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教程
牛旁 短撇连短横,竖不歪斜,直而不僵,收笔时略有回带,或左下出钩,挑画左 出起笔,行笔向右上。
木旁 横竖交结点位于横之右、竖之上,横短平,竖直立,撇画左下回锋收笔,点画 短写附右,对应左撇。
禾旁
除头上一撇宜短而平、由左向右倒写外,其余与“木”旁写法相同。
米旁
上面两点或对尾而写,或左右分尾而写,其余写法与“木”旁相同。
横点 横向点画,书写时要遵循“欲右先左”的法则,向左逆锋入笔转右向水平行笔, 收笔时回锋。
竖点 定。
书写时遵循“欲下先上”的法则,向上逆锋入笔转垂直下行,有长有短,依字而
挑点
也称提点。挑点取仰势,欲上先下,向左下逆锋入笔转右上迅疾挑起。
相向点 逆锋起笔,左点向右下、右点向左下行笔,呈上分下合而未合状;或写为圆 点两个,与下一笔有机融合,起承转接自然流畅。
相背点 运笔遵循“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法则,左点逆锋起笔转左下如写短撇,右 点逆锋起笔转右下拖笔收尾,呈八字形左右分张。
(二)横画 短横 短横类似于横点,但比横点略长,比长横短。横画本欲右行,须先向左入,逆锋 入笔后转右行笔,中间略拱,至尾部提笔慢行收笔,或钝或尖。
长横 “起笔蚕头,收笔燕尾”是隶书波笔的标准形态。具体写法:长横起笔逆入 回行造“蚕头”状,中部拱起,至尾部按笔蓄势,再起波造“燕尾”状。注意,一般情况 下长横做主笔,在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长横在一个字中只出现一次,即所谓 “燕不双飞”,否则犯重复之忌。
左耳刀
耳形笔画分两笔写就;竖画直下,末端回锋收笔呈圆状。
巾字旁
左竖写为短竖撇,右竖不带钩,中竖逆起回收,体式以窄长为宜。
2. 第二组 本组偏旁部首总体要求是,要注意共有的平横和直竖交结点和横画左长右短、竖画上短 下长的结构规律。 提手旁 横画短,竖钩长,横画交于竖钩中点以上,横平而竖弧;挑画左出起笔,穿过 竖画中点向上送笔,左松而右紧,让位于主体。
单人旁 上为短撇,要相对写平而不宜写“陡”,写短而不宜过粗,顿锋下笔即转右 上斜出,出锋迅疾,提笔转锋写竖画;竖的起笔势接短撇而来,转直下行笔写竖,至末端 驻笔收锋;体式左松而右紧,让位于主体。
双人旁 其一,在单人旁的上面多写一短撇,其余写法与单人旁相同;其二,将竖画收 笔向左弧形,有如竖钩。
竖心旁 竖画逆锋起笔先上后下,末端回收,两点改为带折短竖画左右相对,左低右 高,重心偏上。切记两个竖折不可写散,否则占位过大而使形体显宽。
第二节 隶书点画及偏旁部首的书写法则 隶书的用笔与楷书、行书均有不同。在笔画线条的写法上,虽然隶书化篆书弧线为直线、 化圆转为方折,将篆书圆匀修长的线条断开书写,但仍带有较多篆书的笔意。其基本笔画的 书写,也同其他书体的书写用笔一样,以“藏锋逆入”、“中锋行笔”的用笔方法为主。 除上述“藏锋逆入”和“中锋行笔”与其他书体相同外,隶书的点画不同于其他书体主 要表现在其点画形态上。由于遵循“藏锋逆入”的用笔原则,隶书的点画除“蚕头燕尾”的 波笔外,基本是呈圆头圆尾状,风格中庸。 一、基本笔画的书写法则 (一)点画 左右点 左点,起笔欲右先左,逆锋入笔须略重,然后逆时针转动笔锋,向右缓慢收 笔;右点,起笔欲左先右,逆锋略重入笔,转笔向左下缓慢收笔。示例如下。
