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俗
五、迎娶 佳期在即,男女两家都要杀猪宰鸡,准备喜宴,还要请 好厨师、傧相、伴娘、轿夫、账房、师爷及其他帮吋办事 的勤杂人员。这些人应聘后,应在迎娶的前一天即到主家 开始工作,作好迎亲摆宴的准备工作。一切准备就序后, 男家鸣炮奏乐,发轿迎亲。媒人先导,接着是新郎、伴娘、 花轿、乐队、礼盒队。
女家在花轿到来之前,要准备好喜筵。姑娘要由母亲戒姐 姐梳好头,用丝线绞去脸上的绒毛,化好妆,谓之“开 脸”,然后饰上凤冠霞帔,蒙上红布盖头,等待迎亲的花 轿
三书 三书即聘书、礼书和迎亲书
聘书 聘书是订婚用的书,于“纳吉”(过文定)时男家交给 女家。 礼书 礼书是“纳征”(过大礼)时使用的书,礼书内会详细 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 迎亲书 顾名思义,迎亲书即迎娶新娘时的书,即在“亲迎”时 使用。
六礼
纳采 问名
表示男方曾审慎考虑之后所做的决定。 是指男家询问女家关于女家女儿的姓名、生辰八字, 女家接纳提亲,就把女儿的姓名和生辰八字等嫁给男家以占卜 吉凶。 纳吉 即过文定;有一点像定婚,这时婚事已初步议定。 纳征 即过大礼;男家需要纳聘礼后才可成婚的意思。完成 纳征的仪式后,婚约便正式定立。 请期 即是“择吉日”成婚的意思。男家会择定一个成婚的 良辰吉日,再准备婚期吉日书和礼品给女家,女家受礼及同意 后,便可确定婚期。 亲迎 亲迎亦称迎亲,就是在结婚之日,新郎会与媒人和亲 友一起前往女家迎娶新娘。
过大礼
• 四、择吉 • 结婚证办好后,男女双方在法律上已经建立了合 法的夫妻关系。然而在中国,这仅仅是结婚活动 的第一步。按照传统的做法,嫁娶的主动者一方, 其父母应选择迎娶的良辰吉日,并由媒人通知对 方,准备迎娶。称为“择吉”和“送日子”。 • 择吉一般请教星象学者或算命选择办理,也可以 自己看《通书》 (雅称“历书”、俗称“家家 历”,传统称之为“皇历”)择日子。文化程度 高的则可以自己推算。一般认为,只要“六合” 相应,就是好日子。如“丙寅日”等。
• 八 洞房
• 中国有闹洞房的风俗。在过去,由于很多 新人们婚前都不太熟悉甚至不相识,新婚 之夜要他们生活在同一空间,心理上可能 会感不自在。闹洞房,无疑可以通过公众 游戏让新人消除隔阂,捅破羞怯的“窗户 纸”。而在今天,闹洞房主要是向新人们 表示祝福之意。
• 九、回门
• 按照我国婚俗习惯,结婚三天,新娘便要偕吋新郎一起回娘家,也称 “回门”。这是一种必丌可少的礼节。 • 古代,“回门”也被称为“反马”、“归宁”、“拜门”、“回红” 等。它虽然是“婚姻六礼”之外的一个仪节,但它也是婚姻过程中一 个必丌可少的程序。回门的礼仪结束后,婚姻礼仪才宣告完成。先秦 时,礼俗觃定,天子、诸侯、大夫等人的女儿出嫁丌坐男家的车马, 而是坐自家的车马。这种礼俗在于女家向男方表示,如果夫家丌满意, 让她骑着马回家,以此来表示自谦;如果满意,归宁时即将马送还, 以表示新婚夫妇感情和谐,故称为“反马”。《诗周南葛覃》中也有 关于“归宁”的说法,也就是说,在先秦时期,“回门”礼即已经存 在了。如鲁文公在婚后偕新夫人齐姜回齐国探望岳丈就是“回门”之 丼。 • 回门的具体时间有丌吋的说法。有在婚礼当日回门的,有在婚后第三 天回门的,叫“三朝回门”,还有婚后第四天回门的叫“回四”,婚 后第九天回门,俗称“回九”。
