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影响健康的社会环境因素不包括()A.社会经济 B. 教育 C. 社会网络D.职业环境 E. 社会性别2、健康教育的核心是()A. 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B. 增加人群的健康知识C. 转变人群的态度D. 增加人群对改变行为的信心E.改变人群的健康相关行为3、在现代社会中,影响人类健康最重要的因素是A.生物学因素 B.卫生服务因素C.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 D.环境因素 E.社会经济因素4、“体现预防为主的思想,增加公共卫生投入”属于健康促进五大领域中的A.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B. 创造支持性环境C. 加强社区行动 D. 发展个人技能E.调整卫生服务方向5、高血压病的家族聚集现象体现了影响健康的A.生物学因素B. 环境因素C. 生态学因素D. 卫生保健服务因素 E.行为生活方式因素6、健康促进的基本策略不包括A. 倡导B.沟通C. 协调D. 赋权E. 社会动员7、在健康的内涵中,心理的完满状态指的是A.保持促进健康的生活方式B.自尊、达观,有心理适应能力C. 没有心理痛苦、没有心理失能D. 能发挥社会功能、得到社会支持E. 没有社会/家庭摩擦、有归属感8、下列关于健康素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健康素养是人们获取、理解、实践健康信息和服务的能力B. 健康教育是提高健康素养的重要途径C.健康素养是评价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D. 健康素养可以作为单一指标反映健康教育效果E. 健康素养通过知识、行为等中间因素影响健康9、关于卫生宣传与健康教育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 卫生宣传更强调知识普及,健康教育更注重行为改变B. 健康教育比卫生宣传更注重循证决策C. 卫生宣传是有计划、有组织、有评价的活动过程D.卫生宣传是健康教育干预活动的重要形式E. 健康教育是对卫生宣传功能的扩展10、首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通过的《渥太华宣言》中,健康促进的5个主要活动领域不包括A.制定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 B.创造支持环境C.发展个人技能D.开展疾病控制E.调整服务方向11、人际传播的特点不包括A.反馈不够及时、不够充分B. 不需要任何非自然的媒介C. 交流的双方可以互为传播者和受传者D. 在一定时限内,传播的速度也比较慢E. 容易造成信息失真、误传12、在提问技巧中,以“为什么”开始的提问属于A.封闭型问题 B.开放型问题 C.试探型问题D.索究型问题 E.复合型问题13、从健康传播效果的层次看,以下表述属于态度转变的是A.能指出酗酒对健康的危害B.经常参加步行、游泳、打太极拳等健身活动C.反对家人或他人在自己身边吸烟D.相信低钠盐有利于健康 E.不能经常吃新鲜蔬菜、水果14、由职业性传播机构进行的传播称为A. 自我传播B. 人际传播C. 群体传播D. 组织传播E.大众传播15、人际交流中,说的技巧不包括A.发音吐字要清晰B.声音不要有高低起伏 C.适当重复重要的内容 D.尽量少用专业术语E.恰当地运用举例引证16、从提高健康传播效果的对策看,以下表述属于改善信息因素的是A.在农村利用有线广播传播健康知识B.对目标人群进行细分,了解其对健康信息的需求C.请群众信赖的医学专家讲课D.采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传播内容E.利用卫生节日,配合政府行为进行相应内容的社会性宣传活动17、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的正确表述是A. 传播者-媒介-信息-受传者-效果B.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效果C. 信息-传播者-媒介-受传者-效果D. 信息-媒介-传播者-受传者-效果E. 传播者-媒介-信息-效果-受传者18、医护人员与患者沟通的障碍不包括A.角色压力 B.角色模糊 C.责任冲突 D.权力差异 E.理解分歧19、人类行为的发展阶段不包括A.被动发展阶段 B.主动发展阶段 C.自主发展阶段D.快速发展阶段 E.巩固发展阶段20、“驾驶机动车时使用安全带”属于促进健康行为中A.预警行为 B.求医行为 C.遵医行为 D.病人角色行为 E.保健行为21、关于“知-信-行”理论,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卫生知识是建立健康信念的基础B.卫生知识增加必然导致行为改变C.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力 D.只有建立信念,才有可能发生行为的改变E.从增加知识到转变态度,直至行为改变不是一个必然的过程22.健康相关行为是指A. 与疾病有关的行为 B.与健康有关的行为C.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行为 D.促进健康的行为E.危害健康的行为23.“人察觉到自己患有某种疾病时去医院看病”属于促进健康行为中的A.预警行为B.求医行为 C.遵医行为D.病人角色行为 E.保健行为24.