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苏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二泉映月》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2、学科:语文3、学生课前准备:(1)、搜集阿炳有关资料(2)、熟悉生字新词(3)、朗读课文二、教学课题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二泉映月》琴声变化中蕴含的丰富内涵。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谱写一段话,描绘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4、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5、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节。

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在音乐的变化中感受阿炳对音乐的无限热爱,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的矢志不渝的追求。

三、教材分析《二泉映月》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苏教版教材第十册的一篇课文。

它生动地记叙了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文章真挚感人,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课文内容真挚感人,语言生动优美,意境高雅深远。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但篇幅较长,难点较多。

由于文中有很多音乐上的专业术语,而且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离现在的孩子也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

要让学生了解这首名曲所表达的内涵,必须让学生了解华彦君悲惨苦难的人生,感受阿炳刚直顽强的精神,然后学生听这首曲子,展开想象,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藏的内涵和意境,并通过朗读表现出自己内心的体验,使学生产生共鸣,披文入情入境。

教学重点:1、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2、指导学生感情朗读和背诵课文,积累、运用优美的语言文字。

3、通过感情朗读去体会和表现阿炳丰富的内心世界,感受他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凭借语言文字感受阿炳热爱生活、酷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1、百度图片“阿炳”的搜索地址2、百度MP3二胡曲《二泉映月》的搜索地址3、阿炳其人其事相关网络资料4、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阿炳、二泉映月的资料。

四、教学方法本文的写作背景与学生的生活背景、时间、空间差距较大,因此应充分发挥多媒体和语言文字的优势,课前通过百度搜索,查找阿炳的资料,配合《二泉映月》这首精典的二胡曲,创设一个音乐情境,让学生反复地听、感受,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拉近阿炳和学生的距离,在品读体悟中产生感情共鸣,从而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他的敢于和命运斗争、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精神。

五、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播放《二泉映月》二胡曲MP3【百度MP3】二泉映月/m?f=ms&tn=baidump3&ct=1342 17728&lf=&rn=&word=%B6%FE%C8%AA%D3%B3% D4%C2&lm=-1如此精美的二胡曲,想不想知道是谁演奏的?这首曲子的背后又有着怎样的故事?今天我们就用心来感受一部音乐,二胡曲《二泉映月》,板书课题。

(二)简介阿炳【百度百科】阿炳/view/25105.htm(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①读准生字的注音,认清字形。

②读顺语句,读通全文。

2、课件出示字词:无锡、惠山、倾诉、激愤、乐坛、美丽富饶、享有盛誉、静影沉璧、升腾跌宕(四)听配乐课文朗读,欣赏二泉美景,感悟文中描写“二泉映月”风景的句子1、【百度搜索】二泉映月课文朗读:/play/shouting-95886984-0-14616-66-1.html2、【百度图片】风景二泉映月/i?tn=baiduimage&ct=201326592&cl=2&lm=-1&fr=&fmq=&pv=&ic=0&z=&se=1&showtab=0&fb=0&width=&height=&face=0&istype=2&wor d=%B7%E7%BE%B0%B6%FE%C8%AA%D3%B3%D4%C2&s=03、就这篇课文,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还真不少呢。

请你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说给大家听一听。

课件展示(1)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

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2)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

(3)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萦绕在他的耳畔。

(4)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4、又是一个中秋月,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

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阿炳再也看不见了,但你们却看到了,看到什么了?5、课文中整整四处描写“二泉映月”这首风景,虽然这道风景散见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但还是被我们一一发现了,看来大家真会读书。

我呢,已经把描写二泉映月的优美词语都摘了下来,大家看大屏幕。

树木葱茏藤萝摇曳一泓清泉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月光照水水波映月6、试读这些词语,读出一种感觉,轻轻地、缓缓地给人一种幽静的月夜感觉。

(五)走进课文,细读品味1、品位月下二泉美景,感受月夜二泉的优美。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描写月光之美和月下二泉之美的词语: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璧、茫茫月夜、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一泓清泉、淙淙流水、蜿蜒而来。

(投影出示)(2)课件出示词语,交流;你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到什么?2、引导思考,如此美的景色对阿炳意味着什么?黑暗。

(1)置身于黑暗世界的阿炳在一个中秋之夜再次来到了二泉池畔,此时,他想起了谁?听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4自然段)(2)对比阿炳十多年之前来二泉的情景,师父那时说的话,以及他只听到了什么?(第二自然段)(3)十多年之间发生的事情——朗读第三自然段正是有了坎坷经历的积淀和二泉之美的渲染才有了二泉映月的诞生。

3、聆听名曲,感受阿炳的内心世界;(1)琴声、心声交替出现:(默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标注。

)A、琴、心:“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人生道路。

”四句。

(让生读后,评说:)a.琴声犹如泉声一直流进我们的心田。

b.琴声表达了阿炳的绵绵思念。

c.泉声记录了阿炳的人生之路。

d.泉声映照出阿炳童年的记忆优美的景色,慈祥的师父、苦难的记忆都随着这琴声流淌出来,我们可以真切的读出四个字,那就是:爱、恨、情、仇。

(出示指读)B、琴、心:“随着……无限向往。

”四句(让生读后,评说:)一位哲人说过:“真实才是最美的”这琴声就是阿炳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出示指读)C、琴、心:“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的月光。

”四句(让生读后,评说:)爱是一种力量,一种追求,一种幸福,一种希望。

想想看,怎样读才能表达出这博大的“爱心”?(出示指读)(2)配乐齐背第五段,融入情景。

4、走近阿炳,感受其精神(课文最后一段):(1)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喜爱(2)在国际上也享有声誉:小泽征尔的故事【百度知道】二泉映月评价/question/23207717.html想一想:他要跪拜阿炳的什么精神?(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这是一首千古绝唱,它曾在美国获得世界十大音乐经典作品之一的殊荣,还荣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我们应该自豪地说,阿炳是一位在中国音乐史上罕见的、走向世界的一个民族音乐家。

2、淙淙的泉水声,引发阿炳的琴声,阿炳的琴声倾诉着他的心声。

此时此刻,你想对已经离开我们的阿炳说点什么吗?再次播放《二泉映月》二胡曲MP3/m?f=ms&tn=baidump3&ct=1342 17728&lf=&rn=&word=%B6%FE%C8%AA%D3%B3%D4%C2&lm=-1学生发表感言。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回家对家人讲讲二泉映月的故事,和家人一同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

板书设计:二泉映月一处美景泉声一首名曲琴声一段经历心声六、教后反思班班通的普及推广,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资源与语文学科整合,让教学过程得到了更好的优化,也更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创新能力和获取运用信息能力的培养,创造最优越的教学环境。

《二泉映月》课文内容时空跨度大,因此我首先对网络资源进行搜集、整合,课堂上充分利用百度搜索,把学生引领到特定的情境之中,在情境中学习,在情境中感悟。

反思教学过程,我觉得成功之处在于让音乐贯穿全课,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感悟氛围。

课前,播放乐曲;开始,播放乐曲中柔和的一段;在精读感悟环节中,整个气氛在乐曲的高昂部分中。

在音乐的帮助和引领下,学生理解和体会到阿炳的坎坷经历,引起共鸣,激起对阿炳的同情。

整节课,学生都是在音乐的氛围中,不仅享受了阿炳的艺术作品,更是学习到了阿炳热爱生活,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课文帮助学生理解音乐,音乐感染学生的情感。

不足之处在于对时间把握不够有效,课堂前松后紧,前面铺垫太多。

虽然对阿炳的坎坷经历体会较深刻,但对乐曲丰富内涵的理解就显得不够到位,谈得不够深,读得不够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