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解质教案

电解质教案

教学过程
附:《电解质》(第一课时)学生学案:
1、活动探究:
结论:。

2、练习一:请判断下列两句话的正误:
A、氯化钠溶液能导电,所以氯化钠溶液是电解质()
B、铜、石墨均能导电,所以它们是电解质()
3、练习二:请分别书写下列各组物质的电离方程式
①硫酸,
硝酸,
规律:。

②氢氧化钾,
氢氧化钡,
规律:。

③硫酸铜,
氯化钡,
规律:。

4、小结收获:
在知识方面,。

在技能方面,。

在过程方面,。

在方法方面;。

在情感方面,。

教学反思:
在备课时,我首先查看了山东科技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1》的2005年8月第2版和2007年第3版,同时又参阅了初中九年级的化学教材,结合自己以前上课的体会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设计了本课时的教学设计。

通过上课的检验,课堂效果和学生的反应,再加上同学校老师的评价,基本是成功的。

首先是概念的深度方面。

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两个概念,非常重要,对于以后的学习影响很大。

但是在必修的教学过程中,这一点是很难把握的,讲到多深合适呢?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三氧化硫等非电解质,它们溶于水后生成了其它物质,尽管形成的溶液可以导电,但不是它自己的电离。

还有就是一些难溶于水的电解质,学生很难理解,它们在熔融状态下能导电但学生不知道。

所以,考虑学生的实际和必修面对的是高一的学生,这些知识现在不讲。

在2005年的版本中,教材设计的是先通过导电性实验得出电离,然后推出电离方程式和酸碱盐的定义,最后归纳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在2007年的版本
中,教材是先通过导电实验得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再分析导电原因得出电离的概念,电离方程式,在练习中归纳出酸碱盐的概念。

我采用新版教材的设计方法,突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的重点。

为了减少从引入到展开概念的之间的太大的差距,我在引入的设计中把联想质疑的内容改为探究性实验,并增加了比较氯化钠固体导电性的探究。

这样在整节课的思路有了一个很好的线索,就是解释导电性实验的现象。

本课时的教材内容,给人的感觉就是较散,而且难在概念教学的深度把握上要注意分寸,注意概念教学的螺旋上升,特别是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两个概念的处理,只能是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自学。

处理好必修和选修的关系,在这一课时尤为重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