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血吸虫病的预防教案

血吸虫病的预防教案

血吸虫病的预防知识凉山罗纲琦课时:两节课教学目的:让学生知道一些血吸虫的有关知识,让学生知道怎样预防血吸虫病。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在哪些地方能够感染上血吸虫病。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觉的预防血吸虫病。

教学过程:(一)血吸虫的一生。

血吸虫的生活史包括成虫、卵、毛蚴、胞蚴、尾蚴及童虫等6个阶段。

感染血吸虫的人或其它哺乳动物从粪便中排出虫卵,若粪便污染了水,虫卵被带进水中,在水里孵出毛蚴。

毛蚴能在水中自由游动,并主动钻入水中的钉螺体内,发育成母胞蚴,进行无性繁殖,产生子胞蚴。

子胞蚴再经一次繁殖,产生大量尾蚴,尾蚴离开钉螺在水中自由游动。

人们因生产劳动、生活用水、游泳戏水等各种方式与含有尾蚴的水接触后,尾蚴便很快钻进人体皮肤,进入皮肤后即转变成童虫,经过一定时间的生长发育,最终在肝、肠附近的血管内定居寄生,并发育成熟,成为成虫。

雌、雄成虫结伴合抱,交配产卵,每条雌虫每天可产卵二三千个。

这样一个周期即是血吸虫的一生,即生活史。

在血吸虫的生活史中,有两个宿主,一个是被成虫寄生的人和其它哺乳动物,称为终宿主,许多种哺乳动物都可成为血吸虫的终宿主;另一个是被幼虫寄生的钉螺,叫中间宿主,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

(二)血吸虫病的传播“路线图血吸虫又称裂体吸虫。

扁形动物门,吸虫纲,复殖目,裂体科。

寄生于人体的有日本裂体吸虫、埃及裂体吸虫和曼氏裂体吸虫3种。

血吸虫寄生于人畜体内的门静脉系统,可引起血吸虫病。

血吸虫病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在中国造成血吸虫病流行的是日本裂体吸虫,其成虫雌雄异体。

雄虫体较短粗,体乳白色或微灰白色,常向腹面弯曲而呈镰刀状;口、腹两吸盘明显,自腹吸盘以后虫体两侧向腹面弯曲,形成沟状,直延至尾端,称抱雌沟,是雄虫抱住雌虫交配的部位。

雌虫比雄虫明显细长,呈线状。

虫体可逆血流移行到肠粘膜下层的静肪末梢,合抱的雌雄虫在此交配并产卵。

虫卵的一部分随血流到肝脏,另一部分沉积在肠壁上,还有的游离在阑尾、胰、胃、脑等器官中。

初产出的卵内含一个受精卵细胞和约20个卵黄细胞,在肠壁或肝脏内逐渐发育成毛蚴。

由于卵内千周蚴分泌酶的刺激,溶解了周围的组织,虫卵经肠壁穿入肠腔,随粪便排出体外。

这时内含毛蚴的虫卵呈卵圆形、淡黄色、无卵盖,其一侧有一小刺,如遇清水,即可孵出毛蚴。

毛蚴在水中可活2~3天,此时若遇钉螺就主动侵入,在螺体内发育为母胞蚴、子胞蚴、尾蚴(一条毛蚴可发育成数万条尾蚴)后逸出;如遇人、畜在水中活动,则经皮肤侵入体内;脱去尾问成为童虫,在宿主体内移行发育,在移行发育过程中未能到达门静脉系统的童虫,因不能发育为成虫而死亡。

血吸虫对宿主带来的危害以虫卵所致的损害为最重。

虫卵沉着在宿主的肝脏及肠壁等组织,形成虫卵肉芽肿,最后导致肝脾肿大、肠壁纤维化、肝硬化和腹水;在儿童则可因反复感染而引起发育不良、智力减退、生殖机能不好,形成血吸虫性“侏儒症”,丧失劳动力。

中国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的12个省(市、自治区)的部分县(市)均有发现,最南处为广西横县,最北处为江苏宝应县。

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寄生虫病。

其防治原则是年年查治病人、病牛,杀灭钉螺,管好人、畜粪便,粪便要储存一段时间再使用,防止能孵出毛蚴的虫卵落入有螺水体,管好水源。

到1958年,中国已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近些年有钉螺的面积和病人有回升趋势。

