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小论文

社会学小论文

在用社会学的眼光分析问题的时候,人会变得很理智,会暂时的摒弃一些个人观念而从一个新的高度看待事物。但或许就是站的太高,看的太远,以至于很难照顾到一些细节。而且分析出来的结果带有很浓厚的学术气息,常常不为人所理解。但是对整个社会来讲是需要这么一些人来对社会进行全局分析的,需要有人在社会偏离预定轨
道时站出来指出问题根本所在的。而对个人来讲,普通视野太过狭隘,社会学视野又太过宽广。所以对个人来讲,协调了普通视野的精细和社会学视野的全局把握的全新眼光才是分析问题的最好方式,这样的眼光既不狭隘,又能很精细的看清事物。用社会学的眼光看社会,对个人来说就是用非学术的但又有社会学全局把握性质的眼光分析我们这个社会,并从中发现普通人所忽视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可以看到什么?首先我们会无比的惋惜,一个幼小的生命就此离去;之后会无比的愤怒,因为整整七分钟,十八个路人经过小悦悦声旁,都没有一人向小悦悦伸出援手,让我们看到了这些人的冷漠。这是普通视野中对小悦悦事件的看法。我们看到了这些人的冷漠,又和社会上发生的一些事比照,我们进一步的看到了整个社会的冷漠。这种冷漠让我们心寒,让我们失望。我们通过这一事件反省我们自身,反省我们这个社会。但当我们用社会学的眼光来看
10月21日凌晨零时32分,因伤势过重,小悦悦最终还是走了。陈贤妹再也不敢去小悦悦被碾压的地方。在此之后,陈贤妹在公众前的说话更加少了,小心翼翼,怕得罪人,但谈及可怜的小悦悦,她无法压抑自己的愤怒。“你犯了事,就要勇敢去承担。你撞了人,又不去扶,又不救人,就是不负责任。”对陈贤妹的挺身而出,网络也有一些尖锐的声音,甚至说是“炒作”、“突出自我”。“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些道理我懂,但问心无愧就行了。”陈贤妹说,她从小知道要做个好人,但慢慢才明白好人难做,却一定要坚持做。“那么好的一个孩子,就这样没了,谁会不心痛?谁会不伸出手去帮?”
从个人角度,这些路人为何会见死不救?很简单,就是超我未能压住本我。在社会学理论中,本我就是生物性的我,代表原始力量,追求生物性满足。生物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路人之所以未上前救助,就是这一本能起了作用。当我们看到一个人躺在地上时,总会有一种想避而远之的冲动,何况这个社会上不乏有救人反被误会,带来一身麻烦的事例,彭宇案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在社会学理论中,超我就是价值观念内化后形成的自我,所谓“良心”或“良知”,代表社会的
“救起她(小悦悦),再难都要做……只是没有想到,她还是走了,我以为她能被救活。”陈贤妹最难过的和最难以面对的是小悦悦的死,那个消息让她分外难受。“抱着她时,她还睁着眼睛,很大声地哭。”
这些就是陈贤妹所说的话,让我们沉思,为什么做好事者反而会遭受这么多的麻烦,甚至背负莫须有的指责?首先我们会想到的是媒体的打扰,再就是会指责网友的无聊与误解。这是普通视野所能看到的,社会学的视野又有了新的发现。之所以会有做好事反被说成是炒作,最基本的原因在于社会成员之间的不信任。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人与人之间贴心的交流越来越少,尤其是网络的出现,人与人面对面的交流越来越少,这样造成的后果就是人们之间的误会越来越多,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越来越多。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这个社会充斥着利益观,人们所作的每一件事仿佛都与利益有关,都被人用利益衡量。从社会这一大局来看,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由社会经济体制所决定的。追求经济急速增长的社会大背景下,利益至上成为一条准则,在这一社会制约减弱甚至没有的情况下,个人的利益至上就很好解释了。
小悦悦事件前一段时间传遍了网络,故事内容大致如下:2011年10月13日下午5点30分,广东佛山南海黄岐的广佛五金城里,2岁女童小悦悦在过马路上不慎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并两度碾压,随后肇事车辆逃逸,随后开来的另一辆车辆直接从已经被碾压过的女童身上再次开了过去,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都对此冷眼漠视,只有最后一名拾荒阿姨陈贤妹上前施以援手。2011年10月21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于0时32分离世。
道德要求。真正有追求有道德的人是不会放任这种事发生的,也许飘然走过的路人真的是有点道德缺失吧!于是,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超我未能压住本我,路个主角陈贤妹阿姨,救起小悦悦之后,她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影响。看看她都遭受什么吧!
南村附近的街坊都知道陈贤妹救人的故事,但大部分人并没有关心孩子的情况或是褒扬陈贤妹的行为,而是在追问“捡破烂的陈姨奖励了几多钱?”当得知慰问金有2万多元时,街坊们纷纷惊呼“陈姨发达啦!”“好彩啊!”陈贤妹也不明白:“一个好好的孩子被害成这样,怎么会好彩呢?”面对房东的指责和街坊背后的闲话,她“感觉自己好像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情一样”。同样,面对媒体“长枪短炮”的轰炸和数十名记者的追问,陈贤妹默默感叹:“做好人也不容易”。
待这一事件时,我们会发现更多。
为什么走过的十几个路人会如此冷漠呢?社会学从根本上给出了答案。社会学视野中的人是社会行动者,即人是理性指导下,在与他人相互作用中,追求自己利益的主体。没有任何一条法律强制要求我们向别人伸出援手,从这一点上来说,这十几个路人所作所为完全合乎利益最大化原则。因为救人不仅不能从中获利,甚至还有可能被牵连被误解(这从陈贤妹救人之后反被网友说成是想出名、炒作就可以看出)。但我们每个人都认为他们错了,为什么呢?那是因为人不仅是社会行动者,也是社会角色。而所谓社会角色就是身处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人按照社会期待而发生的行动之总和。我们这个社会期望是和谐、是友爱、是团结。为实现这一角色期望,个人就赋有一定的权利与义务,可能不是法律上的,但确确实实有这么一些权利和义务围绕着我们。从道德的角度见死不救是绝对遭人唾弃的,社会赋予我们的期望就是要向他人伸出援手,这些路人违背了社会期望,所以会遭到社会的谴责。
从社会学的眼中看社会
社会学是一门研究人与社会关系的科学,从社会学的眼中看社会就是从社会这一个大的层面来分析、从全局上来把握社会问题。
社会学的眼有其独特的视野,这一独特的视野和普通视野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普通视野拘泥于个人,而社会学视野放眼于全社会。从这一角度来讲,社会学的视野要比普通视野更宽广。在学习社会学有关内容,特别是试着用社会学的理论方法分析了几个实例后,我在看待事物方面有了质的飞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