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A )
A.《大教学论》
B.《论演说家的培养》
C.《普通教育学》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主张儿童在实际生活中学习,提出“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的教育家是(b )
A.卢梭
B.杜威
C.赫尔巴特
D.夸尔纽斯
3.斯巴达和雅典两种教育体系出现与欧洲的(B )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
4.作为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的因素是( A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主观
5.我们在向年轻一代进行教育时,不能“揠苗助长,凌节而施”因为违反了儿童身心发展的(B )
A.阶段性
B.顺序性
C.稳定性
D.个别差异性
6.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科学知识再生产和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这体现了现代教育具有( C )
A.历史性
B.阶段性
C.生产性
D.永恒性
7.提出教育目的应当从受教育者的本性出发,认为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教育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发展个性,增进他们个人价值的教育观点是( A )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形式教育论
D.实质教育
8.最早实施义务教育的国家是(D )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德国
9.我国新的课程结构中,小学阶段以哪一类为主?(A )
A.综合课程
B.分科
C.综合实践活动
D.选修课程
10.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是(A )
A.教学
B.课外活动
C.生产活动
D.社会劳动
11.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能力,这遵循的是( C )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12.教学工作中心环节是(B )
A.备课
B.上课
C.作业布置与批改
D.教学评价
13.衡量受教育者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是( D )
A.道德认识
B.道德情感
C.道德意识
D.道德行为
14.班主任工作的基础是(A )
A.了解和研究学生
B.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培养和组织班集体
15.学生的知识学习过程主要是一个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
它包括三个阶段,即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 C )
A.知识巩固
B.知识无用
C.知识提取
D.知识迁移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
教师主要是通过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1)
(2)(3)。
2.《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09年版)》中从六个方面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了要求:
(1)(2)(3)(4)
(5)(6)。
3.新的课程改革中三维教学目标指的是(1)
(2)(3)。
4.新的课程改革中倡导的学习方式主要是、。
5.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有:
(1)(2)(3)
(4)
6.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忘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
7.研究表明:在教师的人格特征中,有两个重要特征对教学效果有显著影响:一是教师的热心和同情心;二是教师的。
三、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观察法观察法又叫自然观察法,它是在自然条件下,对心理现象和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记录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2、概念同化概念同化是指教师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习者提示概念的关键特征,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理解新概念。
3、发现学习发现学习是一种有意义学习方式,它强调在教师启发引导下,由学生独立发现事物的意义、规律,以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在发现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独立辨别分析,发现本质属性。
通过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等积极的思维过程来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4、原型启发原型启发是指从事物的相似或类比中看到或发现问题解决的途径。
利用原型启发展类比推理,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
5、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是指以文字型式详细记录学生成长情况的档案袋。
其特点是:它的基本成分是学生作品,而且数量很多,作品的收集是有意的,而不是随机的;成长记录袋应提供给学生发表意见和对作品作品进行反省的机会。
四、简答题(22分):
1.如何高效利用最佳时间?(4分)
(1)根据自己的生物钟安排学习活动。
(2)根据一周内学习效率的变化安排学习活动。
(3)根据一天内学习效率的变化来安排学习活动。
(4)根据自己的工作曲线安排学习活动。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进行哪些角色创新?(4分)
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转到“激趣、启思、导疑”。
即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创新;由命令主导型变为指导帮助型教师;由被动阐释、执行型教师转向主动研究、决策型教师;由单一学科型教师转向综合专家型教师。
3.简述教学与教育的联系和区别?(3分)
教学与教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教育包括教学,教学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
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教学教育。
4.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5分)
4.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教学评价
5.义务教育法对从事义务教育的教师有何要求?(6分)
(1)国家采取措施加强和发展师范教育,加速培养、培训师资,有计划地实现小学教师具有中等师范学校毕业以上水平,初级中等学校的教师具有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毕业以上水平。
(2)国家建立教师资格考核制度,对合格教师颁发资格证书。
师范院校毕业生必须按照规定从事教育工作。
(3)国家鼓励教师长期从事教育事业。
教师应当热爱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文化、业务水平,爱护学生,忠于职责
五、论述题:
1.如何正确理解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应避免哪些误区?(14分).⑴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⑵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⑶实施素质教育要:①提高认识,更新观念②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③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⑷应避免地误区:①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②素质
教育就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③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④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⑤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课⑥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制考试⑦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2.联系实际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态度和品德?(14分)
教师可以综合应用说服、榜样示范、群体约定、价值辨析、奖励与惩罚等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
⑴有效的说服:说服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某些证据或信息,以支持或改变学生的态度。
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⑵树立良好的榜样:给学生呈现榜样时,应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特点,尽量与学生相似,这样使学生会产生可接近感,避免产生高不可攀或望尘莫及之感。
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利用恰当的示范方式;⑶利用群体约定:经集体成员共同讨论决定的规则、协定,对其成员有一定的约束力,易使成员承担执行的责任;⑷价值辨析:在价值辨析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形为模式,鼓励他们努力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根据自己的价值选择来行事。
一种观念要真正成为个人的道德价值观,须经历三个阶段七个子过程。
选择阶段:自由选择、从各种可选范围内选择、充分考虑各种选择的后果后再行选择。
赞赏阶段:喜爱自己的选择并感到满意、愿意公开承认自己的选择。
行动:按自己的选择行事、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⑸给予恰当的奖励与惩罚:给予奖励时,要选择、确定可以得到奖励的道德行为;应选择、给予恰当的奖励物;应强调内部奖励。
惩罚有助于良好的态度与品德的形成,惩罚可以给予某种厌恶刺激,取消个体喜爱的刺激或剥夺某种特权。
其他有效方法有角色扮演、小组道德讨论等。
答案(公共基础知识)
一、选择题:
ABBAB CADAA CBDAC
二、填空题
1.搞好教学工作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
2.爱国守法敬业奉献热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
习
3.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5.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有:(1)精深的专业知识;(2)广博的知识结构;(3)丰富的教育科学理论;(4)丰富的个体实践知识。
6. 心理变化
7. 富于激励和想象的倾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