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重点

中国城市建设史复习重点

第一章原始居民点复习资料1、原始社会人类主要的居住方式为穴居或树居2、人类的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标志是农业与畜牧业、狩猎业的分开3、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的标志是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4、城市: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

城市应该具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

5、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和选址特征: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形成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

选址选在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靠近河湖水面。

6、城市的形成: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原始社会生产关系解体,奴隶社会形成。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私有制产生,需要有城郭沟池来保护私有财产(防卫),“筑城以卫君、选廓以守民”。

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出现交换,发展形成固定的交换场所(市或市井)和商人。

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

7、城市形成的标准:从城市的要素、本质和定义出发, 城市形成的标准概括为:1、区域范围内政治、宗教、文化等的中心聚落的形成;2、军事防御功能得到加强的聚落的出现,其中许多以城墙的兴建为标志;3、国家和文明的形成;4、人口的聚集数量和密度大于所在区域内的乡村;5、人口构成有别于乡村;6、财富的聚集与消费中心;7、大型聚落和建筑物的出现;8、金属器物的出现;9、文字的发明和知识的生产;10、市场和贸易的形成。

第二章奴隶社会复习资料1、中国古代城市始于夏朝。

2、西周时期为中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

3、先秦城市的演变可分为三个互相继承但又各具特色的发展时期:肇始期、确立期和转型期。

4、郑州商城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城市遗址,距今3500年左右。

5、先秦城市演变的转型期的城市规划成就:1、生产力进一步提高,铁器出现,商业进一步繁荣,商人的地位提高。

2、出现人口特别集中的大都市,如齐临淄。

3、都城一般都有“城”与“廓”之分。

4、王宫位于城中,建于高台之上,以利于防卫及显示其威严。

5、城市性质的转变。

从以宫庙为核心的政治性都邑,到由政治中心城和经济中心共同组成城市,标志着春秋战国城市性质转变的最根本性的要素之一。

6、特别是“市”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7、城市作为商业贸易中心的经济职能的大幅增强,是春秋战国时期城市转型与发展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城市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8、居住形态的变化:居民从分散的状态集中到城郭之内;城郭内以“里”为居住单位;夏商西周时期的以血缘为纽带的聚族而居瓦解,变为以职业划分居住区域。

第三章秦汉时期1、秦汉时期,闾里制形成,集中的市场,城市与山水园囿连成一片。

2、汉高祖在秦的离宫——兴乐宫的基础上开始兴建长乐宫,拉开了长安城建设的序幕。

3、长安城的建设突出考虑了城市水源和都城安全两方面因素。

4、未央宫面积达5平方公里,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宫。

5、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由于汉民族大量南迁至长江流域,因此经济中心由中原向江南地区偏移。

6、曹魏邺城是东汉晚年汉相曹操所营造的魏王城,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附近,漳河沿岸。

7、曹魏邺城的禁苑区为宫廷园苑,设三台冰井台、金虎台、铜雀台,设有武器库和马厮,具有一定的军事防御性质。

8、曹魏邺城的禁宫区由宫城和宫殿官署区两部分构成,宫城以文昌殿为核心,官署区按前朝后寝制度布局。

9、北魏洛阳城平面布局上采用郭城——内城——宫城三城相套布局方式,平面呈一规整的长方形,四面筑围墙。

10、中轴线由局部发展到全城,形成纵贯全城的中轴线对称布局的空间形态,这一发展过程以曹魏邺城为界标。

11、明堂辟雍12、陵邑13、九六城14、里坊15、秦咸阳的规划成就:1、因地制宜的规划建设城市;2、“市”进入城并设专门机构管理;3、官窑、官作坊毗邻宫殿区;4、“闾里制”较为成熟16、汉长安的规划成就:1、长安城建在西南—东北走向的龙首原上,地势从最高的西南逐渐向较低的东北过渡。

毫无疑问,皇宫未央宫被安排在最高处——城市的西南角,太后居住的长乐宫在东南角,后妃的宫城——桂宫、北宫、明光宫在中部。

市场、手工业作坊和百姓生活区则被安排在了北部。

宫城或宫殿区位于都城之内的制高点,这不只是为了防止水患的需要,还考虑了安全问题。

2、汉长安城皇宫——未央宫面积达5平方公里,是中国古代规模最大的一座皇宫,远大于北京明清时期紫禁城的0.724平方公里。

3、规划与地形结合,因地制宜,城区规划形制也更趋完整,城内不同的区域,包括宫殿政治区、贵族豪宅区、普通居民区、手工作坊区、商业区等,与现代城市布局有几分相似。

4、辟雍等礼制建筑的兴起。

17、东汉洛阳的规划成就:1、对《周礼·考工记》中的规划思想进行发展吸收。

2、明堂、辟雍、灵台三雍的设立,是东汉在政治文化上区别于西汉的重要象征,标志着东汉重视礼乐教化,而区别于西汉侧重武功霸业,这种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中国都城制度史上具有明显的转折特征。

3、太学的设立4、城中出现园囿18、曹魏邺城的道路系统的建设特点:道路采用传统的经纬涂制,东西一条干道通(迎春门—金明门),南北向有三条干道。

东西干道与中轴线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并建有三座止车门,形成一个关闭形的广场。