(四)偏旁独立,体式均衡 隶书偏旁沿用篆书独立平稳的写法,既与其他结构单位相迎揖让,又各自重心平稳, 笔画处置安排匀称,体式均衡而不欹斜。有些偏旁部首如草字头、竹字头、宝盖头、春字 头、四点底、登字头、皿字底等,更是直接采用小篆的写法,笔画左右对称,不偏不倚。 示例如下。
二、隶书的风格 隶书由篆书演变而来,字形由篆书的纵式长方变为横式扁方,使隶书有了新的体型; 笔画由篆书的曲线变为直线,使隶书在书写速度上加快了,实用性更明显了;笔画线条由 篆书的一味弯曲变为波折分明、曲直兼备,这就使隶书有了动感和生机。隶书笔画在篆书 的直、曲笔画基础上增加了起讫分明的撇、捺、钩、折、挑、点,加上原有的横和竖,使 汉字的八类笔画基本成形。以横画、钩画和捺画看,其笔画起伏明显,“蚕头燕尾”状体 现动感活力;点画及竖画则表现出圆头圆尾的中庸之态。从字形特点看,因为隶书呈扁方 形,主要笔画的走势向左右分张,呈八分状(故隶书又称为“八分书”),显出一种拓展 性和飘逸感,所以形成了汉隶的风格:飘逸、柔美、活泼、动感;由于现在能看到的汉隶 都是刻在石碑上的,因此隶书又表现出一种古朴、苍劲的神韵。
二、偏旁部首的书写法则 根据结字及造型的独特性,隶书的偏旁部首有许多与楷书不同的方面,如偏旁结构上的 变形、左右对称等,所以很多偏旁有其自身的写法,呈现出结构的独具匠心,即对称的美感。 (一)竖式左立类 这一类偏旁的书写走势是由上至下,它一般作为偏旁立于字的左边,右边有另一构字单 位,其总的书写法则是左松右紧,即左写舒朗、右写紧凑、重心偏上。 1. 第一组 请注意本组偏旁部首共有的竖画的写法以及竖不可歪斜、整体宜窄不宜宽的结构规律。
(三)竖画 短竖 短竖的写法是先向上逆锋入笔,再转下行,保持中锋运笔,至如意长度回锋 收笔,头尾皆圆。
长竖
与短竖写法相同,延长短竖即为长竖。短竖、长竖示例如下。
(四)撇画 在隶书中,撇画分为短撇、斜撇、竖撇三种,书写时要区别对待。 短撇可以由右上向左下顺写,如写撇点;也可以由左下向右上倒写,如写短横。斜撇、 竖撇书写的共同法则是逆锋入笔,转左下行笔,至末端向左上回锋收笔。三个撇画的长短 及走向略有区别。
(二)蚕头燕尾,藏露相宜 隶书的点画,尤其是横画、捺画和钩画,书写时起笔讲究藏头,收笔讲究露尾;起笔 写如“蚕头”状,收笔写如“燕尾”形。要达到这种效果,起笔时逆入回行造“蚕头”, 收笔时露锋牵延写“燕尾”。一藏一露,各有“情态”,一俯一仰,生动传神。如“五”、 “万”、“夫”、“毛”、“王”、“各”、“哉”等。
示旁 上为横点,下为横画,竖画直下,左下出撇,回锋收笔,不长不短,弧而有度, 画尾圆而柔和,最后点画落位于竖画之右,与撇画相对。整体形态左松而右紧,让位于主 体。
衣旁Leabharlann 相比示旁仅右边并列多写一点,写法与之相同。
车旁 首横不宜写长,运笔宜平,次笔左下,余下两笔应顺手快捷要求而改变最后两 笔的笔顺,先写竖后写挑。
弓旁 注意横竖反复转折,一笔一画耐心书写,上半竖向笔画宜短不宜长,末画向左 柔缓出钩。整体左松右紧,让位于主体。
女旁
起始撇画连折笔,次笔向左下,横画作挑画由左向右行笔,意连主体。
马旁 宽。
三处转折不可随意带过,末画左出并向右上挑起,意连主体。整体宜窄不宜
6. 第六组 此类偏旁总的要求是注意端庄,重心不偏不倚,形态上下颀长,宜窄不宜宽,左松而 右紧。 日旁 两竖并行,中间横画连右竖,末横改为挑画由左下向右上行笔,笔意与主体连 贯。
