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通用版)完美版

2018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专题复习(通用版)完美版


层次及内容
前两句为第 一个层次
刻画了夜云缭绕,星光明 灿,江水清澄,白鹭自适的 幽静之境,以夜景之永恒 暗寓人事变迁之沧桑。
后两句为第 二个层次
由今天道旁柳条,想到昔 日吴宫落花。借不变的姑 苏夜景,暗寓变化的人事, 抒兴亡盛衰之感慨,并借 古讽今,给偏安一隅的小 朝廷以冷嘲。
二、了解古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1.诗家语之变形 中国古代诗人为了炼字、炼意的需要,常常改变了诗词中某些词语的词性。 例如:何逊“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王维“下马饮君酒”(《送别》)、 “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题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蒋捷“流光 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等。正 像文言文有名词用作动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这 些词类活用现象一样,诗歌也会这样,并且一旦词性活用,就会“着一字而 境界全出”,使诗句更加灵动,意境更加深远。以上各句中的“暗”“饮” “冷”“悦”“空”“淡”“红”“绿”“老”“肥”,均为使动用法,这 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 表现力、感染力。 解读诗歌时,要注意词类活用现象,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中有“春风又 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即为 “使……变绿”之意,它把“春风吹拂,给江南带来生机,到处春意盎然” 的美景展现了出来。
(3)主、宾换位。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显 然是“黄花报霜信”。这种主、宾换位的词序表面上仍是“主——动—— 宾”的格式,但在意义上必须将它倒过来理解。 (4)定语倒装。在偏正词组中,定语在前,中心语在后,这是古今汉语的一般 情况。诗词曲定语的位置却相当灵活,往往可以离开它所修饰的中心语而 挪前挪后。 ①定语挪前。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下句的“孤城”即指玉门关,为“玉门关”的同位性定语,现却在动词“遥 望”之前,很容易使人误解为站在另一座孤城上遥望玉门关。 ②定语挪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 月。”意即“一月夜飞度镜湖”。“月夜”这个偏正词组本为句首的时间 状语,现被分拆为二,定语“月”远离中心语而居于句末,仿佛成了宾语的 中心部分,但作者“飞度”的显然只能是“镜湖”,而不可能是“月”。
专题入门——明确文体特征 掌握阅读技巧
一、古代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 1.结构章法
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


绝句:前两句写景(次),后两
诗近体诗律句 诗抒 :情 前(四 第句 四写 句景 最(重 次要 ), )后四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

句抒情(主)


首句渲染气氛
2.诗家语之跳跃 “诗家语”是跳跃的,跨越时空的,好比中国的水墨画,存在大量的“空 白”, 在诗词鉴赏中,需要读者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 造想象和补充。如李白《送友人》中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其 中“浮云”同“游子意”,“落日”同“故人情”,它们的关系都是比喻 关系,理解时,需要在它们之间加上省略的喻词,这样可以解读为“天空 飘浮的白云,恰似友人飘零无依;远处夕阳缓缓而落,好像对大地依依不 舍,就如同诗人对友人的留恋之情”;再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山 河破碎风飘絮, 身世浮沉雨打萍”,可以补充为“山河破碎如风飘絮, 身世浮沉如雨打萍”,意思是“国家支离破碎如同风中柳絮一般十分危 急,诗人命运就像无根的浮萍漂泊在风雨中的水上”。句中的比喻关系 也是省略掉的。
诗歌
姑苏①怀古 姜夔
夜暗归云绕柁牙②, 江涵星影鹭眠沙。 行人怅望苏台③柳, 曾与吴王扫落花。 【注】①姑苏:苏州西南有姑 苏山,因而苏州也别称姑苏。 ②柁牙:船柁。柁,同“舵”。 牙,牙樯。杜甫《秋兴八首》 诗:“锦缆牙樯起白鸥。”仇 注引《埤苍》:“樯尾锐如牙 也。”樯即桅杆。③苏台:姑 苏台,即吴宫。故址在苏州西 南灵岩山。
词上片阕主 尾句 句写 过景 渡
写景次

下片阕:抒情主
2.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 (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 如乐景衬哀情等。 了解了诗歌的结构章法和基本特点,读诗歌时,我们的思路才可能与作者吻 合,这对把握诗歌的层次内容、诗歌大意以及诗歌主旨有着重要作用。如:
4.诗家语之省略 由于古诗词受句数、字数的限制,有的字词便省略浓缩了。省略的字词, 不仅有连词、介词、助词等虚词,还有充当句子主语、谓语和宾语的实 词。如杜甫的《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前后两 句分别省略“含”字和“作”字,这是省略动词的现象。 古诗省略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 (1)答话包孕问话。如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作 者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 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 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3.诗家语之倒装 文言文有几种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古诗与 文言文的倒装情况不一样,往往没有固定的规律,诗家语颠倒词序,有时 是满足平仄需要,有时是为了押韵,有时要照顾对仗。解读诗歌的过程中, 如果按正常顺序解读有障碍时,就需要还原已被颠倒的词序。诗歌语言 词序颠倒一般会出现以下几类: (1)主语后置。崔颢《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意即“晴川(晴朗的原野上)汉阳树历历(可数),鹦鹉洲芳草萋萋”,“汉 阳树”和“鹦鹉洲”置于“历历”“萋萋”之后,看起来好像是宾语,实 际上却是被陈述的对象。 (2)宾语前置。杜甫《月夜》:“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即“香雾 湿云鬟,清辉寒玉臂”。诗人想象他远在鄜州的妻子也正好在闺中望月, 那散发着幽香的蒙蒙雾气仿佛沾湿了她的头发,清朗的月光也使得她洁 白的双臂感到寒意。这里的“湿”和“寒”都是动词的使动用法,“云 鬟”“玉臂”本是它们所支配的对象,结果被放在前面,似乎成了主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