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以观察为主要认知手段,让学前儿童探索客观事物、现象的特征,发展儿童的科学认知、培养科学情感、形成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法的一种科学启蒙教育活动。
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具体活动目标某一具体的科学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或所引起的幼儿行为的变化,它是单元目标的具体化,是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目标。
3、比较观察比较观察指幼儿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自然物或自然现象、科技产品进行观察和比较,使幼儿在观察中更正确的认识自然物,并进行分析和比较,为概括分类奠定基础。
4、非集体教育活动指除集体活动以外的教育活动,主要包括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小组活动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前儿童共同进行的科学探索活动6、观察指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事物或现象,将各种感觉捕捉到的信息经过思维的加工形成概念,来获取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认识的一种方法。
7、排序依据物体的差异如颜色、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先后、多少等特征,按一定的规则或次序进行排列8、集体教育活动学前教师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根据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儿童活动的内容,提供给儿童活动探究的材料,面向全体儿童开展的科学探究活动。
9、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年龄目标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要实现的目标10.一般性观察指幼儿对特定的某一自然物、自然现象或科技产品进行观察,而有目的地运用多种感官与周围某一事物或现象直接接触,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属性和习性。
11、分类即按物体的颜色、大小、形状、用途、数量等不同的特征进行区分12、科学经验是指学前儿童在科学探究过程中,通过亲自操作、凭自身感觉器官获取的具体事实和第一手经验。
13、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顺序:口头数数、按物计数、说出总数、按数取物14、观察的类型包括.一般性观察、比较观察、长期系统观察15、观察动物可以从头——身——尾——四肢。
16、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纵向结构,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
17、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评价的意义是:(1)评价是控制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质量的手段;(2)评价是积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经验的重要途径;(3)评价是改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依据。
18、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常用的评价方式有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测试法和作品分析法等。
19、根据科学游戏的作用分,游戏可分为感知游戏、分类游戏和运动性游戏。
20、在“不同衣料的服装”的活动设计中,有科学教育、美术教育和语言教育,这是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整合性要求而设计的。
21、以认识冬季为主线,将科学教育中与之有关的内容集中编排,这是采用以季节为主线选编内容的方式选编幼儿科学教育内容。
22、科学区角活动的内容一般可分为下列几类:观察阅读类、科学玩具类、操作实验类、制作创造类。
23、“生活教育”是陶行知先生创立的著名理论体系24、多元智力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教授加德纳提出的一种关于智力的新理论。
25、感知物体集合是幼儿学习数数的开始。
26、学前儿童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地对某一物体或现象进行系统的观察,对其质和量两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有较完整的认识,这种观察称为长期系统性观察。
27. 自然角是指在幼儿园的室内、廊沿或活动室的一角,供饲养小动物、栽培植物、陈列儿童收集的非生物及实验用品等的场所,是学前儿童开展区角科学活动的地方。
28、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决定了幼儿数学教育的方式是“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29、根据知识的抽象性,知识可分为三个层次:经验层次、概念层次、理论层次30、幼儿学习数学的方式是:做中学、生活中学、游戏中学31、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
32、为什么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
观察是学前儿童了解自然的基本途径,是学前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方法。
婴儿哇哇诞生,来到世上,一切对他都是陌生的,崭新的,他语言不通、缺乏经验,只具有生物本能。
他对发光、发亮、发声的物体好奇地注视,其思给具有具体性、形象性、情景性的特点。
他对外界事物和现象的了解,首先是靠生物本能,通过感觉器官的感知来获得。
各种感觉捕捉到的客观事物的外部属性在成人的帮助下,形成颜色、声音、气味、味道、形状、硬度、温度等概念来描述事物和现象。
在大吃一惊性认识的基咄上,发展理性思维。
