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


突触的分类 1)根据传递媒介的性质
化学性突触 电突触
2)化学性突触根据神经元间的接触部位 轴-体式,轴-轴式,轴-树式
化学突触
电突触
轴突-树突式 轴突-胞体式 轴突-轴突式
化学性突触的微细结构
突触
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
突触传递的过程 (化学性突触 电 化学 电方式)
•动作电位沿轴突 传导
Electrical Stimulat or
A
BB
-70 mV
C Spatial
summation
Stimulate Neuron A
30
only.
20
10
0
-10
-20
mV
-30
-40
-50
-60
-70
-80
-90
10 20
30
40
5m0sec 60
Stimulate Neuron A and B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s (IPSP)
Cl-, K+ , Na+, Ca2+
突触传递的特征 (电 化学 电形式)
单向传播 中枢延搁:0.3-0.5ms 总和:时间和空间 兴奋节律的改变 后发放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后放现象的结构基础: 神经元间的环式联系
胶质细胞受损,该功能减弱,将使神经细胞的 兴奋性增高,如癫痫病。
5.参与某些递质及活性物质的代谢。 星形胶质细胞:
消除氨基酸类递质对神经元的持续作用; 能合成和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6.参与神经系统的免疫应答作用。 星性胶质细胞可作为抗原呈递细胞等。
7. 可以修复和再生填充缺损的神经组织。 小胶质细胞:
神经系统
第一讲 神经系统的功能概述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
获取信息 处理信息
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
感觉功能 运动功能 高级功能
神经元
神经元
神经元(neuron):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 基本单位
神经元
胞体 突起
树突 轴突
神经元的基本结构 轴突始段 axon initial
神经胶质细胞的作用
1.支持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内除了小血管周 围外就没有结缔组织,被星形 胶质细胞充满。
发育过程中,神经元沿胶质细 胞得突起方向迁移到最终定居 部位。
胶质细胞还指引轴突生长,促 进神经元和其他细胞建立突触 联系。
2.参与神经元的物质代谢和营养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和卫星细胞:
通过血管周足和突起连接于毛细血管和神经元。 还能产生神经营养因子,维持神经元的生长和发育。
突触后电位 ( postsynaptic potentials )
特点: 局部电位
性质: 去极化电位变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超极化电位变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定义: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去极化改变, 这种电位称为EPSP
机制: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 →递质与突触后膜 上的受体结合 → 突触后膜对Na+、 K+通透性增高, 特别是Na+ → Na+内流 → 突触后膜局部去极化 →
repititively
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功能
切断轴突实验
二、神经胶质细胞
施万细胞 周围神经系统
卫星细胞 星型胶质细胞 中枢神经系统 少突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
PN
CN
S
S
CN
CN
(-)神经胶质细胞的特 点
1. 有突起,但是没有树突和轴突之分。 2. 细胞间没有化学性突触,但有缝隙连接。 3. 不能产生动作电位。 4. 有分裂的能力。
能清除神经组织变性的碎片,留下的缺损有星形细胞增 生填充。
8.参与血-脑屏障,血-脑脊液屏障,脑-脑屏障的形成。 星形胶质细胞:
血管周足是构成血-脑屏障的组成部分。
信息在神经元间的传递过程
信息在神经元间传递的结构基础 --------突触 (synapse)
指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 效应器间发生功能接触的部位。
3.在神经元间起隔绝作用。 星形胶质细胞:
突起覆盖在同一神经元的每个神经末梢; 或包裹终止覆盖同一神经元树突干上成群的轴突末梢。 少突胶质细胞、施万细胞:形成神经纤维髓鞘。
髓鞘主要可以提高传导速度, 也可以绝缘。
4.稳定细胞外K浓度。 星形胶质细胞:
通过钠泵将胞外多的K+摄入胞内,再通过缝隙 连接将K+分散到其他的胶质细胞。
segment
轴丘
axon
hillock
突触小体
synaptic
knob
Cell body
突触
synapse
轴索
axis-
cylinder
髓鞘
myelin
sheath
神经纤维
nerve
fiber
神经末梢
nerve fiber
神经元各部位的功能:
树突与胞体:接受并整合信息
整合 轴突始段: 产生动作电位
mV
30
20 10
Spatial
0
-10 Summatio
-20
n
-30
-40
-50
-60
-70
-80
-90
10 20
30
40
5m0sec 60
Electrical Stimulat or
A
-70 mV
Measure membrane voltage changes in
B as A is stimulated
突触前膜去极化
电压门控 Ca2Biblioteka 通道开放细胞外Ca2+ 进入突触小体
神经递质扩散 到突触后膜
突触小泡移动, 与突触前膜接触
突触后膜配体门 控离子通道开放
神经递质量子 式释放到突触间 隙
突触后膜电位变化, 产生突触后电位变化
突触后神经元 活动变化
配体门控离子通道(Ligand gated ion channels)
产生动作电位
神经纤维: 传导冲动 物质动输(轴浆运输)
传导冲动 轴突末梢:
释放递质
释放递质 (信息传递) 释放营养因子(营养作用)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的影响因素: (1)与直径呈正比 (2)有髓纤维>无髓纤维 (3 )髓鞘的厚度 (4 )温度:升高,加快
降低,减慢
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完整性 绝缘性 双向性 相对不疲劳性
产生EPSP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s (EPSP)
Na+, K+ , Ca2+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
定义:突触后膜在递质作用下发生超 极 化改变,这种电位称为IPSP
机制: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 → 递质 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 → 后膜对Cl-通 道开放→ Cl-内流 → 突触后膜超极化 → 产生IPSP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