因此彻底消灭血吸虫病地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

(三)什么人最容易得血吸虫病不分男女老少、职业和种族,只要接触疫水,人人都容易感染血吸虫。

接触疫水的次数越多,感染血吸虫的可能性也越大。

男女对血吸虫的易感性并没有差别,各地男女两种性别血吸虫感染率的差异,是由于男性和女性生产劳动方式和生活习惯不同的缘故。

在湖沼和一些水网流行区,男性主要从事生产劳动,如经常在疫水中捕鱼、捞虾、打草、砍樵、耕耘、收获和打粽叶等,接触疫水机会多。

妇女较少参加生产,主要是料理家务,相比之下女性血吸虫感染率往往低于男性。

但在山区和某些水乡小镇,男性多从事副业,女性则经常在疫水中洗衣,这类地区女性血吸虫感染率高于男性。

在一般的流行区,5岁以下的幼儿接触疫水的机会较少,因而感染率较低。

5岁以上的儿童渐渐喜欢在湖边或河、沟边戏水、游泳,感染率迅速增加。

10岁以后因逐渐参加割草、放牧、捕鱼虾等生产劳动,同时,戏水、游泳者更多,所以血吸虫感染率上升更快。

成年后因全部投入农业或渔业生产,经常与疫水接触,血吸虫感染率也就高。

老年人因身体衰弱,体力减退,在田里或水中的劳动次数大大减少,接触疫水的机会也随之减少。

就职业而言,渔民、船民、半农半渔和农民等职业人群因生产劳动,接触疫水的机会多,血吸虫感染率颇高。

由以上可以看出,人们是否感染血吸虫完全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中有无血吸虫尾蚴、尾蚴数量的多少和范围,以及接触疫水的频度慢性血吸虫病主要表现为慢性腹泻或下痢。

轻者可无症状,或每日腹泻2~3次,粪内偶带少量血丝和粘液;重者可有腹痛、里急后重、痢疾样粪便等。

这样症状时轻时重,时愈时发。

病人有不同程度的乏力、贫血、消瘦、营养不良和劳动里减弱,多数病人有肝脾肿大。

询问慢性血吸虫病病人,多有疫水接触史。

检查粪便,大多能查到血吸虫卵,化验血液可呈阳性反应。

有些病人的症状和体征与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肝炎等疾病相似,要注意鉴别。

(五)晚期血吸虫病症状反复或重度感染血吸虫尾蚴,未经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彻底可形成血吸虫性肝硬化而发展为晚期血吸虫病。

晚期血吸虫病主要以下几种类型:(1)腹水型:赋税是晚期血吸虫病的主要体征之一。

病人腹大如鼓,食欲不振、面色萎黄、消瘦苍老。

(2)巨脾型:脾肿大是晚期血吸虫病的主要表现之一。

随着病情的发展,脾脏明显肿大。

年个日亿年常有左侧腹部肿块及下坠感。

巨脾的病人的脾脏可超过脐平线,甚至进入下腹部的骨盆腔内。

同时伴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明显减少等脾功能亢进现象。

(3)侏儒型:儿童或青少年得了晚期血吸虫病后,可有生长发育障碍。

青春期身体矮小、性器官不发育、没有生育能力,成为先衰的“小老人”,被称为侏儒。

有的侏儒同时伴有腹水、巨脾等症象。

(4)结肠增殖型:表现为腹痛、腹泻、便秘,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可有血便和粘液便,大便之后仍有排便的感觉,严重者出现不完全性肠梗阻。