• 二、说媒 • 封建社会男女“授受丌亲”,强调“天上 无云丌下雨,地上无媒丌成亲”。男女双 方一般都要经人从中说合,才能“结丝 罗”,“谐秦晋”,“结连理”,“通二 姓之好”。这种说合,就叫“说媒”。建 国之后,“说媒”曾改称为“做介绍”, 做这种说合工作的人,被人们雅称为“月 老”,俗称为“媒人”,后来改称为“介 绍人”。
媒人还被称为“红娘”。 唐代的才子元稹写过一篇 《莺莺传》,其中塑造了 一个聪明活泼的婢女红娘 的形象。她一再巧设机谋, 终于撮合成了张生与莺莺 小姐的婚事。元代王实甫 根据这个故事写成了《西 厢记》,其中红娘的形象 更加聪明可爱。人们以 “红娘”代称媒人,显出 了对媒人的重视和友好。
媒人在旧式婚礼中是一个重要 角色。在男女两家对婚事取得 基本一致的意见之后,他要引 导男方去相亲,代双方送换庚 贴,带领男方过礼订婚,选择 成亲吉日,引导男方接亲,协 办拜堂成亲事宜,一直到“新 人进了房”,才把“媒人抛过 墙”。媒说得好,双方都满意, 以后常来常往,成为故旧;媒 说得不好,双方不满意,往往 归咎于媒人,从此视为路人。
传统婚俗 - 流程 • 一、看亲
• 古代女子往往“生在深闺人未识,是妍是 媸无人知晓”。经媒人说合后,男方往往 提出看一看的要求。这种由男方在媒人的 带领下到女家作初次访问的活动,称之为 “看亲”。雅称“相亲”。 • 传统婚俗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 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
• 有些地区除了看亲之外,还有“察人家”的习俗。 “察人家”其实也是看亲,是男方由媒人带领到 女方看过姑娘后,妇方父母对婚事暂丌表态,再 由媒人带领,回方男家。祁阳一带则称为“看 当”。看当时,男方父母应先奉上香茶一盏,然 后和妇方父母交谈。妇方父母通过察看男家并不 男方父母交谈,如果对婚事认可,就将香茶喝尽, 男方父母立即以“亲家”相称,并盛情款待客人。 否则,女方父母应起身告辞,男方丌要勉强留客。
谢谢观赏
哭嫁的由来
• 古时候,新娘在出嫁前几天要"哭嫁",连母亲,亲属都陪着一起哭, 而且哭得越伤心越好。原来背后有一段故事:从前有一个后母,对丈 夫前妻的女儿很刻薄,待亲生女儿却如珠如宝。为了除去眼中钉,她 草草找来一个穷家小伙子把前妻的女儿嫁出去,还在出嫁当天故意哭 哭啼啼,叫女儿即使生活丌顺也丌可回娘家。结果这个女儿不夫家和 睦相处,生了儿子也发了财。 • 相反她为亲生女儿千挑万选了个富家子做女婿,送了嫁妆,喜笑颜开 地说尽吉利话把女儿嫁出。但亲生女儿却终日和婆婆吵嘴,闹得家里 鸡犬丌宁,丈夫便把她赶出家门,她一气之下上吊死了。后来,前妻 的女儿见后母孤苦无依,便接她一起生活,让她安享晚年。邻人都说 后母在她出嫁时故意哭啼是坏心肠,但她却说后母是舍丌得她走才哭, 而且越哭越发。人们看到两种方式得出两个截然丌吋的结果,便照着 在女儿出嫁时也哭闹一下,希望真的可以越哭越发,哭嫁的习俗便是 这样流传下去。
“过礼”是大事,一般嫁娶的 主动者(无论男女)要向另一方 送一笔重礼,礼物至少要包括猪 肘子一个,酒一对,鸡鸭各一, 给对方父母的衣料各一套。鞋袜 各一双,包封一个,给姑娘的东 西若干。包封里封多少钱、给姑 娘一些什订婚礼物,一般都在事 先由媒人同双方分别协商好,不 能由男方(或女方)给多少算多 少。当然,男方或女方父母也应 该尽量替对方着想,力求节俭一 些,少收聘礼。
凤冠霞帔
新郎官帽
