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老子的军事战略思想

论老子的军事战略思想

论老子的军事战略思想一、柔弱胜刚强柔弱胜刚强是老子军事战略思想的核心。

《老子》一书论兵之处甚多,有对当时战争情景的描绘,有对战争态度的表述,有对选将用兵的要求,有对战争规律的认识和作战经验的总结,然而“柔弱胜刚强”贯穿于《老子》军事思想的各个方面,是它军事战略思想的核心。

《老子》指出:“兵强则灭、守柔曰强”,这是它言兵的总结论。

从战争的规律看,《老子》认为:“坚强处下”,“柔弱处上”;从实战的经验看,《老子》认为:“抗兵相加,哀者胜”;从对将帅的要求看,《老子》提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

从敌我态势的发展上看,《老子》与古代许多军事家一样,以水喻兵,指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因此,历代军事家、政治家在研究《老子》时,都把“贵柔”看成是《老子》的基本思想。

《老子》从以弱胜强,以柔胜刚这一论兵的基本思想出发,观察自然界,得出了相应的结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搞”。

又用这一基本思想论及人生,认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

从而概括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就是说,坚强是走向灭亡的道路,柔弱是走向新生的道路。

因而告诫人们凡事都要“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老子》还把这一基本思想引伸到政治上,主张以柔取天下,指出:“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老子》把这些现象提到哲学高度加以概括,从而看到了“物壮则老”这一事物的发展规律,并且试图用宇宙的本体论来进行说明,提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作为他的理论基础,由此看来,柔弱胜刚强不仅是《老子》军事战略思想的核心,而且也是《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基础。

《老子》讲的“柔弱”是指初生的事物,将此比之于初生的婴儿,又比之于刚出土的幼芽,这些事物从表面现象虽然柔弱,但实际上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所讲的“刚强”是指强盛的事物,将此比之于人生的壮年,又比之于成熟的草木,这些事物看起来坚强茂盛,“但木强日则折”、“物壮则老”,实际上日益走向死亡和枯稿。

《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建立在朴素的辩证法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猜测到了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一科学真理,为他的军事战略思想找到了理论根据。

但《老子》虽然看到了“柔”和“刚”“弱”和“强”的对立,也看到了柔弱刚强对立双方的相互转化,由于他没有看到矛盾对立双方的斗争是推动事物前进的动力,因而他提出一整套“守柔”、“守雌”、“守静”、“守辱”等回避斗争、安于现状、反对转己化的哲学。

所以它的柔弱胜刚强的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

正如他自已经觉察到的那样,“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最后不得不求助于唯心主义的“道”毛主席对于古代辩证法思想给了最科学最精辟的结论,指出:“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根提当时社会的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后来被形而上学所代替。

”柔胜刚,弱胜强这一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赋予科学的意义,才能真正认识它掌、握它、运用它指导现实的革命斗争。

唯物辩证法在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中,全面地概括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给“柔弱胜刚强”做了科学的解释。

新生事物一开始看起来是柔弱的,但它代表着事物前进运动的方向,它的发生和发展决定着事物的本质和主流,因而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在阶级斗争中代表新兴阶级的小国能够打败大国,弱国能够打败强国,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春秋战国是如此,今天也是如此,人类阶级斗争的历史已经作出了不可推翻的结论。

二、后发制人后发制人是《老子》军事战略思想的基本方针老子。

从以柔胜刚、以弱胜强的战略思想出发,在用兵上提出了与之相适应的战略基本方针,指出:“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这就是说,在指导作战上弱军在强敌面前,要实行战略退却,不是先发制人,而要采取后发制人的方针,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弱军打败强军、小国打败大国的一条重要经验,也是当时比较聪明的军事家普遍采用的军事斗争策略,毛主席深刻指出:“战略退却,是劣势军队处在优势军队进攻面前,因为库到不能迅速地击破其进攻,为了保存军力,待机破敌,而采取的一个有计划的战略步骤。

老子在两千多年前提出后发制人的战略方针是非常可贵的,首先,可以在军事上取得主动权。

战争是敌我双方政治、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必有一强一弱。

由于双方力量的悬殊,强者往往是以其军事力量的优势,主动向弱者发动进攻。

在这种情况下,弱者如果要制胜强敌,摆脱被动,必须采取先让一步,后发制人的方针,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吾不敢进寸而退尺”。

只有这样才能避敌锋锐,保存军力,待机反攻,牢牢地掌握战争的主动权,逐步改变弱者与强者之间防御与进攻、优势与劣势的状态。

在春秋战国时期这样的战例是不少的。

鲁齐长勺之战就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

齐桓公在乾时(今山东临淄)之战中,打败了鲁国,因而骄傲轻敌,自恃国力强大,大举向鲁国进攻,劳师远征。

进西入督境,在部队尚未得到适当休息的情况下,就一而再、再而三地向鲁军冲击,过早地疲惫己和消弱了自己,致使优势变为劣势,主动变为被动,予鲁军以可乘之机,在鲁军迫击下,又仓惶撤退,最后失败而归。

鲁国则相反,根据敌强我弱的客观形势,采取了先让一步,以逸待劳、后发制人的战略防御方针。

选择了利于转入反攻的战场,抓住了利于开始反攻的战机,选定了开始追击的有利时机,后发制人表面上是被动的,但实际上是由被动转为主动的必要条件它不仅达到了保存军力,准备反攻的战略目的,而且为自己选择有利战场,暴露敌人弱点,进而反攻创造了条件。