在病人下腹部可摸到条索状的肿块,有压痛感。

有的病人结肠内有肉芽肿,可诱发肠癌。

晚期血吸虫病常见的并发症有上消化道出血和肝昏迷。

(六)血吸虫的中间宿主——钉螺钉螺外壳呈圆锥形,就像一个小的螺丝钉,因此得名钉螺。

钉螺由螺壳和软体两部分组成。

软体部分的前部为头、颈、足和外套膜,后部是内脏。

螺壳有6-8个螺旋。

表面有纵肋者称肋壳钉螺,壳长约10毫米,宽约4毫米,生存有湖沼或水网地区;壳面光滑者为光壳钉螺,比肋壳钉螺稍小,长、宽分别为6毫米和3毫米,在山丘地区多见。

钉螺壳口呈卵圆形,周围完整,略向外翻,有角质厣片。

钉螺为水陆两栖动物,有雌、雄之分,常在气温15-20 时活动,主要靠吃藻类而生存。

钉螺本身的活动范围并不大,但钉螺可随水流漂到很远的地方,也可附着在杂草或其它漂浮物上而扩散到远处。

人们穿的草鞋、牛蹄间隙、打水草或移种水生植物(如芦苇、茭白等)、运送鱼苗等也能使钉螺扩散。

钉螺扩散后,遇到适宜的环境便“安家落户”、孳生繁殖,形成新的钉螺孳生地。

钉螺的寿命一般为1年,有的钉螺可村活2-3年,甚至超过5年。

感染了血吸虫毛蚴的钉螺叫感染螺,感染螺的寿命一般不到1年,最长也可存活2年多。

血吸虫的中间宿主为钉螺,钉螺喜好生活於气候温润潮湿的环境中,其幼虫一遇到钉螺就会钻入螺体发育,趁钉螺遇水后钻出浮在水面或岸边,伺机钻入人体或哺乳动物体内,人类食用未煮熟的钉螺,也有机会感染。

当血吸虫的幼虫钻入人体皮肤后,伤口周围会红肿发痒,症状持续两三天后消失,但血吸虫逐渐侵人体肝脏及大肠,当移行到肝脏时,会出现急性肝炎,到达肠繫膜静脉丛后,会开始产卵,在幼虫入侵人体一到三个月,病程进入急性期,虫卵穿透病人肠壁时,就会有全身不适、发烧、腹痛、腹泻、血便等症状出现。

武进区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教案一、教学目的: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血吸虫病,怎样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什么是血吸虫病,血吸虫病的流行区有哪些,血吸虫的中间宿主是什么,传播血吸虫病的主要途径有哪些,血吸虫病的症状是什么,血吸虫病的传染源有哪些,如何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教育学生不要在血吸虫病流行区的湖水、河塘、水渠里游泳、戏水。

其次通过学生劝告家长不要到有螺的洲滩放牛、放羊,并告知这是违法行为。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四、教学过程:1、什么是血吸虫病?俗称是什么?2、国内血吸虫病的流行区有哪些地区?江苏省的主要流行区是哪里?3、血吸虫的生活史,血吸虫唯一的中间宿主是什么?4、什么时间易感血吸虫?感染血吸虫的主要途径有哪些?5、血吸虫病的主要症状有哪些?如果不及时治疗会怎样发展?6、如何预防和控制血吸虫病?学生外出到血吸虫流行区旅游及外来学生假期回流行区的老家该如何预防血吸虫感染?怀疑得了血吸虫病该如何检查和治疗?五、家庭作业:写一篇关于与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相关的作文;出一期血防知识板报;安排学生课外活动,如参加一次查螺,或向家长宣传血吸虫病防治知识,通过学生劝告家长不要到有螺的洲滩放牛、放羊,并告知这是违法行为。

六、教学总结:本节课让我们知道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传染病,流行区范围广,感染血吸虫病有二种主要途径,唯一的中间宿主是钉螺,急性期的典型症状为发热,传染源是得了血吸虫病的病人和病畜,预防血吸虫病要查治传染源、查螺灭螺、粪管水管、不接触疫水等。

血防知识健教教案教学目的:通过上血防课使学生了解血吸虫的生活史及国家有哪些相关的政策法规;熟悉血吸虫病的传播途径、感染方式、感染原因和有哪些危害;掌握怎样预防血吸虫病。

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白“不接触疫水就不会感染血吸虫”。

相关名词:血吸虫、血吸虫病、终宿主、中间宿主教学方法:通过讲解血吸虫的生活史,逐层展开,边讲解边板书,重点讲解怎样预防血吸虫病。

【名词解释】:1、血吸虫:凡寄生在脊椎动物血管内的吸虫称为血吸虫。

2、血吸虫病:因血吸虫进入人或哺乳动物体内而引起的疾病就是血吸虫病。

3、终宿主:吸虫的生活史有两个世代,即有性生殖世代和无性生殖世代,有性生殖世代是在脊椎动物体内进行,这类宿主称为终宿主。

4、中间宿主:无性生殖世代是在软体动物体内进行,这类宿主称为中间宿主。

【引言】:我们听说“血吸虫”、“血吸虫病”、“××是血吸虫病晚期了”等等或许已经很久了,但究竟什么是血吸虫、什么是血吸虫病,以及如何感染的,又如何防治,等等,这些相对专业的知识,我想许多同学都不是很清楚。

今天,我想从血吸虫的生活史、血吸虫病的危害、血吸虫病的预防和血吸虫病的控制这四个方面给大家讲讲,使我们来认识血吸虫和血吸虫病,最主要的是要同学们知道我们的哪些行为会感染血吸虫病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