促进健康行为的特点不包括A.有利性 B.规律性 C.和谐性D.习得性E.适宜性25.预警行为指的是A .改善营养、运动等日常行为,预防疾病发生B .对环境进行监测,及时向公众报告其对健康是否有不利影响C .戒烟、限酒,不吸食毒品,预防疾病D .发生健康问题后及时警觉,尽早就诊,避免疾病进一步发展E.预防事故发生和一旦发生事故后的正确处理行为26.某吸烟者向同事宣布自己从下周开始戒烟,按照行为改变的阶段理论,该吸烟者属于行为改变阶段中的A.没有打算阶段 B.打算改变阶段C.准备阶段 D.行动阶段 E.维持阶段27.PROCEDE-PROCEED模式中,社会学诊断的核心内容是A. 人群生活质量 B.人群健康状况 C.人们的行为生活方式 D.影响行为生活方式的因素E.卫生服务状况28.“到2015年,使某社区35岁以上居民首诊测血压的比例达到90%”属于健康教育计划目标中的A.总目标 B.具体目标 C.教育目标D.行为目标 E.健康目标29.一级目标人群指的是A.对项目有决策权的人群B.希望实施所建议的健康行为的人群C.对建议行为采纳者有重要影响的人群D.对计划成功与否有直接影响的人群 E.参与项目的实施者30.在制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时使计划留有余地,以便在实施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体现了制定计划的A.整体性原则 B.前瞻性原则 C.参与性原则 D.从实际出发原则E.弹性原则31.PROCEDE-PROCEED模式中,流行病学诊断的核心内容是评估人群的A.社会经济 B.社会文化 C.人群生活质量D.健康状况 E.卫生服务状况32.急性呼吸道感染和腹泻是导致农村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为降低其死亡率而进行的健康教育项目的一级目标人群是A.婴幼儿B.婴幼儿母亲 C.村级医生D.妇幼保健人员 E.儿科医生33.在制定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时考虑当地的卫生政策、是否存在其他项目,体现了制定计划的A.整体性原则 B.弹性原则 C.前瞻性原则D.从实际出发原则 E.参与性原则在“使项目地区80%的孕妇相信住院分娩有利于母子平安”这一健34.康教育具体目标的表述中,缺少了5W中的A.目标人群是谁(Who) B.在多大范围内实现这种变化(Where)C.实现什么变化(What)D.在多长时间内实现这种变化(When)E.变化程度是多大(How much)36.“项目活动执行率”这个指标用于健康教育计划实施的质量控制中A、进程监测B、数量与范围监测C、内容监测D、项目效果监测E、费用监测37.为了了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计划对目标人群知识和态度的影响,我们需要进行A.形成评价 B.过程评价C.效应评价D.结局评价 E.总结评价38.可用于克服健康促进项目工作者在评价中对目标人群的诱导与暗示的方法是A.设立随机对照组B.培训项目工作人员 C.增加调查对象人数 D.校准调查工具E.事先通知调查对象39.健康教育/健康促进计划的评价贯穿于A.计划制定阶段 B.计划实施阶段 C.效果评价阶段D. 实施与效果评价阶段E.项目的全过程40.“干预活动覆盖率”属于A.形成评价指标B.过程评价指标 C.效应评价指标D.结局评价指标 E.总结评价指标41.可用于克服健康促进项目中目标人群失访影响的方法之一是A.设立随机对照组 B.培训项目工作人员C.增加调查对象人数 D.校准调查工具E.事先通知调查对象42.“小学生寄生虫病感染率”属于A.形成评价指标 B.过程评价指标 C.效应评价指标D.结局评价指标 E.总结评价指标43.在项目周期短,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评价设计方案是A.不设对照组的前后测试B. 简单时间系列设计C. 非等同比较组设计D. 复合时间系列设计E. 实验研究44.糖尿病患者控制饮食的强化因素是A.患者了解控制饮食的意义B.患者体会到控制饮食后健康的改善C.患者学会了“食物交换份”法D.患者相信控制饮食对健康有好处E.患者可以购买到无糖食品45.某校控制学生吸烟活动中要求教师和家长也不吸烟,这属于A. 教育策略B. 政策策略C.环境策略D. 传播策略E. 行为干预策略46.健康状况指标,发病率、死亡率等属于A.形成评价指标 B.过程评价指标 C.效应评价指标D.结局评价指标 E.总结评价指标47.非等同比较组的评价方案无法克服的影响评价的因素是A.历史因素 B.测试/观察因素 C.回归因素D.失访因素E.选择偏倚48.在碘缺乏病流行的偏远山区,碘缺乏病控制健康促进项目的首要策略是A.加大力度打击私盐贩子 B.教育群众碘缺乏病的危害C.盐业部门生产合格碘盐 D.建立健全盐业专营的制度E.建立方便群众的碘盐销售网点49.关于评价,不正确的描述是A、通过评价可以完善项目执行过程B、评价是项目的最后一项工作C、评价是客观实际与课接受的标准之间的比较D、评价分为过程评价和效果评价两类E、健康教育计划中应该包括评价计划50.角色扮演适用于培训中A.学习新知识 B.学习新技术C.学习沟通技能D. 学习操作技能 E.学习决策能力51.下列属于效应评价的指标是A、媒介拥有率B、疾病发生率C、生活满意度D、人群覆盖率E、信念持有率52. 最适合于培训决策技能的培训方法是A.使用挂图 B.小组讨论 C.演示与模拟D.案例分析E.角色扮演53.个人深入访谈的优点不包括A、可以用于讨论敏感问题B、反馈及时,交流充分C、能够获得比较深入的信息D、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大量信息 E、可用于发现新问题54.