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开课——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轮复习)

公开课——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轮复习)

第2章 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1节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
高考指数:★★★★★ 考纲 1.人体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调节过程 Ⅱ 考情 2.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 Ⅱ 3.人脑的高级功能 Ⅰ
目 录
考点一
反射和反射弧
考点二 考点三
兴奋的传导(递) 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
探究高考
明确考向
考点一:反射和反射弧 1、反射
题组一
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特点及成因分析 B )
1.下列关于细胞内外K+、Na+和Cl-的叙述,错误的是( A.Na+与神经细胞膜上兴奋传导有关 B.人体血浆中K+的浓度比红细胞中的高 C.神经细胞静息电位形成的主要原因是K+外流
D.Na+和Cl-是形成哺乳动物血浆渗透压的主要无机盐离子
题组二
膜电位的测定
题组三 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过程分析 5.下图中乙图是甲图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丙图是乙
图中方框内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甲图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B→A
B.C处,细胞膜外电流的方向与兴奋的传导方向相同
C.丙图中物质a的分泌与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
D.丙图的b如果不能与a结合,则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②可以测量神经纤维的静
④可观察到指针发
③只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
灵敏电流计的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
膜内侧连接(如图甲),此状态下可以测得静息电位,观察到指
针发生一次偏转; 灵敏电流计的两极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 (或内)侧(如图乙), 答案 B
可以测得动作电位,可观察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D正确。
答案 C
归纳提升 突触影响神经冲动传递情况的判断与分析
高考中常以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作用于突触为信息载体,考查对突 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情况作出判断以及原因分析的能力。重点掌握 以下几点: (1)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引起突触后膜兴奋
或抑制后,立即被相应酶分解而失活。
如图显示的是正常神经元和受到一种药物处理后的神经元 膜电位变化,则此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A.阻断了部分Na+通道 B.阻断了部分K+通道 C.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的释放 D.阻断了部分神经递质酶的作用 解析 用药物处理后动作电位小于正常时动作电位,可推 )
知Na+内流减少,进一步推测该药物可能阻断了部分Na+通 道,A正确。
知识梳理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
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反射是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
件反射两种类型,下列实例中属于非条件反射的是 ②③ ,
属于条件反射的是 ①④⑤ 。
①望梅止渴 ②膝跳反射 ③眨眼反射 ④一朝被蛇咬,十 年怕井绳 ⑤学生听到铃声向教室奔跑
植物?
丙图的b是a的受体,如果a不能与b结合,则不能完成兴奋的传递,
不会引起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错误。
答案 C
6.如图为突触结构和功能的模式图,下列有关叙述不恰当的 是( )
A.瞬间增大轴突末端细胞膜对Ca2+的 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释放 B.过程①体现了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C.过程②表示神经递质进入突触后膜 所在的神经元
D.过程③可避免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解析
瞬间增大细胞膜对Ca2+的通透性,会加速神经递质的
释放,A正确;
由于神经递质的释放方式是胞吐,故神经递质的释放体现了
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 过程②只能说明神经递质能促进钠离子进入突触后膜,神经 递质并没有进入突触后膜所在的神经元,C错误; 过程③表示神经递质重吸收进入突触前膜所在的神经元,可
如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伸肌肌群内既有感受器又有效应器
B.参与反射弧的神经元的细胞体不都在b中
C.若在Ⅰ处施加一个有效刺激,a处膜电位的变化为内 负外正→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D.在Ⅱ处施加刺激引起屈肌收缩属于反射
知识梳理
考点二:兴奋的传导(递)
1.兴奋的传导
(1)完善下图所示的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
反射弧结构异常对照
兴奋传导 结构破坏对功能的影响 感受器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 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 传入神经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 神经中枢 既无感觉又无效应 状态的过程。 ↓ 只有感觉无效应 传出神经 ↓ 只有感觉无效应 效应器
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
感受器、传入神经和神经中枢被破坏后,产生的结果相 同,但机理不同:感受器被破坏,无法产生兴奋;传人 神经被破坏,无法传导兴奋;神经中枢被破坏,无法分 析综合兴奋和向大脑传质由A侧的神经元释放,作用于B侧
的神经元,因此可判断甲图中所示的兴奋传递方向是A→B,A错误。
兴奋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到乙图中的 C 处,兴奋传导的方向与
膜内电流方向相同,与膜外的电流方向相反,B错误。 丙图中的a是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的分泌与高尔基体有关,且需要 线粒体提供能量,C正确。
不能和后膜上的受体结合;④药物或有毒有害物质使分解
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体的酶活性丧失,神经递质不能与受 体结合,突触后膜不会产生电位变化,阻断信息传导。
题组四
综合分析兴奋的传导和传递
7.如图甲、乙分别表示同一 细胞的部分结构,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
A.静息电位是指①②之间的膜内电位差 B.兴奋由图甲部位传导至图乙部位时,不需要消耗能量 C.图乙的分泌物可能是某种激素 D.图甲传导的兴奋在图乙部位将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
传过后,右侧电极的膜电位又恢复为外正内负,所以记录仪指针
又会恢复至原来的位置。整个电位变化过程中两个电极的膜电位 差变化是:0→右电极大于左电极→0→左电极大于右电极→0。 答案 D
4. 下图甲、乙是膜电位的测量示意图,下列说法中描述的是 图甲的是( 息电位 )
①可以测量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
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答案 A
技法提炼
Na+浓度与膜电位曲线关系的分析方法 (1)分析依据:动作电位是由Na+内流形成的,只有足够量的Na+ 才会引起正常动作电位的形成。
(2)实例分析:如图表示枪乌贼离体神经
纤维在Na+浓度不同的两种海水中受刺 激后的膜电位变化情况,其中b表示的是 在低浓度海水中的电位变化,因为Na+ 内流不足,所以形成的电位差较小,不能形成正常的电位。
归纳提升
神经纤维上电位测定的方法 (1)静息电位的测量
灵敏电流计一极与神经纤维膜外侧连接,另一极与膜内侧连 接,只观察到指针发生一次偏转(如图甲)。两极都与神经纤 维膜外侧(或膜内侧)相连接时,指针不偏转(如图乙)。
(2)动作电位的测量
灵敏电流计的两极都连接在神经纤维膜外(或内)侧,可观察 到指针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下面图中a点受刺激产生 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沿神经纤维传导依次通过 “a→b→c→c右侧”时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变化如下:
思维诊断 (1)由于兴奋具有双向传导的特点,所以在反射过 程中,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也是双向的( × ) (2)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 Na+内流的方式是主动运 输(
× )
(3)神经元中的线粒体为突触小泡的运输提供了能
量(2014· 重庆,6A)(