眼光短浅的军事家是缺乏这种胆略的。

毛主席指出,在战争中,战争的性质,“人心的向背,则是经常起作用的因素。

”《老子》在后发制人的方针中强调“不敢为主而为客”提出“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这就是说要争取人心,争取舆论,争取在政治上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在政治上削弱敌人,瓦解敌人,孤立敌人,对已则鼓舞士气增强斗志,提高战斗力。

使敌由优势转变为劣势,而使我化劣势为优势。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晋楚城模之战就是一例。

公元前634年,楚国为了争夺中原霸权,联合陈、蔡,出兵攻打齐、宋,借以制晋,宋求救于晋。

实力较弱的晋,以“尊王攘夷”作号召,取得了中原各诸侯国在政治上的支持,争取了齐秦参战,拆散了楚、曹、卫的同盟,使中原形势发生了有利于晋,不利于楚的根本变化。

从而在决战前夕,陷楚军于孤立境地。

决战前晋文公又履行了流亡楚国时对楚王的诺言,下令晋军退避三舍,不仅避开了楚军锋芒,而且争取了舆论,松懈了楚军士气,赢得了楚军的同情,使自己始终处于有理有利的主动地位,最后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老子》还根据春秋战国时期错综复杂的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的丰富材料,把后发制人这一军事战略方针,进一步从哲学的高度作了比较深刻比较系统的概括,提出了“将欲软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的原则《老子》把朴素的辩证法运用于军事斗争上,在古代军事家中还是罕见的,它为弱国战胜强国,小国战胜大国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因此这些原则受到了历代军事家和政治家的重视。

在历代军事和政治斗争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

著名的法家韩非曾举例说明这一思想的策略性。

越王入宦于吴,而劝之伐齐以弊吴。

吴王既胜齐入于艾陵,张之于江济,强之于黄池,日故可制于五湖。

故曰“将欲歇之,必固张之”。

晋献公将欲袭虞,遣之壁马,知伯将袭仇由,遣之以广车,故曰“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这三个例子说明用兵时要使自居于主动地位,必须对敌方施用策略,使其处于被动,最后战胜对方,这些原则在今天看来也是正确的,是符合军事斗争和政治斗争发展的客观规律的。

毛主席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中就曾明确指出:“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何况军事运动。

”《老子》提出的后发制人的战略方针,不是从区分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这个战争根本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是它的历史局限性,因而也不可能认识到这是一种积极的战略防御方针。

伟大领袖毛主席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斗争中,总结了古今中外的战争经验,在人民战争的基础上,提出了积极防御的伟大战略思想和“诱敌深人”、“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等一系列后发制人的积极防御战略方针。

几十年来我军就是在毛主席这一光辉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战胜了国内外一切凶恶的敌人,夺得了一个又一个的伟大胜利。

但叛徒卖国贼林彪这个所谓的“常胜将军”、“天才军事家”,不顾我国革命战争的客观条件和战争本身发展的客观规律,在中国革命战争各个历史时期,始终反对毛主席积极防御的伟大战略思想。

早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就追随叛徒王明“御敌于国门之外”、“先发制人”、“不丧失寸土”的机会主义路线,竭力鼓吹“短促突击”、“堡垒战”等谬论,使工农红军损失了百分之九十,中夹根据地进行了大搬家,中国革命遭到了不应有的严重损失。

中国几十年革命战争的历史雄洋地证明,毛主席的军事路线是战胜敌人的生命线,违背这条路线,就会使我军迷失方向,遭受挫折。

同时也充分说明,资产阶级阴谋家野心家林彪根本不懂军事,不会打仗,他不仅自吹自擂,还纠集一伙死党,为他歌功颂德,推销他的所谓军事战术原则,这更充分暴露了他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嘴脸。

三、以奇用兵以奇用兵是《老子》克六制胜约重要线略手段。

战争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

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有一定的战略手段。

“以奇用兵”就是《老子》为实现其“柔弱胜刚强”这一战略思想的重要手段。

《老子》以奇用兵的思想首先表现在对“正”和“奇”关系的认识和运用上,《老子》指出“正复为奇”,所谓“正”是指用兵的原则性,“奇”是指用兵的灵活性。

“正复为奇”就是讲用兵的原则和灵活性的对立统一。

由于战争有相对的固定性,这就决定在指挥上有一般规律可资遵循,这是指挥作战的原则性。

但战争又是千变万化的,因此,指挥作战必须“审时度势”,根据战争的发展而发展,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指挥上的灵活性,只有把二者统一起来,才能保证指挥正确,夺取胜利,《老子》辩证地指出了用兵上的“正”和“奇”的关系,是很有见地的。

为了出奇制胜,《老子》还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战法。

打难打之敌《老子》主张“图难于其易”就是说,难打之敌也有其薄弱环节,首先拣那容易打的部分打,象蚂蚁啃骨头一样一点一点地吃,化难为易,最后吃掉整个敌人。

对付实力雄厚的强大敌人,《老子》主张“为大于其细”,就是说在整体上敌人是强大的,但在部分上敌人又是弱小的,因此要先打分散孤立弱小之敌。

这样,于敌,则一步一步地遭到削弱,化强大之敌为细弱之敌,使之全军复没;于我,则积小胜为大胜,最后获得完全的胜利,《老子》还提“出了进攻战”中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子避实击虚,要象水那样“驰骋天下之至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