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

第二章 外源化学物的生物转化


✓ 使一些非营养物质的生物学活性降低或消除 (灭活作用,如激素)
但生物转化作用 ≠ 解毒作用:
代谢活化:毒性增强,甚至具致畸/癌性
转化水溶性降低、毒性增加生物活化 (bio-acivation)。生成亲电子剂、自由基、亲 核剂、氧化还原剂。
.
2

对硫磷
(俗称1605,一种硫代有机磷农药)
生 物 转 化
(2)N–氧化物还原
.
15
(3)偶氮还原反应: R-N=N-R’ R-NH2+R’NH2
脂溶性偶氮化合物(磺胺类药物、偶氮色素 等):易被肠道吸收,主要在肝微粒体和肠道中还 原;
非脂溶性偶氮化合物:不易吸收,主要在肠道 中被肠道菌丛还原。
某些偶氮色素还原后具有致癌作用。
.
16
3、含硫基团还原反应
二硫化物、亚砜化合物被催化还原。如杀虫剂 三硫磷氧化产物三硫磷亚砜可还原为三硫磷:
(C2H5O)2>PS-S-CH2-SO-C6H4Cl (C2H5O)2>PSS-CH2-S-C6H4Cl
4、无机化合物的还原:AsO43- AsO33-+H2O 砒霜
.
17
5、含卤基团的还原:
与碳原子结合的卤素被氢原子取代。
NH3 + H2O
.
10
2) 脱氢酶系
醇脱氢酶:存在于胞液中,醛脱氢酶:存在于肝 细胞线粒体和胞液中,体内醛脱氢酶活性低酒 后乙醛积累酒精中毒。
甲醇:先被代谢成甲醛,进一步生成甲酸,然后转
变为CO2和水。人眼中缺乏醛脱氢酶,所以人接 触甲醇后,生成的甲醛不能被进一步代谢转化而
在眼部积聚,由于甲醛产生局部损伤,反复接触
.
5
(一)氧化:最重要的1相反应
氧化反应
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 非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
脂 肪 族 羟 化
芳 香 族 羟 化
环 氧 化 反 应
N脱 烷 基 反 应
O脱 烷 基 反 应
S脱 烷 基 反 应
N羟 化 反 应
金 属 脱 烷 基 反 应
S氧 化 反 应
脱 硫 反 应
氧 化 脱 卤 反 应
.
醇醛胺 脱脱氧 氢氢化 酶酶酶
.
8
细胞色素P-450催化的总反应: RH+O2+NADPH+H+
MFOS ROH + NADP++ H2O
.
9
2、非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催化的氧化反 应
肝组织胞液、血浆和线粒体中,有一些专一性 不太强的酶,可催化某些外源化合物。
1)单胺氧化酶系 存在:线粒体
反应: RCH2NH2 + H2O →[O→] RCHO +
Cyt P450 血红素蛋白类
Cyt b-5 具有传递电子功能
NADPH-cyt P-450还原酶 黄素蛋白类
NADH-cyt b-5还原酶
传递电子并供电子
黄素蛋白单加氧酶(FAD)
磷脂类
–对膜上各种酶起固定作用, 促进底物的羟 化反应或增强毒 物与cytp450的结合
–促进上述两类酶相互作用
经过Phase I反应,使外源物增加了极性基团, 易与具有极性基团的内源性化合物 (Endogenous)发生结合反应进一步增加 极性和水溶性排泄消除。
6
M FO S
(一)氧化反应 1、微粒体混合功能氧化酶 MFOS(microsomal mixed function oxidase system): 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质网中;
–又称微粒体单加氧酶系或细胞色素P-450酶系 特异性低:可催化几乎所有环境化学物的氧化反 应;
.
7
(1) 组成:由多种酶构成的酶系统。
可能导致失明。
.
11
一个体重60kg的成年人喝一瓶(500ml) 酒精度为38%的白酒,约需多长时间才 能完全代谢所吸收的乙醇?
500 × 38% ×0.8 ÷( 60 kg × 0.1g/h·kg) = 25 h 500 × 38% ×0.8 ÷( 60 kg× 0.2g/h·kg) = 12.5h
原反应活跃。
.
13
1.羰基还原反应
醛类和酮类可分别还原成伯醇和仲醇。
RCHO 醛
RCH2OH 伯醇
RC O R'

RC HO HR'
仲醇
醇脱氢酶
C H3C H2O H
乙醇
C H3C HO
乙醛
.
14
2、含氮基团还原反应
(1)硝基还原反应:硝基还原酶,以NADPH或 NADH作为还原剂。
R-NO2 R-NH2
.
12
(二)还原反应
定位:微粒体 机体内细胞通常处于有氧状态,以MFOS催化
的氧化反应为主。
但存在局部性还原环境:还原性化学物或代谢 物在细胞内积累;
某些酶可在有氧条件下催化还原反应,如 NADPH-Cyt P450还原酶。
氧化反应的可逆反应:NAD(P)+ NAD(P)H
肠道处于还原环境,存在含还原酶的菌丛,还
粒体、胞液含有多种水解酶
.
19
人体主要通过水解反应代谢许多有机磷杀虫剂
脂类水解反应:脂酶在体内广泛分布。
RCOOR’+H2ORCOOH+R’OH 许多有机磷杀虫剂在体内的主要代谢方式: 敌敌畏、对硫磷、马拉硫磷等;拟除虫菊脂类杀 虫剂的降解。
.
20
三、第二相反应(结合反应,Conjugation): 从极性到亲水性
第三节 有害物的生物转化
一、生物转化的概念
环境化学物质在机体组织或器官中,在 系列酶作用下转化为各种代谢产物的过程。
1、主要器官:
肝(主要)
肾、胃肠道、肺、皮肤、胎盘
.
1
2.作用生物转化的意义(结果)
代谢解毒:毒性降低,易于排出体外
✓ 主要是使非营养物质的极性(水溶性)增高, 易于从胆汁或尿液中排除体外
对氧磷
(毒性加强300倍)
.
3
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
氧化

还原


水解
化 结合
第一相反应 外源化学物
第二相反应
排出体外
.
4
二、Ⅰ相反应:
Ⅰ相反应(phase Ⅰ biotransformation)
指经过氧化、还原和水解等反应使外源化学物 暴露或产生极性基团,如-OH、-NH2、-SH、 -COOH等,水溶性增高并成为适合于Ⅱ相反 应的底物。 意义:改变外源化学物的毒效学性质。多数情况 下,导致毒性降低,也可导致毒性增加。
例1:在NADPH-Cyt P450催化下:
CCl4+NADPH CCl3˙+ HCl CCl3˙自由基能破坏肝细胞膜脂质结构,引起肝
脂肪变形或坏死。
例2:F3CH-CH2Br F3CH-CH2˙ F3CH-CH3 破坏肝细胞膜结构。
.
18
(三) 水解反应
酶:水解酶——酯酶、酰胺酶及糖苷酶等 定位:血浆、肝、肾、肠、肌肉和神经组织的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