)
(4)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
制下一神经元(2014· 江苏,11B)( √
3.将记录仪(R)的两个电极置于某一条结构和
功能完好的神经纤维表面,如图,给该神经
纤维一个适宜的刺激使其产生兴奋,可在R
上记录到电位的变化。能正确反映从刺激开始到兴奋完成这
段过程中电位变化的曲线是( )
解析
当图中的部位受刺激后,兴奋先传至左侧的电极处,该处
的膜电位变成外负内正,而另一侧的膜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所 以记录仪指针会向左偏转,当兴奋传过后,左侧电极的膜电位恢 复为外正内负,所以记录仪指针会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之后兴奋 会传至右侧的电极处,右侧电极的膜电位会变成外负内正,而左 侧的电位仍然是外正内负,所以记录仪指针会向右偏转,当兴奋
解析
静息电位是指膜内为负、膜外为正的电位,不能用
①②之间的膜内电位差表示,A错误; 兴奋的传导过程需要消耗能量,B错误; 图乙表示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而有些激素是分泌蛋白,C 正确; 图甲传导的兴奋在图乙部位将电信号转换为化学信号,在 突触后膜再转换为电信号,D错误。 答案 C
8.如图表示人体神经元的结构。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神经元之间传递比较表
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结构基础 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神经元(神经纤维) 电信号
突触
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形式
过程
刺激 递质 静息电位――→动作电 兴奋―→突触小体 ―――→ 局部电流 位 ―――→ 未兴奋部位 突触间隙―→突触后膜
速度 方向
快 可双向传导
慢(有突触延搁) 单向传递
外正内负 K+外流 外负内正 Na+内流 局部电流 动作电位 电位差 双向传导
(2)兴奋传导过程中膜电位变化曲线分析
+ ab段——静息电位, K 通道 开放;
c点——0电位,动作电位形成过程中,Na+通道 开放; Na+通道 继续开放; cd段——动作电位, de段—— 静息电位 恢复形成; ef段——静息电位。
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1)突触结构与类型 ①结构:由 突触前膜 、 突触间隙 和 突触后膜 组成。
②主要类型:a. 轴突—细胞体 型:

b.轴突—树突 型:

(2)兴奋传递的过程
突触前膜
突触前膜 神经递质 突触后膜
化学信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