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浅析戏剧影视表演课中动物模拟

浅析戏剧影视表演课中动物模拟

浅析戏剧影视表演课中“动物模拟”的训练动物模拟是前苏联戏剧家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创立的一种表演训练方法,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丰富的想象力、信念感以及外部表现力,通过动物模拟训练为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人物、观察生活奠定基础。

一、什么是动物模拟动物模拟练习从字面意义上理解似乎觉得很容易,不就是模仿一下动物吗?很多人小时候就已经学过了,而且多数人会说自己在那个时候模仿得很像,从外形、特征、包括模拟各种动物的叫声等等。

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是如果我现在说:“那么你现在再给我们表演一次如何呢”?我想能站出来当众表演的微乎其微吧。

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

孩童时期的好奇心、新鲜感正在慢慢的减退,随之而来的是种种的假面“虚伪、掩饰、拘紧”,以及在社会中所形成的各种不同的“身份角色”,人们的价值观、审美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生活中“美与丑”的界定也不在一致,而这种现象是不利于学习表演艺术的。

表演艺术又称为“游戏的艺术,成人的游戏”,要求表演者具有游戏感,像孩童玩游戏时的投入与专注,例如:“我们把一个布娃娃送给一个小女孩,给她简单的提示,她很快就会进入规定情境,真实地投入到她所想象的情境中,松弛而又忘我的“表演”起来”。

但是同样的游戏我们交给一个成年人做,却发现根本无法完成,无法达到满意的效果。

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为表演初学者设定了“解放天性”这个阶段,来帮助学生尽快地“摘掉面具”、排除杂念,培养真挚的信念感,松弛而又自信的进行表演训练,而动物模拟就是这个阶段较为行之有效的一种训练方法。

二、动物模拟在表演教学中的重要性生活中人们常常会说:“某人憨态可掬像一只大熊猫,某人阴险狡诈像只豺狼,某人活泼好动像只猴子,某人愚蠢至极像只笨熊等等”。

在文艺创作中,很多编剧会把自己笔下的角色赋予动物的性格特征,如:小说《七侠五义》中的白玉堂,因其外表潇洒、身轻如燕、行动敏捷,所以被作者冠以锦毛鼠的绰号。

老舍先生创作《骆驼祥子》时,把祥子比作骆驼,因为他年轻力壮经常拉车久而久之后背弯曲好似出现了骆驼的驼峰,而且祥子的性格老实厚道,任人使用,从外形到内在都符合骆驼这一动物特征。

在戏剧影视作品中,许多演员也会从动物身上去寻找角色的影子,从而帮助自己更好的进入角色、诠释角色。

如:英国演员费雯丽在创作经典影视作品《乱世佳人》中郝思嘉这一角色时,就利用猫这种动物来帮助自己建立人物形象和角色性格,从外形上去模拟猫的“眼神、步态、节奏、动作”,在角色性格上也运用猫的“撒娇、自私、任性、贪婪”等性格特征来进行角色创作,从而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另外我们经常会听到某人的绰号叫“虎子”,某人被冠以“狐狸精”的绰号,某人又被称为“憨牛”等等。

由此可见人类和动物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难怪有人会把人类比作“高级动物”。

由于动物的思维比较简单,特征比较鲜明,并且为人们所熟悉,容易使人们产生形象感,所以对于初学表演的学生来讲在观察人物形态、捕捉人物特征、塑造人物性格之前,先进行动物模拟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有效的。

1、通过动物模拟帮助学生解放天性,回归孩童时期的游戏心理。

在动物模拟训练的过程中,比较容易解放学生的肢体,摆脱拘束,开发想象力及舞台适应能力,帮助学生逐渐的把自己多年来形成的“羞涩、面具、虚伪、盔甲”等不利于表演学习的因素排除掉,真实地、真挚的投入到表演创作道路上来,把自己已有的对待生活事物的美与丑进行重新思考,了解生活中事物的本质,培养学生了解生活、热爱生活的习惯,认识到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从而更好的为学习表演艺术作好准备。

