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学》结课论文

《社会学》结课论文

浅谈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热点话题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现时期中国义务教育新的难点和薄弱环节。

在中国有超过2.25亿人怀着美好的梦想从农村涌向城市。

在这庞大的外地劳工群体中约2千万是随迁子女,这些孩子常常难以得到全面的呵护。

他们的生活需要我们帮扶,他们的教育需要社会的关注。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爱心.社会关注前言:这学期选修了赵恒海老师讲授的《社会学》这门课程,经过十周的学习,很有感触。

将近结课的时候,就在课上所学以及平时生活中的积累,在这里浅谈一下当前社会的一个热点话题——当前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热点问题。

正文:一: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现状由于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偏低,其大多数为小学文化程度和初中文化程度。

因此农民工对“孩子应该上学读书”有一定的认识,也非常支持其子女读书,但是因农务繁忙和对子女上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家长往往关心的是其子女的成绩单上成绩分数多少,而不重视其子女上学的过程,致使其子女上学压力大,学习成绩较差。

在城市,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任务,主要还是由民办学校,甚至由未获准的民办学校在承担,流动儿童的入学需求,与流入地学校利益之间是有冲突的,由政府全额拨款的非盈利性公办学校,其自身没有额外的经费来承担流动儿童的就学的成本,所以不愿意接收流动儿童,很多中小学校拒绝接收非本区域户籍的生源,以各种借口加收高额的借读费,这导致许多农民工子女无法进入公办学校。

以北京为例,在北京有300所民办的打工子弟学校,取得政府批准的只有60所左右,其余的学校都属于“非法”。

这些学校运营的基本特点是投入低,每学期300到600元的低收费,老师每月700元的低薪水,最终导致了低教育质量。

流动儿童只能在居住地读到初中毕业,不能继续读高中和考大学。

种种不公正、不合理的现象,说明农民工子弟还没有得到社会的重视和关注。

二:社会关注国内的一些慈善公益组织从很早就对农民工子弟的教育问题设有专项基金。

因为中国的特殊情况,最大的慈善公益组织都是有政府背景的,最近几年也有很多民间公益组织能加入到这个事业中来。

在我国有政府背景的公益组织很多,如: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简称为“中国青基会”,英文译名为“China Youth Development Foundation”,缩写为“CYDF”。

中国青基会属于全国性公募基金会,面向公众募捐的地域是中国以及许可中国青基会募捐的国家和地区。

中国青基会的使命是:通过资助服务、利益表达和社会倡导,帮助青少年提高能力,改善青少年成长环境。

中国青基会倡导“社会责任、创造进取、以人为本、追求卓越”的价值观。

其发起实施的希望工程是资助农村儿童的专项项目,是我国社会参与最广泛、最富影响的民间公益事业。

最近几年民间公益组织也发展迅速,如打工子弟爱心会(Compassionfor Migrant Children,简称CMC)是在香港注册的一家国际性公益组织,通过为贫困的流动儿童和青少年提供经济物质以及社会福利支持,致力于给每个打工子弟一个未来和一片希望。

CMC志愿者部门为项目部门的所有的项目提供志愿者支持,每年志愿者招募的数量都在1000名以上。

在校大学生是CMC志愿者的主要组成部分。

这些在校大学生负责打工子弟的课后辅导。

讲解课后习题以及普及一些科普知识等。

在项目结束时,志愿者部门对出勤合格的志愿者颁发志愿者证书,项目部门对表现优秀的颁发优秀志愿者证书。

三:打工子弟教育问题及解决措施1.存在问题:(1)公办学校容纳量有限。

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的紧缺,在流动人口密集的区域,民办(简易)学校的出现不可避免。

众多农民工子女无法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借读,只好选择农民工子弟学校。

(2)子弟学校发展缓慢。

无论在民工子弟学校的经费保障、师资配备还是在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因为财政压力往往都疏于扶持、管理和监督,使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长期停滞不前,农民工子女无法接受正常的、良好的义务教育。

(3)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保障制度缺失。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要有一定的制度来保障,然而当前相应制度及法律、法规的空白与缺失,造成了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的窘境。

2.解决对策:随父母流入城市的广大农民工子女如何接受义务教育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与城市本地儿童一样,农民工子女同样是祖国的花朵,他们的教育应当受到重视,但是他们作为流动人口中的脆弱人群,权益容易被忽视。

