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的哲学

水的哲学

水的哲学-关于中华水文化的感悟“伟大啊,开天辟地之时!万物初生、统领自然,时空形成。

云行雨施,创造生命。

上天赐给万物各种属性。

太阳东升西落,天地变化,四时形成,草木繁盛。

万物各得其所,给人类社会带来康定”。

这是易经的第一卦乾卦,也是儒家的宇宙发生论。

易经认为,自然产生四季,四季形成风雨、风雨创造生命,从而给人类社会带来繁荣。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水文化的民族。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一部从治水开始的,与水旱灾害抗争的历史。

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洪水大旱、农民起义。

中华民族的图腾龙,就形如行云流水,也寓意着婉延前行奔流不息的长江黄河。

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长江、黄河两岸。

水孕育了中华民族,同时也磨炼了中国人的意志,启迪了中国人的智慧,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力量,铸造了中国的文化和政治体制。

中华民族的群体生存的意识,无私奉献的敬业精神,宽容与仁爱的价值观,团结互助的精神,不屈不挠、百折不回的民族性格,动态生存的哲学,刚柔相济和在曲折中前进的生存智慧,以民为本和走群众路线的政治理念以及追求大一统的政治理想,循环论的自然哲学都是在水文化的熏陶下形成的。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在老子看来,水是道和仁的象征。

水的品德已经接近于道了。

从浩瀚的中华文化中可以感悟到水有以下一些德行:(一)水的生成过程象征着“无中生有”老子说:“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无中生有”。

水由看不见的气态演变而来,从无形到有形,水的生成过程象证无中生有。

无中生有是创业哲学。

穷则思变,忧劳兴国,白手起家,坚苦创业,从头做起,从小事做起。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楼台坐于累土。

包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二)水的生成过程展示了自然循环论水由气态的汽演变而来。

气态的汽在冷凝的条件下变成水,水又因吸收太阳的热能而蒸发成汽。

太阳东升西落,轨道变化形成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冷暖不一,一日之内气候不齐。

在太阳的作用下,水的蒸发与凝结过程周而复始地循环进行。

水汽生生灭灭,灭灭生生。

大自然处于无限往复循环的运动之中。

灭就是死亡,死亡叫做归根。

归根叫做归于宁静,宁静是旧生命的解脱,旧生命的解脱换来的是新生命的诞生。

这是新陈代谢的自然之道。

弄懂这个道理就会理解生命的目的,平静地面对死亡,积极地面对人生。

同时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在利用自然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反之人类将受到惩罚。

如果将地球近似作为半径为6370公里的圆球,大气对流层厚度取15公里,可以计算出当大气平均温度上升1℃时,空气的饱和含湿量将增加9500亿吨水汽。

水的大量蒸发可能造成一些地区干旱、沙漠化,而当水汽冷凝成雨以后,便会暴雨频发,地球上每个人将平均多承受150吨雨水,这就是温室效应的后果之一。

所以人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循环之道,避免温室效应。

(三)天赋人权平等和无私奉献的品德老子说:“生之畜之,生而无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

是谓玄德”。

水让万物生长繁衍、养畜万物而不据为已有。

为万物尽力而不自持有功,引导万物而不主宰万物。

水是万物的造物主,而地位低下。

造物主与被造物之间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

这是什么思想?这就是天赋人权的平等思想。

而且老子将这种平等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是一种彻底的平等思想。

这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之处。

孔子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墨子提倡兼爱。

孟子说:“人皆能成尧舜”,民贵君轻。

慧能和尚说:“人皆有佛性,人皆能成佛”。

中华文明有天赋人权平等论的传统。

反观西方文明。

基督教的上帝用泥土造了人。

上帝为什么要造人?为了要人帮他管理伊甸园。

上帝与人是什么关系?主仆关系。

人是上帝的奴仆,没有灵魂,也没有自由。

当人偷吃了知善树上的果子之后,人就犯下原罪,并累及后代,人类的子子孙孙要受上帝惩罚。

上帝无宽容之心,也无人权民主可言。

西方的上帝,因造人有功而主宰人。

中国的造物主与万物一律平等,这是东西方文化的重大差异。

它不仅是今天西方强权政治和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思想根源,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在中国成功,在西方解体的思想根源。

(四)凝聚产生力量和大一统的生存需求一滴水容易蒸发,然而当水凝聚成大江大海之后便有无穷的力量。

水具有群体生存的意识,在凝聚中产生力量,在大凝聚中产生大的力量。

水具有团结、仁爱、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高尚品德。

中国人在长期与水旱灾害抗争过程中领悟了水的生存之道,同时将其变成了民族性格。

中国人懂得团结就是力量的道理,因而追求大一统。

正是这种大一统的哲学,才使中华文明经历数千年不衰,并不断创造辉煌。

(五)无私奉献的精神老子讲:“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又说:“生之畜之,生而无有,为而不持,长而不宰”。

水具有无私奉献的品德。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是中国人在抗洪救灾过程中形成的无私敬业的精神。

范仲淹在岳阳楼上,由浩浩荡荡、浊浪排空、商旅不行的长江险境和渔歌对答的洞庭美景中感悟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精神。

在水文化影响下产生的儒道两家的奉献是一种无私的奉献。

而佛教和基督教的仁爱和奉献则是有条件的奉献。

佛教的仁爱是为来世的轮回,基徒教的普世主义表面上是赎罪,骨子里是强权。

(六)顺势而为,道法自然水具有动态生存的哲学。

从实际情况出发,顺势而动,与时俱进,不墨守陈规,不教条、善变适变、无孔不入,无形变有形。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变化中求生存,在运动中暴发力量。

