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

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

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
一、我国音乐教育的起源中国古代诗、乐、舞三位一体。

在最早的乐舞葛天氏之乐中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①意指葛天氏之民抄起牛尾,踏足而歌的情景。

虽然这些并不是狭义上的音乐教育的范畴,但从广义上来讲,也给了百姓娱乐和教育的作用。

我国古代已用音乐为政治所服务。

乐教已成为上层建筑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尧舜时期已经有了最早的专职音乐教师。

接着,我国《周礼》中记载过最早的学校为“成均”之学。

“成均”是五帝时期的教育机构。

《春秋繁露》云:“成均,均为五帝之学。

”而它作为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是有章可循的。

郑玄在《周礼》《礼记》的注释中指出:“均,调也。

乐师主调其
音。

”“成均”以教化音乐为重要内容。

“成均”成为我国音乐教育史上最早的音乐学校。

二、近现代至当代的音乐教育发展历程
(一)借道日本,从日本引进教学思想。

自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我国遭受了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掠夺,中华之门从此被打开,中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但这样的社会情形引起我国许多有志之士的思变之路:我们中国如何才能抵御列强的侵略?如何才能强大?一部分人主张兴起向西方学习的热潮,中西音乐文化也开始碰撞。

1898 年康有为提出“远法德国,近采日本,以定学制”②的建议,效法日本的“把西学效仿西方音乐”的唱歌教育。

我国当时留学日本的沈心工、李叔同等人推崇这种教育理念。

(二)美欧音乐教育在我国传播。

五四运动以来,我们不仅借鉴日本,
也借鉴欧美国家的音乐教育模式,开设西方音乐课程,传授西方理论知识。

具体来看,音乐课程被列为我国中、小学的必修科目,以唱歌、乐理、欣赏和乐器这四项内容为主要的音乐教育体系。

另外,教育家们还编写了中小学教材,如萧友梅编的《新学制乐理教科书》六册,是“最早一本由我国音乐教师撰写的系统性的乐理教科书”③。

黄自主编的《复兴初级中学音乐教科书》,运用了欧洲现代音乐教育体系的编写方法,是融合中西教育理念的典范教材。

专业音乐教育方面,学制上,1922 年成立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学制为“甲种四年,乙种两年”。

④ 规定“师范大学修业年限四年;为补充初级中学教员,可设两年制专修科”⑤。

1927 年上海成立国立音乐学院,设置了理论作曲、钢琴、小提琴及声乐四组,国乐课为选科(副科),传授西方音乐,聘请外籍教师。

(三)以苏联为师。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从效法欧美转向了向苏联学习的办学模式。

受苏联音乐教育的影响,我国强调加强民间音乐的教育。

我国基本废除了以欧美为蓝本的音乐教育理念,人们下乡,参加集体劳动,涌现新思维,在艺术实践中实现中国音乐的振兴。

在实践中创作音乐作
品,并对民间音乐和
器乐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调查。

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关注本土音乐的时期,也是我国音乐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

(四)国际化、现代化的音乐教育方针。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音乐教育也呈现出与外国思想相结合的特点。

体现在:音乐教学法。

20 世纪80 年代,我国介绍了很多国外的音乐教学法,对我国传统的教学法有一定的冲击,如强调节奏、节拍的训练。

国外的音乐著述传入我国,为国外教育思想传入奠定了基础,如李妲娜《世界音乐教育集萃》、秦德祥《元素性音乐教
育》等。

国际学术会议交流众多,有我国专门派人员去进行学术交流,也有应邀参加的国际音乐教育交流会议。

如我国1990 年应邀参加的ISME第19届世界音乐教育会议等。

中国与世界音乐界来往频繁,走向世界的理念,促使我们打开眼界,聚焦国际。

1999年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开始了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巨大变革。

2001 年我国正式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其方向就是“与本(音乐)学科相关的国际比较”“依据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等多方位思考,打下了国际本土为一体的教育模式。

我国近现代的音乐教育体系看似是以效仿为主,但也可看到积极的层面。

尤其是现代社会,我们把自己看作是国际化的一部分,定位较为准确。

我们不可避免地崇尚了西方的观念,但我们一直在学习,一直没有放弃本国的民族音乐研究。

我们要以开放的心胸来看待我们的音乐教育,我国音乐教育在国际中的地位会越来越明显。

注释:
①《吕氏春秋?古乐篇》。

②康有为:《请开学校折》(选录)。

参见《中国近现代美育论文选( 1840-1949)》,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页。

③④⑤马达:《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上海音乐教育出版社,2002 年,第44 页、81 页、79 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