第四章隋唐时期1、隋文帝杨坚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大兴城和东都洛阳城。

2、隋长安新城选定在龙首原高地,位于汉长安东南,命太子左庶子宇文恺创制。

3、唐长安全城建筑分三大部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

4、东市和西市是唐长安城的经济活动中心,东市由于靠近三大内,周围坊里多皇室贵族和达官显贵第宅,因此市场经营的商品多上等奢侈品。

5、大明宫是唐朝初期新建的一处宫殿区,在郭城的东北处,在唐朝三大内中规模最大。

6、含元殿为唐代大明宫的正殿,殿基高于坡下15米,主殿面阔十一间。

7、隋唐长安城的城市布局上,不使宫殿与居民相参的意图十分明确,采用严格坊里制则是为了便于统治人民。

8、魏晋至隋唐时期,城市发展和地域分布除了南升北降、中心南移之外,还具有下列特点:即沿大运河、长江城市发展轴线初见端倪。

9、最早见于我国史籍的佛教建筑,是汉明帝时建于洛阳的白马寺。

10、隋文帝灭后周统一全国后,为什么仍在长安建都:长期混战使邺城、洛阳等城均以严重破坏;江南初定,政治统治还不够巩固;关中平原军事形式有利:北可御突厥,西扼巴蜀要道,东可出潼关控制黄河中下游;隋朝势力原来就在这一带。

11、隋文帝在长安建都时,决定放弃原来的汉长安城,在其东南另建新城,其原因:汉长安经历破坏,难于修复,而且“风水”不利。

“此城从汉以来,凋残日久,屡为战场,旧经丧乱,今之宫室事近权宜……不足建皇王之邑”。

汉长安有多朝建都,不变新地不能体现新王朝的新气象。

“汉营此城,经今八百岁,水皆碱卤,不甚宜人”。

汉长安宫殿与一般建筑杂处,分区不明,防卫和管理也不方便。

12、隋唐东都洛阳城的道路系统和长安城相比,其相同点和不同点分别表现在:洛阳的道路系统和长安的相似,正对宫城主要城门的南北大街是全城最大的干道。

以对着各城门的道路为干道形成骨架,和划分坊里的一般道路形成方格形路网,由于整个城市布局不对称,道路网不象长安那样完全对称。

道路宽度也较长安为小,最宽的主轴线大街――定鼎门大街宽120米左右,其余干道宽度为40米到60米不等,一般道路宽度在30米以下。

是吸取了长安的经验,宽度比较适应当时市内交通的需要,没有过多浪费用地,使城市布局更为紧凑。

第五章宋元时期1、北宋的都城开封位于汴河和黄河的交会处,是漕运重要的转运中心。

2、北宋开封用街巷制取代传统管理严格的里坊制,自由商业街取代集中设市的传统做法,商业与全城居住区结合城市形态较为自由。

3、南宋都城临安在城市建设上结合地理环境,城市形状建成南北长、东西窄的不规则的宽带形。

4,关厢5、瓮城6、四水灌都7、紫禁城8、如何从南宋临安城市规划的特征来看城市规划制度的变革:1.废除集中市制,建立包括各种商业行业及新型服务行业如酒楼、茶坊、瓦子与浴室所构成之覆盖全城商业网络体系,以改进城市商业布局。

2.改革旧的封闭型坊制,以开敞型的按街巷、分地段组织聚居的坊巷制来规划城市居住区。

3.临安已彻底打破了旧的市坊区分规划体制,吸取东京改革经验,按照城市发展新形势要求,进一步健全了市坊有机结合的新体制,以取代旧体制。

4.改变旧的城市分区并调整城市总体规划结构。

5.为适应城市经济不断繁荣的形势要求,临安规划采取发挥水乡城市航运优势,积极发展郊区卫星市镇,以合理解决城市扩展问题。

6.由于历史及地理原因,城市规划结构仍保持了“前朝后市”,或宫南市北的传统格局。

第六章明清时期1、中国六大古都分别是北京、南京、洛阳、西安、开封、杭州。

2、朱明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立都江南而完成统一大业的王朝,使南京第一次成为全中国的政治中心。

3、北京城池分四重,即外城、内城、皇城、宫城。

城各有门,有内九外七皇城四之说。

4、明清北京城不仅保持了元大都规划所秉承之以宫为中心分区规划结构传统型式,而且由于调整城址,使宫之规划位置,更符合择中立宫之制要求。

5、故宫前三殿:6、明清时期城市建设特点表现在:1城市主体结构上礼制规划手法仍占据主导地位并有所发展(北京)2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和人口增加,在城门外形成关厢的现象比较普遍,城市中商业会馆建筑显著增多3城市普遍用砖修筑城垣,城市军事防御设施体系更加坚固与完善4园林建设在一些城市中大量增加并达到相当水平.7、明南京的城市建设特点:1、利用自然(江河、山川、丘陵)作为天然屏障,整个城市顺应自然自由布局,呈不规则形状。

2、皇城、宫城布置完全继承了历代都城的规划又加以发展,皇城、宫城布局方正3、宫城居皇城中,依从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8、自辽代以来,北京城城址的空间变化特点:辽南京城是依水而建得近似正方形的城池;金中都城是在辽的基础上加以扩建的,四周有护城河,面积扩大近2倍;元大都城是在金的东北部新建的一座城池,城内有河流,四周有护城河,面积是金的3倍;明清北京城是在元的基础上改建的,北城墙向内缩进,在南面修筑外城,使北京城呈“凸”字形状,呈现出“中轴对称,平缓开阔,轮廓丰富,节律有序”的特点,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规划建筑精华;现代北京城是以明清北京城为中心扩建而成的,同时沿袭了明清北京城的风格。

9、朱棣继位后迁都北京的原因:(1)北京具有优越的军事地理环境,抗击北元是明初巩固政权的当务之急。

(2)迁都北京也是中华民族长期融合的必然结果(3)北京乃燕王发迹之地,是“龙兴之所”,朱棣本人心理上也有一定的倾向性。

第七章古代城建问题1、中国古代城市类型按政治及行政管理意义分为都城、地区性封建统治的中心城市和一般的府州县城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