应须一曲四千首,西去论心有几人?”其相与如此。

及荆会当国,数年不复相闻。

人谓二人之交遂睽。

……及荆公再罢相归,过高沙,少述适在焉,亚往造之。

少述出见,唯相劳苦及吊元泽之丧、两公皆自忘其穷达。

遂留荆公,差酒共饭,剧谈经学,才氏幕乃散。

荆公曰:“退即解舟,无由再见!”少述曰:“如此更不去奉谢矣!”然惘惘各有惜刹之色。

人然后知两公之未易侧也。

(选自《老学庵笔记》)王安石和孙少迷的故事,在交友方面给了你哪些启示?请结合两文简要分析。

3.(2019昆明卷)【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世家子弟最易犯“奢”字、“傲”字。

不必锦衣玉食而后谓之奢也,但使皮袍呢褂俯拾即是,车马仆从习惯为常,此即日①趋于奢矣。

见乡人则嗤其朴陋②,见雇工则颐指气使③,此即日习于傲矣。

京师子弟之坏,未有不由于“奢”“傲”二字者。

初五夜,又接弟信,余固恐弟之焦躁也。

余前年所以废弛,亦以焦躁故尔。

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不能妥善。

弟总宜平心静气。

尔与诸弟戒之,至嘱至嘱!(节选自《曾国家书》)注释:①日:一天天地。

②朴陋:粗俗鄙陋。

③颐指气使:不说话而用面部表情或口鼻出气发声来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随意支使人的傲慢神气。

【甲】文中诸葛亮提出“俭以养德”的观点,请你结合【乙】文内容,谈谈在生活中该如何培养“俭”的习惯。

4.徐伯珍字文楚,东阳太末人也。

伯珍少孤贫,学书无纸,常以竹箭、箬叶、甘蕉及地上学书。

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邻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诵书不辍。

积十年,究寻经史,游学者多依之。

太守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①并加礼辟②,伯珍应召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

吴郡顾欢擿出《尚书》滞义,伯珍训答,甚有条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里有高山,班固谓之九岩山,后汉龙丘萇③隐处也。

二年,伯珍移居之。

门前生梓树,一年便合抱。

家甚贫窭④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对时人呼为四皓。

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

受业生凡千余人。

(选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删节)【注释】①琅琊王昙生、吴郡张淹:与下文的“吴郡顾欢”都是地名人名。

②辟:征召(为官)。

③龙丘萇:人名。

④窭:贫穷。

这篇短文给了你哪些人生启示?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5.【甲】王念孙,字怀祖,高邮州人。

……既罢官,日以著述自娱,著《读书杂志》。

于古义之晦,于抄写之误,皆一一正之。

一字之证,博及万卷,其精於校雠①如此。

又以邵晋涵先为《尔雅正义》,乃撰《广雅疏证》,日三字为程,阅十年而书成,凡三十二卷。

其书就古音以求古义,引伸触类,扩充于《尔雅》、《说文》,无所不达。

然声音文字部分之严,一丝不乱。

盖藉②张揖之书以纳诸说,而实多揖所未知,及同时惠栋、戴震所未及。

【乙】刘羽冲,沧州人也,性孤僻,好讲古制,实迂阔不可行。

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③,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禽。

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

绘图列说州官。

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村。

沟洫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由是郁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院,摇首叹息:“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

不久发病死。

【注】①校雠:校对。

②藉:借助。

③经年:一年以后。

结合王念孙、刘羽冲不同的治学态度,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6.《刘公嘉话》云:(贾)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着“推”字,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

左右拥至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

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遂并辔而归。

留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这则故事给我们平时的写作带来了怎样的启示?7.孔子出行,闻有哭声甚悲。

子曰:“驱①之驱之,前有贤者。

”至,则皋鱼②也。

被褐拥镰,哭于路旁。

孔子辟车③与之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吾少而好学,周游天下,以殁④吾亲,失之一也。

高尚⑤吾志,不事庸君,而晚事无成,失之二也。

与友厚而中绝之,失之三矣。

夫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往而不可追者,年⑥也;去而不可得见者,亲也。

吾请从此辞⑦矣!”立槁而死。

孔子曰:“弟子识之,足以诫矣!”于是门人辞归养亲者十有三人。

——选自《韩诗外传》【注释】①驱:快步走。

②皋(gāo)鱼:人名,春秋时期人。

③辟车:下车。

④殁:死亡⑤高尚:清高。

⑥年:岁月。

⑦辞:离世。

从“周游天下,以殁吾亲”和“门人辞归养亲”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