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专题训练—李清照
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
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
头。
上枢密韩公①诗二首(其二)
李清照
想见皇华过二京②,壶浆夹道万人迎。
连昌宫③里桃应在,华萼楼④前鹊定惊。
但说帝心怜赤子,须知天意念苍生。
圣君大信明知日,长乱何须在屡盟。
【注】①韩公:南宋绍兴三年,尚书吏部侍郎韩肖胄奉表出使金国。
②二京:指北宋时的东京(今河南开封)和南京(今河南商丘),为南宋使者出使金朝的必经之路。
③连昌宫:唐宫殿。
④花萼楼:唐玄宗时期的花萼相辉楼。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上片首句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的感受,点明了时间,透露出秋景的冷落、
萧条,接下两句写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舟的情态。
B. “云中”句虽然是词人的主观臆想,却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切思念。
C. 下片前三句的意思是说,自己与丈夫分居两地,“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直接点明了夫妻的两相恩爱,充分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
D. “此情”三句的意思是说,这种相思之情,如同“花自飘零水自流”一样,是没有办法可以消除的。
答案B
15. “花萼楼前鹊定惊”表达了哪些感情?如何表现?请加以分析。
答案14. D
15. (1)旧都百姓看见南宋使者时的惊喜之情,诗人久盼南北统一的爱国之情。
(2)诗人将“鹊”比作旧都百姓,写“鹊惊”是用拟人化的手法,表现旧都百姓见到南宋使者出使金国的惊喜之情。
(3)诗人通过想象鸟鹊以惊喜的心情迎候南宋使者的场景,借此表达渴盼收复故土、南北统一的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怨王孙•湖上风来波浩渺
[宋]李清照
湖上风来波浩渺。
秋已暮、红稀香少。
水光山色与人亲,说不尽、无穷好。
莲子已成荷叶老。
青露洗、萍花汀草。
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这是一首秋景词,词人以其独特的方式,细腻委婉又具体形象地传达出一种
特色鲜明的阴柔之美。
B.李清照这首《怨王孙》中的秋景,赋予大自然以静态的美,呈现出一种秋天独有的悲凉萧瑟之色。
C. 词人不说人们如何喜爱山水,倒说“水光山色与人亲”,将大自然人情化。
正是这“与人亲”,方换得人与景亲。
D. 词的上片写初到湖上的感受,下片写归时的心情。
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诗情画意,语言颇有行云流水之势。
15. 本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表现了词人的情感?请结合句子分析。
答案14. B
15. ①移情于物,融情于景,词人把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主观意识赋予了客观存在的景物,分明是自己爱好“水光山色,”却偏说“水光山色与人亲”,使无情事物有情化。
②拟人手法,“眠沙鸥鹭不回头,似也恨,人归早”分明是自己不愿离开沙鸥与白鹭的心意,却说沙鸥、白鹭责怪她为何匆匆归去。
3.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各题。
题乌江亭①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夏日绝句②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注]①相传为西楚霸王项羽自刎之处。
②此诗作于宋室南渡之后。
宋汴京沦陷后,康王赵构带着臣僚南逃,偏安于临安(今杭州)。
12. 对三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都是怀古诗,都借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的故事抒发感慨。
B. 结构思路都是先概述项羽的事迹,后抒发作者的感慨。
C. 前两首诗的作者在见到乌江亭后抒发了对项羽的感慨。
D. 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明显与杜牧、王安石两人不同。
13. 三首诗的作者各表达了什么思想认识?请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12. B
13. ①《题乌江亭》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诗人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借题发挥,宣扬了要不怕失败的精神。
②《乌江亭》以楚汉战争发展的客观形势为依据,对项羽不可能卷土重来的结局进行理性判断,道出了历史的残酷与人心向背的变幻莫测,也体现出诗人独到的政治眼光。
③《夏日绝句》中,诗人借歌颂项羽的悲壮之举,批评了南宋统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顾
自己逃命;抛弃中原河山,但求苟且偷生的无耻行径,借古讽今,正气凛然。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海棠
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①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粉黛临窗懒,梁广②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注】①销得:值得之意。
②梁广:画家,善画海棠。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被春风着意勾染过的海棠花让人怎么都看不够,连蝴蝶都对其恋恋不舍,值得携酒对赏、赋诗称赞。
B. 诗人善于捕捉海棠“新著雨”“欲开时”的风姿神采,着意刻画,表现出了花的形态和神韵,极具诗情画意。
C. 诗人咏叹含苞欲放的海棠就像刚上妆的莫愁女和梁广笔下的丹青,虽“不着一字”,但“尽得风流”。
D. 这首诗通过细致的描写突出了海棠的魅力,语言清新自然,词意婉约细腻,不愧是咏海棠的佳作。
15. 李清照代表词作“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海棠与郑谷笔下的海棠有什么不同?
答案14. C
15. ①《如梦令》中的海棠是诗人想象的海棠。
作者并未目睹海棠之貌,但她推测海棠因为一夜的风吹雨打而凋零败落,所以残红狼藉,叶肥花瘦,色彩对比鲜明。
这海棠寄寓了诗人惜花伤春的心情以及对青春年华消逝的感慨,流露出了她内心的苦闷。
②郑谷笔下的海棠是诗人眼前所见的海棠。
诗歌中的海棠在春雨的浸润下,花色光洁秾丽,鲜妍欲滴,显得娇娆妩媚,使诗人流连忘返,使蝴蝶恋恋不舍。
这海棠受到诗人的赞美和倾慕,寄寓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追求。
5.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燕山亭·北行见杏花【1】
宋•赵佶
裁剪冰绡【2】,轻叠数重,淡著胭脂匀注。
新样靓妆【3】,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4】。
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
愁苦。
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
凭寄【5】离恨重重,这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
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注释:【1】此词是宋徽宗赵佶于1127年覆国后与其子钦宗赵桓被金兵掳往北方五国城时途中所作。
【2】冰绡:洁白的丝绸,比喻花瓣。
【3】靓(jìng)装:美丽的妆饰。
【4】蕊珠宫女:指仙女。
蕊珠,指天上仙宫。
【5】凭寄:托谁寄。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1】,坐中多是豪英。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2】,此身虽在堪惊。
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注释:【1】午桥:在洛阳南面。
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2】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13. 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首词中,词人用“靓妆”“艳溢”形容杏花娇艳动人,是为了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B. 第一首词中,“故宫何处”所蕴故国之思与李后主“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蕴含的情感相近。
C. 第二首词中,词人用“忆昔”一词引出了对二十多年前在午桥上与洛中友人饮酒之事的回忆。
D. 第二首词中,“此身虽在堪惊”一句蕴含了词人对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在内的经历的感慨。
14. 下列选项中与第一首词“淡著胭脂匀注”一句所用手法不同的一项是
A. 多情只有春庭月(唐·张泌《寄人》)
B. 月移花影约重来(宋·李清照《浣溪沙·闺情》)
C. 云破月来花弄影(宋·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持酒听》)
D. 日边红杏倚云栽(清·曹雪芹《红楼梦》)
15. 这两首词都写到了杏花,但写法和寄寓的情感都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3. A 14. D
15. 赵佶的词写杏花采用了精笔细描的手法,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表现方法,形象地表现了杏花盛开时的美丽与遭无情风雨摧残而凋零的愁苦凄凉之情,暗寓失去国家的悲怆之情。
陈与义的词中写杏花用了简笔白描的手法,勾勒了月光中杏花与疏淡的影子相映的画面,作为吹笛的背景,表现了当年跟豪杰们一起饮酒赏月品笛的美好感受,跟下片形成对比,表达朝代盛衰引发的悲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