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莫高窟游客承载量的研究与实践

莫高窟游客承载量的研究与实践


第320窟 唐4飞天 第305窟 隋 飞天
2、释迦牟尼本生故事画、佛传故事画本生故事画表现释迦牟尼前生救度众生的故 事;佛传故事画描绘释迦牟尼诞生、生活、修行、降魔、教化的传奇故事。
第254窟 北魏 尸毗王本生 第257窟 北魏 鹿王本生
第285窟 西魏 五百强盗成佛
第290窟 乘象入胎 第375窟夜半逾城
管理区 洞窟区
南区
北区
莫高窟现存的735个洞窟分布于近2公里长的砂砾岩崖体上
主要的壁画内容分类
1、尊像画 表现大彻大悟、大智大勇的佛,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菩萨,虔诚修行、 以求自我解脱的弟子,威武勇猛、守护佛法的天王、力士, 轻歌曼舞的伎乐飞天等。
270多个洞窟、4500多身飞天。 莫高窟的名片,敦煌艺术的标志。
游客承载量(VCC, Visitor Carrying Capacity) :一定时间内,文 物保护单位游客的参观活动,既不会对文物本体及周围环境造成损害,也不 会降低参观质量的文物保护单位所能容纳游客的最大数量。
三、莫高窟游客承载量研究方法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等开发建设活动中文物保护工作的意见》 国发 〔2012〕 63号 第三条 合理确定文物景区游客承载标准。要立足文物
第159窟 中唐 净歯
第61窟 五代 制陶
第98窟 五代 纺车
第23窟 盛唐 雨中耕作
第302窟 隋 饮马
第156窟晚唐 手推栏车
第159窟 唐 挤奶图
第85窟 唐 肉肆
第290窟 射箭
第249窟 西魏杂技
第290窟 北周 角抵 涉及近20 类体育活动
第428窟北周 赛马、马术
第454窟 宋 博弈
青金石Lazurite 石青/蓝铜矿 Azurite
氯铜矿Atacamite 石绿/孔雀石Malachite
动植物颜料:蛤粉Oyster Shell White,胭脂Rouge 近年研究発现有机物的颜料:靛蓝Indigo,藤黄Gamboge,
➢ 洞窟形制特点:封闭、空气流通不畅、光照不充分
➢ 气候环境
榆林 窟第 3窟 西夏 唐僧 取経 图
第98窟 五代时期 各族各国王子
第158窟 中唐 各国国王举哀图
第220窟 初唐 中原皇帝及群臣—— 中原特色的绘画风格
第465窟 元 大幻金刚曼荼罗 藏传佛教
音乐与舞蹈艺术的宝库 音乐题材洞窟200多个,乐队有500多组,各类乐器40余种,4500多件。
曲项琵琶 异形笛
箜篌
扁鼓
弯颈琴

第288窟 西魏 天宫伎乐
第249窟 (西魏)伎乐天
榆林窟第25窟中唐 舞乐图
第148窟 药师経变乐队 盛唐 第220窟 初唐 胡旋舞
第112窟 中唐 乐舞 反弹琵琶
丰富的建筑形象资料
第437、444窟宋代窟檐
第61窟 五代 五台山图(局部)
第454窟 宋 木工缔构精舍 第148窟 盛唐 虹桥
保护 强度
游 客量
游 客量
体 验度
三、莫高窟游客承载量研究方法
承 载 量 ( 力 ) 的 概 念 , 可 追 溯 到 1930 年 代 的 美 国 国 家 公 园 服 务 处 (NPS),到1960年代开始有较系统化的应用。从那时起,此概念进一步 发展,被反复定义、实施、评估。在这种演变过程中出现了几个框架或方法 论 , 现 在 基 本 达 成 一 个 共 识 方 法 。 游 憩 承 载 能 力 ( RCC , Recreation Carrying Capacity)、 可以接受改变 的极限( LAC , 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 ) 、 游 客 影 响 管 理 ( VIM , Visitor Impact Management)、游客体验和资源保护 (VERP, Visitor Experience and Resource Protection)是目前广泛使用的 模型。
第217窟 盛唐 建筑 第146窟 五代 宅院
珍贵的交通工具形象资料
第72窟 五代 四抬亭式肩舆轿 第62窟 隋 供养人与牛车
第61窟 五代 牛车
第148窟 盛唐 四驾马车
第45窟盛唐海船
第323窟 初唐 摇橹帆船
第323窟 初唐 被华尔纳盗走的壁画 宝船
榆林窟第3窟 西夏 双尾船
莫高窟第259窟
➢ 矿物颜料的使用 雌黄Orpiment 二氧化铅 Lead dioxide
金Gold
磁铁矿Magnetite
碳/墨Carbon
石膏Gypsum 白垩Chalk 滑石Talc 石英Quartz 高岭土Kaolinite 白云母Muscovite
铅丹Red Lead 朱砂Cinnabar
雄黄Realgar 铁红 Hematite
二、莫高窟洞窟状况及开放存在的问题 3、开放压力,游客集中于7/8/9/10月;黄金周。
二、莫高窟洞窟状况及开放存在的问题 3、开放压力,游客集中于7/8/9/10月;黄金周。
75%
二、莫高窟洞窟状况及开放存在的问题 3、开放压力,游客集中于7/8/9/10月;黄金周。
三、莫高窟游客承载量研究方法
莫高窟第45窟
莫高窟第419窟
莫高窟第194窟
莫高窟第428窟
莫高窟第158窟
莫高窟第55窟
第328窟 塑像(初唐) 第45窟塑像(盛唐)
石窟建筑形制主要有五种:
中心塔柱窟
禅窟
殿堂窟
佛坛窟
第96窟 盛唐35.5m
大像窟
第130窟 盛唐26m
第158窟涅盘窟(卧佛窟)长15.8m
壁画为什么得以长久保存?
第98窟 于阗王及夫人
第409窟 西夏王妃
第428窟供养人
第303窟 隋 供养人与车马
第231窟 中唐 阴氏父母供养像 第156窟 晚唐 张议潮出行图
7、装饰图案 装饰石窟建筑、彩塑和壁画的纹样。
第288窟西魏 忍冬几何飞天平萁图案
第428窟 北周 平萁图案
莫高窟中唐时期边饰 从上至下:莫高窟第237窟、第
安全,科学评估文物资源状况和游客流量,合理确定文物旅游景区的游客承载标准, 并向社会公布。对于古遗址、古建筑、石窟寺等易受损害的文物资源,要通过预约 参观、错峰参观等方式调节旅游旺季的游客人数,防止背离文物旅游景区实际、片 面追求游客规模。要定期对利用古遗址、古建筑、石窟寺等易受损害的文物资源开 展旅游等开发情况进行安全评估,对可能造成文物资源破坏的要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确保文物安全。
——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 导则-LB/T 034-2014; 游 憩 承 载 能 力 ( RCC , Recreation Carryin g Capacity)
三、莫高窟游客承载量研究方法
2001年起,在国家文物局支持下,敦煌研究院和美国盖蒂 保护研究所合作开展了“莫高窟游客承载量研究”。借鉴了国 外以往同类研究的方法和成果遗产地研究和遗产管理实践,以 及莫高窟和国内的管理、开放旅游的现状,逐步将承载量的概 念定义为“保护区域内限制使用的政策”,而不是单一的游客 数量的多少。

