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

〈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1 四季的星空1.地球公转(1)地球的公转运动是指地球绕太阳的运动。

(2)方向和周期:地球公转运动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365.2422天。

(3)特点:地球公转时,地轴倾斜方向不变,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公转的轨道近似圆形。

(4)产生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季节变化、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阳历的制订和节气的确定都和地球公转运动有关。

2.月相及其变化(1)月相的概念: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

(2)月相的成因:①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明,只反射太阳光而发亮。

②日、地、月三者位置不断变化而使月球视形状发生变化。

(3)月相的变化规律:(注第一册P105)3.历法:历法是以日、地、月三者运动中产生的地理现象为依据制订的。

历法主要有三种:阳历、阴历和阴阳历。

(1)阳历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历法。

它是根据地球绕日公转周期制订出来的,通常以365天为一年。

同时每400年中设97个366日的年,以和四季更替的周期相一致。

(2)阴历是以月相变化周期为依据制订的。

①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59天)为一月,大月30天,小月29天,积12月为一年,农历月的表示方法属于阴历。

②阴历不能正确地反映一年四季的周期性变化,故用二十四节气反映季节变化,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

但二十四节气的日期在公历每年都是固定的,故属于阳历。

③阴阳历也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一个月,但又添置闰月,使年均天数与阳历的年相等,我国的夏历就是阴阳历的一种。

4.日食与月食:(1)日食: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且三者正好或接近排成一条直线时,月球不发光也不透光,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了日食。

日地月的位置即“日-月-地”。

(2)月食:月球本身不发光也不透光,当日、地、月位于同一直线,月球又位于日、地的一侧,月球可能进入日食月食原理太阳射到地球的光被月球挡住太阳射到月球的光被地球挡住日地月相互位置日-月-地日-地-月发生的时间农历初一满月十五、十六开始的部位由西向东食由东向西食持续的时间短,一般为几分钟较长、为几小时类型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月全食、月偏食5.恒星与星座(1)恒星是指宇宙间普遍存在的一种能发光、发热的球状天体。

因为恒星与地球,以及恒星与恒星之间的距离都非常遥远,相对位置似乎是不变的,故称恒星。

(2)为了认星方便,人们把星星组成的图案,划分成许多区域,叫做“星座”。

国际上把天空分为88个星座。

常见的星座有大熊座、小熊座、仙女座、天鹰座、猎户座等。

1——2太阳系和星际航行1.太阳和月球(1)太阳和月球是地球在宇宙中2个最重要的近邻。

(2)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日地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活动的能量源泉。

(3)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1/4,月球的自转和公转方向一样,周期一致,因此,月球始终以同一面对着地球。

月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球是太阳照亮的月面。

月球表面高低起伏很大,且布满了环形山,上面没有水和大气,昼夜温差大。

2.太阳活动与人类的关系(1)活动类型:主要的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日珥、耀斑和太阳风。

(2)对地球的影响:影响气候和人类健康,干扰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影响地球磁场而产生“磁暴”现象,产生极光等。

3.太阳系(1)概念:指八大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等天体按一定的轨道自西向东绕太阳公转构成的天体系统。

(2)组成:太阳、八大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流行体和行星际物质等。

其中心天体为太阳,八大行星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①水星上没有空气,布满了环形山。

金星和火星有点像地球,是固体星,表面有大气,但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地球是目前所知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②木星和土星是体积最大的两颗行星,且有美丽的光环;卫星最多的是土星。

③天王星和海王星表面都笼罩着氢和甲烷气体。

④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⑤彗星有慧核、慧发、慧尾三部分组成,慧核是由岩石碎片、固体微粒和冰构成。

哈雷慧星是一颗著名的周期彗星,平均周期为76年,上次出现的时间是1986年。

⑥没有燃烧完的火流星残余坠落到地面,就是“陨星”。

陨星根据成分不同可分为陨铁、陨石和陨铁石三类,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陨石是中国的“吉林一号”陨石。

1——3银河系和宇宙1.银河系(1)构成:由众多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的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

(2)大小与形状:银河系是个圆盘形的旋涡结构的星系,形状很像个铁饼。

从侧面看,中央厚(厚度达15000光年)向两面突出,两头扁,越向边缘越薄(厚度为3000-6000光年)。

从正面看呈圆形,银河平面的直径约有7万光年。

(3)在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

太阳与银河系的相距约3万光年。

2.宇宙的构成(1)宇宙是物质世界,处于不断运动发展之中,在空间上无边无际,在时间上无始无终。

目前宇宙的范围约为360亿光年。

(R=137?)地月系(2)构成:太阳系其他行星系银河系其他恒星系宇宙(总星系)河外星系(约10亿个类似银河系的天体系统)3.宇宙的起源与演化(1)宇宙起源的证据:星系运动的特点: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

(2)大爆炸宇宙论是目前被人们广为接受的一种宇宙起源学说。

大爆炸学说认为,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这个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密度和温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

