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罗马帝国大家都希腊是西方民主政治的起源,然而说起纵横欧亚非几百年的罗马帝国也与他有关系,可能很多人不知道。

传说,当特洛伊城遭到希腊人进攻的时候(约为公元前1300-1190年),维纳斯女神的儿子埃涅阿斯及其追随者逃出来,沿北非西行穿过迦太基,来到古意大利。

当时的意大利有拉丁姆,国王拉丁奴斯进行统治。

埃涅阿斯击败图尔奴斯,建立王国(阿尔巴)。

后来其子孙罗穆路斯建立罗马,成为第一任国王。

总之,由于地缘、宗教等一系列原因,欧洲各国,中东、北非与欧洲之间关系错综复杂。

同希腊一样,古罗马在原始社会后期,很多政治制度也带有民主的痕迹。

传说公元前754年-753年,古代罗马人罗慕洛斯在台伯河畔建罗马城,开创了王政时代。

先后有7个王,氏族部落组织尚完整存在,统治阶层包括王、元老院、库里亚会议。

公元前578年到公元前534年是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统治时期,创立百人队大会,取代了库里亚大会的宣战、选举、审判权力。

193个百人队,每队有一票表决权。

把氏族部落按地区划分为4个。

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的改革完成了古罗马由氏族制向国家的过渡。

卢修斯·塔克文时期,罗马人民决定不再需要王,而是选出两名最初称行政长官(Praetores),后改名执政官,任期一年。

第一任执政官是卢修斯·朱尼厄斯·布鲁特斯和卢修斯·塔克文·柯拉汀。

公元前509年建立起由罗马贵族掌权的罗马共和国,闻名的罗马法就是这个时候诞生的。

罗马刚建国时,还是一个小国家。

自公元前5世纪初开始,先后战胜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邻,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岛南部的土著和希腊人的城邦,成为地中海西部的大国。

罗马又发动了3次布匿战争,在前146年征服了迦太基并使之成为罗马的一个行省。

前215年-前168年发动3次马其顿战争,征服西班牙、马其顿并控制了整个希腊。

又通过罗马-叙利亚战争和外交手段征服了叙利亚等东方土地。

帝国黎明前前60年,盖乌斯·尤里乌斯·凯撒、马库斯·李锡尼·克拉苏和庞培·马格努斯秘密缔结条约,共同对抗元老院,史称前三头同盟。

前53年,克拉苏在远征帕提亚的卡莱战役中全军覆没,本人也阵亡,三巨头只剩两人。

此期间,凯撒在高卢征战,收获颇丰,名誉和地位都急剧上升,引起庞培的嫉妒和警觉。

庞培遂联合元老院,共同对抗凯撒。

前48年,尤利乌斯·恺撒在法萨卢斯战役中击败庞培,庞培逃往埃及后被杀。

凯撒被宣布为终身独裁官,集军政大权于一身。

他厉行改革,但因独裁统治而招致政敌仇视,于前44年3月15日遭贵族派阴谋分子刺杀。

凯撒死后,罗马内战又起。

前43年,安东尼、雷必达、屋大维公开结盟,获得统治国家5年的合法权力,史称后三头同盟。

随后屋大维将另外两人打败,于前27年元老院授与屋大维“奥古斯都”的尊号,建立元首制。

共和国宣告灭亡,罗马进入帝国时代。

比秦始皇晚了近二百年。

奥古斯都创建的政治制度,史称元首制,其实就是共和名义的帝制。

公元1世纪中叶基督教兴起,公元2世纪、3世纪迅速传播。

罗马人在战争兼并的同时,通过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宗教统一人们的思想。

罗马帝国建立后,相应的问题也接踵而来。

一方面,罗马被卷入长达百年的内战,在内战中获胜的奥古斯都野心膨胀,企图确立个人的军事独裁。

另一方面,帝国广阔的版图使共和时代的体制鞭长莫及,迫切需要中央集权的管理。

于是在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罗马的政体从共和制转变为军事独裁的君主制。

罗马的君主制分为两种,帝国时代前期实行普林斯制,后期实行多米那特制。

"普林斯制"(Principatus)一般称为元首制,它表面上依然保留共和时代的民众大会和元老院,但这些国家机构的职能被大大削弱,而帝国元首集军事、行政和宗教大权于一身,并且可以不断连任,成为实质上的王。

可以说,普林斯制是从共和制向君主的过渡阶段,它以共和制之名,行君主制之实。

普林斯制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君主的个人权力,使元首能有效控制内战初定而又疆域广阔的罗马帝国。

事实证明这样的政体是行之有效的,它确保了罗马帝国两百多年的和平,为帝国前期的社会发展创造条件,也使帝国境内的各个行省逐渐罗马化。

多米那特制(Dominatus)意为君主制,从字面意思不难看出,后期的罗马帝国政体终于除去了表面共和制的伪装,实现了公开的君主专制。

国王自称为多米那斯,宣扬君权神授,其命令有法律效力,掌握民众的生杀大权,并且采用东方的君臣之礼,所有官员都必须效忠国王。

国王不但采用分封同姓王的方法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而且还利用基督教巩固统治。

这就跟上中国的步伐了。

从军事民主制到共和制,再到君主制,罗马的政治制度一直不断革新,正是这种政体革新为罗马帝国的扩张创造了有利条件,它每一次前进的脚步都适应了国家的发展,同时又促进了国家的发展。

反观一水之隔的希腊,虽然希腊人把城邦文明发展到了极致,可崇尚自由的希腊却一直没能出现君临四方的君主,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有灿烂的文化,却没有强大的国家。