这是水留给人类的深刻启示,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经验教训,即一切从实际出发。

(七)刚柔相济,以柔克刚、无为中达到有为。

老子说:“天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是故“柔胜刚、弱胜强”。

水在平静中接纳百川,包容万物,具有无限宽广的胸怀,在宁静的包容中凝聚力量,在运动中再次凝聚力量和显现威力,这是水的特点。

通过包容而不是排斥异端聚集力量,在看似无为中达到有为,这是水留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中华文明的特色和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验。

(八)善下水往低处流,这是世人皆知的常识。

但要从中悟出做人处事的哲理,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老子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要求执政者像水一样的“善下”。

这里老子提出了执政三原则:一是执政为民,二是与时俱进,三是走群众路线。

这些,都是中国革命的经验以及当今民主政治的原则。

善下就是为大多数人服务,这个问题看起来简单,然而却是一个影响深远的大问题。

政治上要善下,经济上、文化上、军事上、宗教上也要善下。

经济上的善下就是要使市场最大化,就是要让穷人买得起、用得起。

文化上的善下是要普及教育,在五四时期是推行白话文,在今天是普及九年制教育。

佛教的善下是改小乘教为大乘教。

伊斯兰教的善下是逊尼派与什叶派之争。

基督教的善下是新教与罗马教廷的冲突。

看来这些问题十分复杂而深刻,所以善下问题,即为少数人,还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问题将一直存在下去。

纵观历史,一切宗教改革,文化改革、政治改革、科技进步,归根到底都是一个善下问题。

(九)曲折中前行,敬业而珍惜时光江河之水天上来,浩浩荡荡穿过高山深谷,越过丘陵平原、迂回曲折于万里河山之间。

川流不息、不舍昼夜,也不论古今,不畏一切艰难险阻、执着前行,奔腾到海不复还。

目标专一,不畏艰险,珍惜时光,在曲折中前行,这是母亲河留给中国人的深刻启示。

所以引起了孔子的感叹:“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江河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捷径可走。

事物的发展规律是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升。

因此做事要多想困难,准备走曲折的路。

事从曲中取,难从直中求。

所以老子说:“曲则全,柱则直”。

(十)水滴石穿,坚持就是胜利水滴石穿的现象告诉人们,坚持、坚韧就是胜利,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的道理。

中国人常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绣花针”,讲的也是这个道理。

要发挥物质和精神共同的力量。

但首先是精神的力量。

所以苏洵说:“为将之道,当先治心。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

讲的也是信心、专心。

陆游的诗句“山穷水尽疑无路,柳岸花明又一村”,讲的也是坚持。

信心就是胜利,这也是来自水的灵感。

(十一)忧患意识数千年发生在华夏大地上的水旱灾害、农民起义和异族入侵,不断地唤醒中国人的忧患意识。

易经否卦说,年成不好,君子以俭德避难。

左传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成语说:“同舟共济”。

民谚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这些都是从水感悟到的忧患意识。

曹操说:“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曹操从流水中产生了对个人的忧患,并以此激励人生。

唐太宗说:“水载舟,也覆舟”。

唐太宗由水产生了对政权的忧患。

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由水产生了对人民的忧患。

光未然、洗星海的一首“风在吼、马在叫”的《黄河大合唱》,唤起了全体中国人民族危亡的忧患意识,使无数的中华儿女奔向抗日战场。

今天,人类面临全球性的生态危机,保护水环境成为世界性的话题。

重温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些发人深省的关于水的哲学思想,或许会给人类一些有益的启示和道德的力量。

“水”的感悟孔子曰:“智者乐水”。

“智者”的智慧当如水之灵活。

若藏于地下则含而不露,若喷涌而上则清而为泉;少则叮咚作乐,多则奔腾豪壮。

水处天地之间,或动或静;动则为涧、为溪、为江河;静则为池、为潭、为湖海。

水遇不同境地,显各异风采;经沙土则渗流,碰岩石则溅花;遭断崖则下垂为瀑,遇高山则绕道而行。

水,可由滴滴雨水雪水而成涓涓细流,而成滔滔江河,而成茫茫海洋。

“智者”的智慧当如“乐水”之灵感,时间如流水,我们要珍惜,“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百姓如江水,为官要慎笃,《孔子家语》云:“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水所以载舟,亦可以覆舟。

”水是美丽动人的,《红楼梦》中言,“女人是水做的骨肉”,台湾民歌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荷塘月色》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水也是多愁善感的,清新飘逸的仙湖也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时,词中高手如李煜更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动流”之叹。

水是交友的榜样,“君子之交淡如水”;水也是处世的辨证,“水至清则无鱼……” 水中有哲理。

老子曰:“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江海之所以能为五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五谷王。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莫之能先,以其无次易之也。

”水,是位辨证哲人。

“上善”的智慧当如“若水”之柔中有刚,刚柔一体。

水,貌似柔,实则强;水虽柔,但可克刚。

滴水久之可穿石,流水载歌载舞可使角角棱棱的石头日臻完美成鹅卵石。

柔软的水,加压能把巨岩击碎,能把成吨的钢材像揉面团般煅压。

“上善”的智慧当“若水”之随机应变。

水,常态为液体,降温至零度就凝固为固体;升温至百度则化为气体——聚于低空则为雾,升到高空则成云,凝结下落则或为雨、或为雪、或为雹、或为霰……借助日光月光,还呈现为霓虹华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