宇宙就是在这个大火球的爆炸中诞生的。

爆炸引起宇宙的膨胀一直延续至今,并仍将不断延续下去。

4.恒星的演化-星云说5.地球的演化和生命的起源(1)地球早期的演化:46亿年前地球诞生时是一个炽热的熔岩球,然后冷却凝固形成固态外壳。

由高温岩浆不断喷发释放出水蒸气、二氧化碳等原始大气,其中的水蒸气随着温度的下降,凝结成水滴降到地表,汇流成原始海洋。

38亿年前,最原始的生命体在海洋中诞生。

生命起源问题还没有直接的证据。

人们只能通过模拟、实验和推测等研究方法,提出各种假说,“生命化学起源”只是目前被广泛认同的一种学说。

他们认为,原始生命是在原始海洋中,由一些有机化合物经过长期而复杂的化学变化形成蛋白质和核酸等物质,经过浓缩、凝聚等作用,再经历了漫长、复杂的变化形成的。

6.地心说和日心说:地心说——希腊托勒密;日心说——波兰哥白尼。

第二章地球——人类的家园2——1地球1.地球的形状与大小(1)形状: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2)大小:赤道半径为6378KM,两极方向的半径为6357KM,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表面积约51000万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约占总表面积的71%,陆地占29%。

2.地球仪和地图(1)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能直观地表现地球整体的表面形态和地理事物的分布。

①经线:地球仪上连接两极的线。

经线表示南北方向,形状为一个个大小相等的圆。

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经线为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②纬线:与赤道平行的线。

纬线表示东西方向,形状为大小不等的圆。

④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构成经纬网,可以确定地球表面任一位置。

(2)地图:是以各种不同的图式符号,将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表现在平面纸上的图形。

比例尺、方向、图例为地图的三要素。

⑦比例尺:表示实地距离在地图上的缩小程度。

一般大比例尺地图(大于或等于1:100000)表示的范围小,描述的内容比较详细;小比例尺地图(大于或等于1:100000)则反之。

⑧方向:有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一般定向法(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⑨图例:在地图上表示地球表面的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不同符号称为图例。

3.时区和区时(1)国际上的分区计时制度把地球表面按经线划分为24个15°经度宽的地区,叫做时区。

(2)区时:各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刻,称为区时,也叫标准时。

(3)相邻的两时区,其区时相差一小时。

任意2个地方,它们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区时就相差几小时,其中较东的地方,区时较早。

4.日界线(1)概念:国际上规定,把东、西十二区之间的180°经线作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2)特点:①东、西十二时区钟点相同(同一个时区),但日期正好相差一天。

自东十二区进入西十二区,日期要减去一天;自西十二区进入东十二区,日期要加上一天。

地球上每个新日期就从日界线开始。

②日界线并不与180°经线完全重合,而是一条折线。

5.太阳高度与昼夜长短的关系(1)太阳高度:指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即太阳在当地的仰角,又称太阳高度角。

在正午时太阳在天空的位置最高,这时的太阳高度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2)昼夜长短变化:指地球上各纬度带上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日期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情况北半球南半球极地四周北半球夏至日(6月22日)在北回归线昼最长夜最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极昼南极圈以南极夜北半球冬至日(12月22日)在南回归线昼最短夜最长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极夜南极圈以南极昼春分、秋分在赤道昼夜等长昼夜等长昼夜等长春分至秋分(北半球冬半年)在北半球昼>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昼<夜纬度越高昼越短北极极昼南极极夜秋分至春分(北半球冬半年)昼<夜纬度越高昼>夜纬度越高昼越长北极极夜南极极昼昼越短1.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从地表到地心依次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层。

地壳和地幔的顶部(软流层以上部分)共同组成了岩石圈。

软流层是岩浆的来源地。

岩浆是温度很高的熔岩,能量极大。

2.地壳运动(1)概念:指由于内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的机械运动,是地球内部巨大能量作用的结果。

在地球各处,每时每刻都进行着各种形式的运动。

(2)表现形式:褶皱、断层、地震、火山等。

(3)板块的碰撞和张裂是形成地壳变动的最主要的原因,引起地壳变动的巨大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或地球本身。

(4)地壳变动的现象证明:喜马拉雅山上的鱼类化石、东非大裂谷不断加宽、台湾海峡的升降等。

3.火山和地震(1)火山:地球内部灼热岩浆沿地壳薄弱处喷出地表的现象。

火山喷发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骤然强烈释放的一种形式。

①火山结构:由火山口、火山锥、岩浆通道三部分组成。

喷发物:气体、液体、固态喷发物。

②种类;活火山、死活山、休眠火山分布:主要集中在环太平洋、地中海—喜马拉雅山一带。

③影响:带来灾难,引发地震、海啸、山崩等现象;但也带来丰富的地热和温泉、多种矿产和肥沃的火山灰土壤等资源。

(2)地震:指地壳由于某种力量引发的快速颤动现象,常常表现为地壳岩石的断裂和错位。

①震级:表示地震释放的能量大小。

一般来说,地震的震级越大,释放的能量就越多,地震所造成的破坏也越大,烈度也越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