最适用于确定优先问题的定性研究方法是A、专题小组讨论法B、选题小组工作法C、个人深入访谈法D、现场观察法E、参与式快速评估法55.定性调查最常见的测量工具为A、问卷(如KAP问卷)B、仪器(如血压表、体重计等)C、提纲D、量表E、录音机56.健康教育KAP问卷质量的高低对调查结果的真实性、适用性等有决定作用,反应问卷质量的指标是A. 长度B.效度C. 特异度D. 灵敏度E. 难度57.问卷编写的原则A.尽量使用专业术语 B.避免问题含混不清 C.避免使用复合型问题 D.避免使用诱导型问题E.采取适当方法降低问题敏感度58.下列不属于门诊教育的形式是A.随诊教育 B.咨询 C.专题讲座D.随访教育 E.候诊教育59.狭义医院健康教育实现的是A. 一级预防B. 二级预防C. 三级预防D.一、二级预防E. 二、三级预防60.校定期开展学生健康体检属于学校健康促进内容中的A.学校健康政策 B.学校健康教育C.学校卫生服务 D.学校健康环境61.下列不属于门诊教育的形式是A.随诊教育 B.咨询 C.专题讲座D.随访教育 E.候诊教育62.狭义医院健康教育实现的是A. 一级预防B. 二级预防C. 三级预防D.一、二级预防E. 二、三级预防63.校定期开展学生健康体检属于学校健康促进内容中的A.学校健康政策 B.学校健康教育C.学校卫生服务 D.学校健康环境64.在医院健康教育中,健康教育处方最主要用于A.候诊教育 B.门诊咨询教育C.病房教育 D.随访教育 E.随诊教育65.关于学校健康促进的任务不包括A.提高儿童青少年的卫生科学知识水平B.增强儿童青少年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C.增进儿童青少年的健康和提高学习效率D.预防各种心理障碍,促进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E.确定社区卫生服务内容66.对门诊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形式通常不包括A. 候诊教育B.门诊咨询C.门诊专题讲座D.随诊教育E.随访教育67.在社区高血压预防控制项目中,社区卫生服务站向社区居民提供定期测量血压的服务,属于健康促进策略中的A.环境策略 B.政策策略 C.教育策略 D.传播策略 E.行为干预策略68.在农村进行水源管理和垃圾管理,属于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内容中的A、农村常见病防治教育B、农村环境卫生与环境保护教育C、卫生法制教育D、预防农药中毒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健康教育E、移风易俗,改变农村不良卫生习惯69.对老年人开展健康教育的最佳场所是A.医院 B.工作场所C.社区 D.学校 E.公共场所70.在城市社区健康教育中,常见病防治健康教育的内容不包括A.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B.提高疾病防治过程中的依从性C.卫生法律法规教育 D.安全教育,防止意外伤害E.新老传染病防治教育71.不属于职业人群健康教育内容的是A、职业卫生知识与防护技能教育B、常见卫生问题的健康教育C、职业卫生法制教育D、改善劳动生产环境E、职业心理健康教育72.婴儿、儿童和青少年需要较高的能量摄入,体现了影响饮食行为的A.生物因素 B.文化因素 C.心理因素 D.环境因素 E.遗传因素73.肥胖症发生的因素不包括A.遗传因素 B.饮食行为因素 C.体力活动过少 D.社会因素 E.工作环境因素74.下列属于“有氧”运动的是A.举哑铃 B.上楼梯 C.练体操D.慢跑 E.肢体屈伸75.开展烟草控制的策略不包括A.制定控烟政策 B.加强健康教育C.提高香烟质量 D.帮助吸烟者掌握戒烟技巧E.全社会参与共同行动76.体重超重指的是体重指数(BMI)为A.18.5-22 B.18.5-23.9 C.22-23.9 D.24-27.9 E.28及以上77. 对普通公众开展结核病防治健康教育重点内容是A.结核病的流行与危害B.发生结核病可疑症状时及时就诊C.结核病免费治疗政策D.结核病治疗方案E.抗结核药物的副作用78.属于艾滋病预防健康教育重点人群的是A.流动人口 B.一般人群 C.吸毒者 D.HIV感染者 E.艾滋病患者79. 对AIDS/HIV者歧视是A. 自我防卫行为B. 遏制艾滋病传播行为C.社会性危险因素D. 保健技能提高的体现E. 社会性保护因素8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不包括A.发病急B.不存在共同原因 C.病情严重 D.传播速度快二、问答题1.健康促进策略倡导:针对政策决策者赋权:针对社区、目标人群的能力建设协调:在实施中对各级、多部门开展社会动员:在实施开始前针对各级、多部门开展2.为什么说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体现了三级预防的思想一级预防为病因预防,表现为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进行病因预防,如帮助人们建立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有效利用免疫接种等预防保健服务、提供安全的食品和饮用水等;二级预防体现在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预防疾病的发展,促进疾病的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