千 手 千 眼 观 音 経 变
5、佛教史迹画 宣扬佛法威力、佛迹灵验等神奇故事。反映佛教的东传,中国与印度、
中亚、西域的文化交流,佛教的中国化。
第323窟 张骞出使西域
第323窟阿育王拜塔
第323窟 外道踩污晒衣石
第323窟 佛图澄幽州灭火
6、供养人画像出资开窟造像的功德主及其眷属的礼佛画像。
千年营建、千年佛教艺术成就、千年中外及 各民族交流、千年多彩文化积淀。
是中华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伊 斯兰文明在地球上的唯一交汇点。
1987年,莫高窟因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全部 六条标准,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中国的第一 批世界文化遗产。
敦煌
数展中心
管理区 洞窟区
重点保护区1423公顷 一般保护区21969公顷 建控地带 21230公顷 环境控制区85046公顷
旅游业极速发展给文物保护单位带来的压力:管理方面、文物保护方面、 游客参观体验方面。
在此背景下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多少旅游”或者“多少游客”才是开放的 文物保护单位能够承受并不会带来负面影响。游客承载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 关键点,它可以在管理旅游增长压力方面为遗产地的关键利益相关者提供一 种方法以促进达成共识。
——2013年4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第四十五条:“文物 保护单位接待旅游者不得超过文物保护单位主管部门核定的最大承载量”。
——文物保护单位游客承载量评估方法-WW/T
——世界遗产地游客承载量研究与游客管理国际研讨会2013年5月
——《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单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游客承载量研究的通知》2013年6月
第61窟 佛传屏风画 第257窟沙弥守戒自杀
第85 窟东 壁金 光明 経 变·舍 身品
第 254 窟南 壁 萨埵 那舍 身饲 虎
3、神怪画 中原汉地流行的传统神话和神怪形象。
第249窟 西魏 西王母
第296窟 北周 东王公
第285窟 西魏 伏羲与女娲
第249窟 雷公、金翅鸟
4、経变画 利用绘画、文学等艺术形式,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形式表现深奥的佛教経典
内容。有30多种、约1200幅経变画。
第146窟 五代 劳度叉斗圣变
98窟南壁 五代 报恩経变(局部)
第148窟 盛唐 药师経变
第85窟 南披 法华経变唐
第172窟 观无量寿経变 盛唐
第217窟 西方净土变 盛唐
第98窟北壁 思益梵天问経变
第98窟 维摩诘経变(局部)
敦 煌 莫 高 窟 第 3 窟
敦煌莫高窟莫高窟
游游客承客载调量查的研与究监与实测践工作
李萍
一、莫高窟概况
敦煌莫高窟现存有自公元4~14世纪的735个 洞 窟 , 保 存 了 45000m2 壁 画 , 2200 多 身 彩 塑 , 33 座文物建筑,是中国乃至世界上规模最大、延续 最久、内容丰富、艺术精湛、保存完整、影响最 大的石窟寺遗址,是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 见证,代表了中国佛教美术艺术的高度成就,在 中国文化史以至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