土旁
上横短写,竖画写正连挑画,挑画笔势向右上意连主体。
金旁 撇画略长,捺画改为点画右边配合,两横长短几无区别,一竖居中顶梁,提钩 写正不写斜,出钩柔和,左松右紧。
食旁 最难是上部,撇画宜短,次笔起点在撇头,横折钩出钩前向右下斜写,出钩后 随即竖向写提钩,提钩向右上。
斜玉旁 两横短写,一竖直下,挑画斜上。三个横向笔画呈“头散尾聚”状,竖画 偏右使左边显松,右边略紧。
丝旁
两个撇折的写法有变化,上下对齐以正重心,挑画右上意连主体。
足旁 上部“口”字略显宽扁,竖画居中,左右两笔呼应;挑画向右上,笔意连主体。
虫旁
“口”字亦呈宽扁状,竖画正直穿“口”而过,挑画与点画连写呈三角形。
三点水 弊。
上下沿垂线直列,三点呈“头散尾聚”状,中点左移略出,以免直列呆板之
5. 第五组 这一组总体上要注意整体形态左松右紧,呈窄长姿势端立,且须稳固重心。
隶书的法则
第一节 隶书的特点和风格 一、隶书的特点 (一)体式横扁,左右分张 隶书上承篆书,下启楷书,形成独特的体例。篆书形体以纵式长方形端正而立,楷书体 形较方正,笔画向上下左右四面伸展,而隶书在体形上与上述两种书体不同,它取的是横 扁体式,纵向笔画上下收敛,横向笔画左右舒张,写来颇有飘逸与飞动之感。如“且”、 “而”、“分”、“天”、“张”、“祭”、“武”等。
子旁 中间竖向笔画分为两笔,不可一笔写就。弧钩自然不可“躬身驼背”,横画 改为挑画向右上取势。
4. 第四组 本组总体上要注意偏旁部首的避让,将最后一笔向右上斜写,为主体的“生存”让出空 间,整体宜窄不宜宽。 言旁 点画近似横点卧于重心垂直线,第二笔向右上取仰势,竖向笔画不宜挺直,要活 写,显生动。最后笔画向右上挑起,笔势意连主体。
3. 第三组 本组总体上请注意偏旁部首共有的“弧钩”笔画的写法,带钩的弧笔弧度要自然,不 可过度“躬身”。其余笔画组合,重心的位置略偏于上部。 简犬旁 先写上撇,再写弧钩,后写下撇。上撇略短,下撇略长,取自然弧度向左下 出钩,结体左松右紧。
繁犬旁 头上一撇可写为短横,撇下三笔左右顺写,弧钩起于长撇中部,最后两撇 上略短下略长,并行向左下,整体保持直立而不可歪斜。
(三)蚕不二设,燕不双飞 带有“蚕头”和“燕尾”的横画和捺画中的波和折,最能代表隶书的特征。隶书结字 上的规 则是,每个字中只能出现其中作为该字主笔的一个,而不能同时出现两个同样突出的波式 笔画,并且只能有一个笔画带有“蚕头”或“燕尾”。如“至”字,有三个横画,但书写 时上两横应写成短横,有“蚕头”而无“燕尾”,最后一横则写成长横,“蚕头燕尾”皆 备;另外如“呈”、 “登”、“青”、“量”、“音”、“载”、“聿”等。
(五)捺画 捺画有斜捺和平捺之分。斜捺和平捺的写法是:逆锋入笔转右下运笔,在收笔处向右 上翘尾,呈一波三折之势,二者斜度略有不同。
(六)钩画 钩画的种类很多,隶书中有竖钩、弧钩、提钩、卧钩、横钩、斜钩、横折竖钩、弯钩等 多种形态。 竖钩,或竖和钩齐备,或有竖而无钩;弧钩,从起笔到收笔始终为弧线行笔;提钩,出 钩前略驻笔蓄势;卧钩如平捺;横钩的出钩如短竖;斜钩近似斜捺,只在起笔处和收笔处 略有不同;横折竖钩,有横有折,竖不出钩;弯钩,书写时竖转横处为方折状,出钩平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