再过十多年甚至更短的时间,这些民工子女都将逐渐长大成人,因此,关注他们的教育问题,不仅是对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负责,更是对整个社会的发展负责。

(1)加强户籍、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城市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他们是城市的合法纳税人,按照纳税人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他们理所当然应该获得城市的公共福利,其中也包括利用城市的教育设施的权利。

为此,有关政府部门有责任帮助其子女解决好教育问题,要充分认识农民工子女就学与城市长远发展的关系,改变单纯把外来人口儿童入学问题看成包袱的思想,树立人口流动观。

一方面要建立所有适龄儿童少年的义务教育登记卡制度比较可行。

登记卡在各地教育部门、公安部门都要有,家长也有,当人口流动时,登记卡连同流动人口的三证(暂住证、身份证、计划生育证)一起经有关部门检查登记,作为随时入学的依据,减少入学手续上的繁琐,避免政策不健全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平等和剥夺教育权现象发生。

另一方面要按照“高中向城区和县城集聚、初中向建制镇集聚、小学向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中心村集聚”的原则,制定并实施新一轮各类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合理调整城乡中小学布局。

把他们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一部分,纳入城市管理范围内。

(2)明确政府责任,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管理体制明确政府在农民工子女教育中的责任,首先要加强流入地、流出地教育部门之间的沟通,明确各自在流动儿童少年教育管理中的职责,将其就学管理落到实处;其次,要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并且密切联系、通力合作。

公安部门做好本地区流进、流出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的调查摸底工作,并及时向教育部门提供有关情况,人事、劳动部门应禁止经商办厂或从事其他劳动的组织或个人使用童工,物价管理部门监督检查学校收费情况等;最后在教育经费中专门分类设立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经费专项拨款,用于资助农民工子弟学校或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改善其办学条件与质量,经费来源依靠财政拨款。

(3)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拓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给农民工子女选择的余地有利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发展,为此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挖掘办学潜力。

第一,充分利用公办学校资源。

公办学校可以利用闲置的教育资源,解决流动儿童入学难的问题。

当生源数减少时,可将其实验设备、运动场地、图书、等硬件设施支援给农民工子弟学校。

城郊结合部的一些分散的村校被撤消、合并后的教育资源(例如校舍、师资)将可以将其改造为民办公助学校,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并制订政策鼓励和支持公办学校的富余教师流动到民办的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任教。

另外,在公办学校还可以成立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班级。

第二,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吸引本地就学。

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根本在于实现儿童教育权的平等。

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农民工之所以把子女带到城市,就是为了子女能够接受城市的较高质量的教育。

这就要求国家应把教育投资重点转向农村和边远地区,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增加教育机会,缩小质量差距,吸引一部分儿童在本地就学。

第三,鼓励社会办学。

发挥社会力量,鼓励支持社会团体、个人举办服务于广大农民工子女的民办学校。

在土地、办学条件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

对这些学校的发展进行合理规划,营造此类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氛围。

而且,要采取民办公助或公办民助等形式,壮大办学实力,提高办学质量。

(4)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教育行政部自要加强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常规管理,这不仅包括对办学者办学行为的管理,还包括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籍、学习质量等的管理,是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

同时要加强对它们的督导评估,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订符合农民工子弟学校特点的评价、监测指标体系,并把其纳入当地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体系之中。

使他们由地下转为地上,由无证转为有证,由无序转为有序。

要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激活用人机制,拓宽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师来源渠道,利用一些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到学校任教。

结论:农民工子弟的求学环境无论从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和城市的学生相差甚远。

农民工子弟学校在学校环境、教学设备、师资力量、教学质量上都与城市正规学校相差甚远。

这是一个需要社会关注的群体,一个挣扎在城市的边缘却没有融入城市生活的群体。

农民工子弟的教育问题是整个社会责任,需要全社会的共同配合。

关爱农民工子弟是整个社会义不容辞的义务。

只有社会各方给予足够的关注,才能为农民工子弟的成长撑起一片蓝天,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实现和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正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经有很多的视线转向他们,他们的学习、生活环境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1] 章红雨. 《城北人》.2009. 花山文艺出版社。

[2] 范亮. 城市流动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 2005. 今日教育。

[3] 黄胜利. 农民工子弟学校需要深度帮扶. 2007.中国经济时报。

[4] 新浪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