2、通过动物模拟帮助学生掌握演员所需要的表演技能。

在动物模拟训练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要全身心地投入训练,而且要“真听、真看、真思考、真感受”,运用想象力、表现力、信念感、形象感等表演元素进行艺术创作,通过自己的肢体动作有机的组织舞台行动,为下一步在规定情境中更好的运用行动进行角色创作打好基础,因此动物模拟是学生从表演元素向表演技能过渡的一个重要环节。

3、通过动物模拟帮助学生从观察动物向观察人物、观察生活过渡。

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一个演员一生的必修课。

但是如果一开始就让学生进行观察生活练习,学生就会感到无法观察,或者说观察不到,观察生活要求学生具有独特敏锐的目光对生活中的人或事进行捕捉与筛选,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观察力和注意力,而且要有良好的生活知识和阅历,对生活中的人或事物进行剖析,在庸庸众生中寻找自己所要捕捉的目标,在共性中寻找个性,从类型中寻找典型,同时对所观察到的人物或事物进行“速写”,保存记忆,建立心象,通过练习最后才能形成形象,达到塑造人物的目的。

如此看来让表演初学者一开始就进行观察生活练习显然是行不通的,因此动物模拟就成为这个环节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训练,所以动物模拟是学生学习戏剧影视表演的一项重要课程。

三、动物模拟在表演教学中的三个步骤1、外部形象的捕捉与创作在动物模拟中人的视觉处于第一位,也就是说我们对于事物的第一印象是形象,因此我们在做动物模拟练习时先要寻找外部形象,采用由外及内的训练方式,教师可要求学生先进行静态模仿,比如:让每位学生进行“造型艺术”,要求他们塑造出自己心目中那一种动物的外部形象,相互观察,相互比较,看看那位同学创作出的形象真实可信,同时要求其他学生讲出原因,为什么像?哪些部位像?怎样做就更像了等等问题,刚开始练习学生一般都容易羞涩,不自信,此时教师应耐心引导逐步让他们意识到艺术创作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建立自信,全身心地投入,充分的发挥想象力,积极地展开行动,相互比较,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达到训练的目的。

动物模拟训练是学生对于生活的初步观察,一般要求学生到动物园或有动物的场所,也可以通过视听手段,如:电视栏目《动物世界》、有关动物的影像资料、书籍、图画等各种手段进行观察与了解,帮助学生全面的了解所要创作的对象,从而更好的进行艺术表现。

在学生观察动物、模拟动物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舞台表演,这时第一个要求就是外形的“像”,通过观察动物的“神态、形体、感觉、行动节奏”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运用服装、化装、道具等一切外部手段帮助自己进行艺术创作。

例如:“学生进行“鸡”的模拟塑造,运用硬纸片剪成鸡冠、鸡喙、鸡爪子等,找橡皮筋进行固定,并且给这些部位染上相应的色彩,服装上也很有想象,自己设计了肥腿裤并用靴子进行很好的调整,上衣设计了类似于燕尾服似的披风,同时较好的使胳膊与翅膀进行协调,充分的调动了想象力与创造力,加之这位学生对于鸡叫声的逼真模拟和对于鸡行动时特有的外部动作节奏的捕捉与表现,同时又敏锐的把握住鸡傲慢的神态,完美地再现了一只公鸡的外部形象”。

外形的“像”不仅可以让教师、观众感觉真实可信,相信眼前的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帮助表演者建立真实感、信念感,增强舞台适应能力,产生创作的欲望,同时较好的进行角色内心体验,揣摩动物的心理特点,从而更加松弛自信的在舞台上“当众孤独”的展开行动,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力以及生活的感知力。

2、“形神兼备”合理的组织舞台行动“形神兼备”任何事物都具有它的外部现象和内在本质,我们说一个人他可能外表看上去善良、朴实,但是他的内在却不一定与外表相同,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知人知面不知心”,如果我们在进行模拟训练时仅仅靠捕捉到的外部形象、外部特征来进行角色塑造,显然是不完整的,也是无法达到角色创作要求的。