所以,观察是学前儿童地解自然的基本途径,是学前儿童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方法。
33、请列举4-5岁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第一科学探究目标1:亲近自然,喜欢探究1)喜欢接触新事物,经常问一些与新事物有关的问题。
2)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并乐在其中。
目标2:具有初步的探索究能力1)能对事物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
2)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测答案。
3)能通过简单的调查收集信息4)能用图画或其他符号进行记录目标3:在探究中认识周围事物和现象1)能感知和发现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其基本条件。
2)能感知和发现常见材料的溶解、传热等性质或用途。
3)能感知和发现简单物理现象,如物体形态或位置变化等。
4)能感知和发现不同季节的特点,体验季节对动植物和人的影响。
5)初步感知常用科技产品与自己生活的关系,知道科技产品有利也有弊第二、数学认知目标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1)在指导下,感知和体会有些事物可以用形状来描述。
2)在指导下,感知和体会有些事物可以用数来描述,对环境中各种数字的含义有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目标2: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1)能感知和区分物体的粗细、厚薄、轻重等量方面的特点,并能用相应的词语描述。
2)能通过数数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
3)能通实际打操作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如5比4多1;2和3合在一起是5。
4)会用数词描述事物的排列顺序和位置。
目标3:感知形状与空间的关系1)能感知物体的形体结构特征,画出或拼搭出该物体的造型。
2)能感知和发现常见几何图形的基本特征,并能进行分类。
能使用上下、前后、里外、中间、旁边等方位词描述物体的位置和运动方向。
34、请描述自由发现法的优缺点答:自由发现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儿童自己确立活动的内容并进行探究的一种方法。
优点:此方法的运用能更好的满足每个儿童自身探索和游戏的兴趣,使个别化学习活动能够充分体现儿童个体建构与发展的需要,儿童探索学习活动的效益更优化,每个儿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将获得更好的发展。
缺点:在探究过程中没有教师指导的活动,儿童在活动探究时会混乱;儿童也会遇到麻烦,有时是挫折,有时是失败;由于儿童自由选择主题,选择的范围大大增加,老师就要为儿童准备大量的活动材料才能满足儿童的需求,若材料不充分,自由发现法的运用使得儿童在根据自己喜欢的选择内容上将受到限制,由于材料多种多样,儿童爱好兴趣不同,老师在课程把握和控制上难度大大增加。
35、3-6岁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是什么?有哪些具体表现。
具体形象思维是3-6岁幼儿思维发展的最主要特点。
具体表现在:1)思维的内容是具体的。
2)根据感知到的表面形象或头脑中的表象来理解或解释自然界事物和现象。
3)数概念是一种比实物更抽象的概念,因而数概念的掌握迟于实物概念。
36、举例说明教幼儿认识几何形体时可以采用哪些操作方法1)按名称取图形2)拼合图形3)给图形涂色或连线活动、盖图形印章4)给图形分类5)拼图活动6)分解与组合图形7)画、撕图形8)制作图形、几何体9)穿、绷、绣图形37、举例说明游戏法的常用形式1)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数学游戏。
例如,看数拍手,听铃声小白兔跳,奇妙的口袋(如按要求摸图形、按要求拿球等)2)引导幼儿玩竞赛性的数学游戏,这类游戏一般在大班进行。
例如,谁算得又对又快;开火车等。
3)上导幼儿结合音乐、体育活动形式进行的数学游戏4)寻找就是让幼儿根据教学要求,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运用记忆表象,寻找出相应数量的物体38、3-6岁幼儿的数概念发展处于什么阶段?有哪些具体表现?这个阶段处于数词和物体数量之间建立联系的阶段,表现在:1)逐渐学会口手一致数物体,即按物点数,然后能说出物体的总数。
开始出现数的“守恒”现象。
2)能按数取物。
3)这阶段的前期,儿童能分辨大小、多少、一样多;中期能认识第几,前后顺序。
4)逐渐认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如有了数序的观念,能比较数目大小,能对10以内的数进行数的组成和分解。
5)能做简单的运算39、科学活动中的材料应如何投放?(1)材料的投放要有明确的主题并且紧扣具体活动目标。
(2)投放材料难度形成一定的层次。
(3)投放材料的开放性。
(4)同种材料与多种材料的灵活运用。
40、举例说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的方法1)演示讲解法2)观察比较法3)游戏法4)操作法5)类推法41、在科学活动的教育组织方式上,如何体现多样性和灵活性1)应注重学前儿童自发的个别探究和小组探究活动2)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灵活地渗透于一日活动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场所不局限于活动室4)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多种探究方法并用5)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多时间段进行1、请设计一个用于巩固和强化幼儿“认识1和许多”“认识数的组成分解”“认识时钟”“认识几何形体”“认识的幼儿游戏,并具体说明游戏目标、准备、玩法。
2、请设计集体科学教育活动“认识昆虫”“认识火”“认识水”(大班)的活动方案,并对其中活动方法的设计思路进行说明。
1、格式正确(2 分)。
2.目标(4 分)、内容(4 分)、活动材料与环境的设计(3 分)、过程(3分)3.方法设计的理由(4 分):(1)根据活动目标设计方法(2)根据活动内容设计方法(3)根据本班学前儿童的特点设计方法(4)根据幼儿园设备条件设计方法(5)各种方法的配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