而罗马如果一直局限于同城邦社会相适应的共和政体,那么也无法成为雄霸欧、亚、非三大洲的伟大帝国。

当我们回首古罗马帝国的传奇时,除了气势磅礴的战争外,可以关注的还有许多许多,比如政体。

罗马法得起源和发展公元前509年,罗马共和国在意大利半岛上建立起来。

罗马共和国早期,贵族垄断着立法和司法大权。

当时罗马只有习惯法,贵族随心所欲的习惯,就是法律。

当时的罗马,奴隶制商品经济空前繁荣,平民是国家的主要税收来源,同时又是军队力量的主要提供者,他们在国家分配上得话语权与他们的贡献不相一致。

于是为了寻求权力,他们对旧贵族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比如,在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使贵族在政治上作出让步。

公元前454年,罗马元老院被迫承认人民大会制定法典的决议,设置由平民和贵族组成的法典编纂委员10人,并派人赴希腊考察法制,至公元前451年制定法律十表,第二年又补充二表。

这就是著名的《十二表法》。

因各表系由青铜铸成,故习惯上称作《十二铜表法》。

这些法律条文后经森图里亚会议批准,公布于罗马广场。

它是在罗马习惯法的基础上汇编的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

它涉及公法与司法、刑法与民法、同态复仇法、氏族继承与遗嘱。

所谓同态复仇,简单来说就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

而《十二铜表法》第八表规定,毁伤他人肢体而不能和解的,他人亦得依同态复仇而毁伤其肢体。

但只有在等级相同的人之间适用,有明显的阶级性。

法律通常是指由社会认可国家确认立法机关制定规范的行为规则,并由国家强制力(主要是司法机关)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社会规范)。

法制对人治本身就是一种进步。

再了解一个概念:自然法。

关于自然法的含义,在人类认识史上出现过多种不同的认识。

但通常是指的关于正义的基本和终极的原则的集合。

它萌发于古希腊哲学,其中智者学派将“自然”和“法”区分开来,认为“自然”是明智的,永恒的,而法则是专断的,仅出于权宜之计。

自然法认为,法律是命令抑或正义?“自然法”明确摒弃“法律即是命令”的观念。

法律何以不能是“主权者的命令”?如果法律是主权者的命令,那么主权者便可以不受法律的约束,因为其独立于法律之外。

但是主权者并不能免除一切法律义务,否则便是不折不扣的强权与暴政,社会秩序无法建立。

而且主权者的命令之外还有一些具有约束力的规范可以称之为法律,譬如国际法。

《十二铜表法》中体现了古希腊及西方以“民主”为核心的“法治”观。

这种“法治”,按照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应是“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

”而西塞罗在其《论共和国》中又对这种法治的核心民主作了阐述:“国家是人民的事业。

可是人民……是指一个人群因服从共同的正义的法律和享受共同的利益造成的整体结合。

国家的精神目的就是维护正义,物质目的就是保护私有财产。

国家是人民为了正义和保护私有财产,通过协议建立起来的政治组织。

”这种法治观,表现在《十二铜表法》的条文中,主要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自由民在“私法”范围上平等,主要体现在契约缔结及财产私有的一些条款上;二是限制了贵族的司法专横,“有了成文法典他们就可以不再依靠贵族的记忆力。

”量刑定罪都有章可循;三是体现了一定的奴隶制民主,如规定“以后凡人民会议的所有决定都应具有法律效力。

”我们看到虽然平民利益得到一些维护,但根本上还是维护奴隶主贵族权力的,但把这种权力缩小在法律条文内,不得不说是巨大的进步,另外一个最关键的问题,虽然是统治者制定的,也是全天社会的行为规范。

《十二铜表法》颁布后,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法律的内容和形式都在进行着不断补充和完善。

在罗马共和国时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所以被称为罗马法。

随着帝国的扩张,仅适用罗马公民这一范围太过狭小。

从法律内容来看,公元前3世纪中叶以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居住在罗马的异邦人不能享受此法的保护,被称为公民法或者市民法,内容主要是有关罗马共和国的行政管理、国家机关及一部分诉讼程序的问题。

公民法存在明显的缺陷,主要表现为:法律的主体范围狭小,内容保守、形式主义色彩浓厚、保留大量氏族残余等。

随着罗马对外征服地区的扩大,罗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公民法不足以解决帝国疆域内出现的各种复杂的问题。

在罗马逐渐形成了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这就是有名的万民法。

比如涉及法无明文规定不得定罪的问题,法律规定破坏树木应守责罚,而一人起诉时确因自己的葡萄园被毁坏,而找不到相应规定,无法处理。

法律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罗马法中陪审制度、律师制度,无不体现其追求公平正义得初衷和程序的完备。

公民法采取属人主义原则。

公元前3世纪早期,罗马征服并统一了意大利半岛,然后向地中海地区扩张。

公元前27年,罗马帝国建立。

至1世纪后期,罗马帝国已经建立了三十多个海外行省,控制着欧、亚、非洲的广阔疆域,这些国家又涉及不同民族。

在征服过程中,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出来。

特别是被征服者,由于得不到公民法得保护,对罗马统治表示强烈的不满。

在前期,罗马帝国也曾,以授予公民法得荣誉,来拉拢被统治地区的贵族和亲和者。

最后,随着矛盾的进一步凹陷,仅适用于罗马内部的公民法已无法应对。

于是统治者将罗马公民法的使用范围,推送到一切殖民地区,这就是万民法。

到公元3世纪,帝国境内的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得区别已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得法律。

万民法是公民法得适时革新,它清除了公民法形式主义等弊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