我们都知道人类的情感是复杂多变的,是随着不同的生活情景变化在发生着转变,外部形体动作与内心情感体验即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我们不仅可以通过外部动作去窥视其内心变化,也可以通过体验内心情感来萌发外部动作。

例如:在初次上表演课时,要求每一个学生在大家面前作自我介绍,少数学生做得比较自信、比较流畅,但是大多数学生就会显得拘谨、紧张、胆怯,具体的外部表演形式是语言不流畅、眼神不定位、手脚乱动(比如:女孩子用手摆弄衣服下角、男孩子双脚在地面颤动,左右倒脚,身体晃动)等一系列外部表现形式,显示出对于这个环境的不适应,正是通过学生的这些外部动作细节从而了解了他们此时此刻的内心情感,我们称这种观察为由外及内,通过外形捕捉内心。

另一种是由内及外,指通过体验内心情感来进行外部表现,也可叫做“内心外化”。

例如:“某电视台进行的一次选秀活动,目的是为某部电视剧选出合适的女主角,当时舞台上有十二名女演员分别作了各自的才艺展示,此时评委给出一个题目《悲痛万分》要求演员通过内心感受做出相应的外部表现,此时几乎所有的女演员的表现形式都是昏倒在地上或痛哭流涕,或锤打地面有的甚至已经昏厥过去”。

这些外部表现形式都是演员根据相应的内心情感体验而做出的外部形体反映,所以说对于演员内外结合是非常重要的,不仅要通过外部形体动作的模拟与表现去感受内心情感体验,也要真正的进入规定情境通过准确的内心情感体验合理得找出外部形体动作以及行动方式,二者相互依托、相互作用,真正做到“形神兼备”完整的进行角色创作。

在这个阶段的动物模拟训练,尤其要求学生不仅要准确的进行角色外部塑造,更重要的是通过外部模拟与塑造真实的感受角色的内心变化,对于规定情境中的情感体验,合理的、准确的寻找到自己的表现方式,组织好这一类角色的舞台行动。

首先要求学生真正的去观察自己的模拟对象,细致的捕捉这一类动物共有的特征习惯,最好与之发生交流,以此来发现这类动物在遇到不同外界刺激时所做出的反应,如:“喂食、哄吓、驱赶以及它们同类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嬉戏时的动作和反应”,不仅要观察动物的外部形状、习惯特征、行动方式,还要学会通过想象情态去体验这类动物与它那外部形状相适应的内在精神状态,从而捕捉住和感受到这类动物的神情、神态“模其形而拟其神”,丰富的想象力随着捕捉所模拟动物的特征时油然而生,从而能够更好的运用模拟进行艺术创作。

例如:“学生作业《一只流浪狗》,这名学生首先是准确的找到了自己所模拟动物的外部形态,运用化妆、服装使自己产生真实感与信念感。

阳光明媚,这只狗在懒洋洋的晒着太阳,不一会儿开始伸伸腿,打个呵欠,慢慢的伸腿站立,抖抖身上的尘土,晃晃悠悠、悠然自得的散着步,找到墙根用鼻子嗅了嗅,然后抬起后腿撒了泡尿,并且没有忘记用后腿进行掩埋,走了几步开始犬吠,随即马上退了回来,像是遭到了哄吓,缩在了墙根,口中还不时发出阵阵的“哼哼”声像是在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不一会像是发现了什么,用鼻子在地上开始嗅,慢慢的压低身子,顺着气味传来的方向,在舞台上呈S型行走,迅速的找到一袋被人丢弃的食品,然后以最快速度叼起转身跑到一个掩体侧面,用前腿压住食品袋,疯狂的用嘴撕扯、嚼食,吃饱之后晃晃悠悠的回到自己的睡觉位置,懒洋洋的又开始晒太阳睡觉,像是在继续刚才没做完的梦。

”整个表演学生大胆想象,在规定情境允许的前提下大胆行动,不仅解放了自身的表演工具——肢体,同时也加深了自己的内心情感体验,调动了想象力,丰富了表现力,松弛而投入地进行角色创作,为下一步合理完整的组织舞台行动做好准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