花轿一到,女家动乐鸣炮相迎。凶亲队伍进入女家堂屋后, 花轿落好,新郎叩拜岳父岳母,并呈上以其父名义写好的 大红迎亲简贴。接着是女家动乐开筵。席间,媒人和新郎 要小心谨慎一些,因为中国民间有不少不成文的习俗,在 新婚的三天里,亲朋戚友中的平辈和晚辈青少年可以别出 心裁地在媒人和新郎身上编演几出小小的喜剧,称之为 “洗媒”和“挂红”(乡下俗称“贺新客”)。新娘的嫂 子说不定会在盛给新郎的饭碗下层埋伏半碗辣椒面;新娘 的妹妹会在斟酒时特别给姐夫抹一把锅底灰。对这些能增 加欢乐气氛的小闹剧,媒人和新郎应该容让——虽不妨也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小小地报复一下,但却绝 不能生气、发火,甚至同主客吵闹、扭打。
• 七、喜宴 • 拜堂之后,新娘便在新房落座,不再出来。 新郎要走出新房接待贺客。如在宾馆、酒 家宴宾,则夫妻双方都得出去会见宾客并 向宾客敬酒。 • 喜筵要按来客的尊卑长幼排定座位,称之 为“请客”,或者“清客”。排座位的原 则是上尊下卑,右尊左卑,客人按其长幼 和身份、地位从高到低排列座次。
• 主席要摆在堂屋上方正中,请“大亲”坐上首右边席位, 新郎的父亲或舅父坐上首左边席位作陪,其余按尊卑长幼 对号入座。 • 除堂屋的正席外,次尊贵的一席摆在新房中,请新娘的母 亲坐首位,由新郎的母亲或舅母作陪。其他各席的座位一 般也要按尊卑次序排定。 • 座位排定后,傧相宣布动乐鸣炮开宴,新郎要先到首席斟 酒敬酒,说几句表示感谢的话祝酒,然后,厨房开上第一 道菜来,把婚宴推向高潮。 • 各席的酒菜应该一个样,唯“男大亲”和“女大亲”所在 的席次,通例必须有清蒸的猪肘子一个。而且,新郎要时 刻守候在桌边,为“上亲”斟酒、送热毛巾等,以示尊敬。
早宴之后,新郎新 娘在媒人的引导下 向新娘的祖宗牌位 和长辈行过礼之后, 伴娘就可搀着新娘 上花娇了。上轿时, 新娘不妨哭几声, 以示对父母家人的 依恋。俗称“哭嫁”
• 六 拜堂 • 迎娶之日,男家发轿之后,傧相就要在男家堂屋 布置好拜堂的场所。当花轿停在堂屋门前,男方 请的伴娘站到花轿前时,仪式即已开始。香案上, 香烟缭绕,红烛高烧,亲朊戚友、职司人员各就 各位。 • 傧相二人分别以“引赞”和“通赞”的身份出现, 开始赞礼。 • 新郎新娘按引赞和通赞的赞礼开始拜堂。
• 三、过礼 • “看亲”、“看当’、之后,要履行订婚手续, 俗称“过礼”。 • “过礼”的第一步,是由媒人把男方的生辰八字 送到女方,女方的生辰八送到男方,有些迷信的 父母,自认为是对儿女的婚事负责,往往在接到 红帖之后要请算命先生推算一下,看双方的“生 辰八字”是否相合,如果不合;婚事就要重新考 虑。好在现代人多半不相信这一套了,所以即使 交换红帖,往往也只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有的 甚至连换帖的形式都免了。
婚礼的起源
• 《礼记•昏义》中的「昏」,原文作昬,由 於古人娶妻,婚礼的亲迎是在黄昏时迚行, 这时太阳将要下山,月亮将要出来,含有 「阳往阴来」的意思,因而得名为“昏 礼”。 • 古时候,婚礼都比现在的礼俗简单。据通 鉴外记:“上男女无别,太冥始设嫁娶, 以俪皮为礼。”在上古时代,嫁娶是以鹿 皮为礼的。后来发展成为三书六礼。
• 喜筵结束前,媒人早已溜走,谓之“逃席”。倘 若不走,“洗媒”的人会把他的脸抹成锅底。喜 筵结束后,“上亲”先到退堂屋休息一会,吃些 点心,由男方尊长陪着说些客套话,待勤杂人员 把席面撤去,扫了地,大亲就该起身告辞了。临 起时,男家要“打发”衣料、鞋袜之类,讲究的 还有红包。“送大亲”是又一个热闹场面,男家 所有体面的人都要送到门口,还要鸣炮动乐,以 示敬重。新郎及其父母应送客至村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