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表皮样囊肿PPT课件

表皮样囊肿PPT课件

CT:病灶密度略高于灰质,增强后可见明显强化;骨窗显示 “斜边征”、“纽扣样死骨”更清楚。
MRI:病变T1WI 呈低信号,T2WI 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 后明显均匀强化,相邻的硬脑膜可以出现线样强化。
11
12
血管瘤
颅骨血管瘤常见于中年女性,多为单发,顶骨、额骨多 见,病理类型主要为海绵状血管瘤。
4
颅骨表皮样囊肿MRI表现为颅骨板障的高信号消失,低 信号的颅骨内外板受侵蚀破坏。大部分表皮样囊肿呈低T1、 高T2信号改变,当病灶内含有较多的上皮碎屑、胆固醇结 晶和角蛋白时可表现为低T1、低T2信号,病灶合并出血 或蛋白质含量增高时可表现为高T1信号,而陈旧性出血和 含铁血黄素沉积可形成病灶内的低信号,病灶内钙化也表 现为低信号。弥散加权序列序列上表皮样囊肿常表现为特 征性高信号改变。
5
颅骨表皮样囊肿: A.颅骨侧位X线显示左侧顶骨圆形单房透亮区,边界清晰,
有明显的硬化边。 B.横断面CT扫描显示内板膨胀变薄,外板缺损,相邻颅 骨呈喇叭口形改变
6

本病主要与皮样囊肿、嗜酸性肉芽肿、血管瘤、骨纤维 异常增殖症、转移瘤、脑脓肿、颅骨结核等鉴别。
7
皮样囊肿
又称为胆脂瘤。好发于20~30岁,内衬鳞状上皮较厚, 其内含有毛发、皮脂腺、汗腺,常位于中线附近或眼眶周围。
2

起源于颅骨板障内异位的上皮残余,为表皮细胞植入板 障内所致。表皮样囊肿仅含有鳞状上皮成分,常见于颅骨、 眼眶及颅内。多在40岁后发病,发生率为7%~12.9%。表 现为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颅骨顶部、枕鳞、额颞区是其 好发位置。
3
X线:圆形、卵圆形或分叶状的单房透亮区,较大肿瘤常有 骨性分隔,形成多房性囊腔,边缘清晰,有明显的硬化边; 切线位示板障增宽、内外板膨胀分离,可见翘起的骨檐。 CT、MRI是颅骨表皮样囊肿的主要影像学诊断方法,表现为 病变区颅骨的膨胀性骨质破坏,边界清晰。颅骨表皮样囊肿 CT多呈低密度改变,CT值一般在-20~+20HU,但密度常 不均匀,主要与囊内成分有关。当肿瘤合并有出血、感染时, 可表现为高密度
X线:起自板障,向内、外板膨胀生长,常破坏外板,呈 边缘硬化的类圆形透亮区。可见与颅骨垂直或放射状的骨 小梁,骨质破坏区呈网织状或蜂房状。
CT:膨胀性低密度灶内有密集的点线样高密度骨纹影。 MRI:由于含有出血、栓塞及脂肪成分,在T1WI、T2WI
上显示为特征性的混杂高信号,局部低信号影代表骨小梁。
13
14
颅骨多发性血管瘤。颅骨多个轻度膨胀性病变,其内可见较多骨 性间隔表现为“日光状”。侵及右侧眶缘上外侧(弯箭)、上颌 骨(直箭)、额骨(箭头)和左顶骨(开箭);横断面CT显示病 灶还侵及右侧岩骨(开直箭)
15
转移瘤
16
颅骨多发性骨髓瘤
17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谢谢大家
18
颅骨表皮样囊肿
1

表皮样囊肿又名角质囊肿、漏斗部囊肿、表皮包涵囊肿, 是最常见的皮肤囊肿之一。表皮样囊肿占颅内肿瘤的 0.2%~1%,约25%位于颅骨板障内,是先天性因素或继 发性因素致上皮组织植入骨内,并不断角化而形成的囊肿 性病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好发于青年、儿童,常以无 痛性缓慢生长的头皮肿物为主要临床症状,肿瘤生长缓慢, 极少发生恶变。囊壁破裂或继发感染时常伴红肿、疼痛。
CT:密度不均,壁或内部可见钙化。 MRI:大多数皮样囊肿由于皮脂腺分泌物内脂肪较多,
T1WI、T2WI多呈高信号。与表皮样囊肿相比,皮样囊肿 通常壁较厚且强化明显。
8
皮样囊肿。MRI T1WI(A)及T2WI(B)可见右侧顶骨病灶, T1WI、T2WI呈均匀高信号,边界清晰
10
嗜酸性肉芽肿
常发生于5~15岁青少年,可能发生在任何骨,但最常见于 扁骨,颅骨最常受侵,颅盖骨(常见于顶骨)比颅底骨常见。
X 线:通常呈圆形或卵圆形,具有清晰的非硬化边缘,表现 为穿凿状。内板和外板不平衡破坏导致“双边征”;溶骨病 变可能含有残余骨碎片,称为“纽扣样死骨”;病变扩大, 数目增多,聚合形成地图样外观,被称为“地图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