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茶文化中看中国人生哲理

从茶文化中看中国人生哲理

公选课:“茶文化”考查题目从茶文化中看中国人生哲理年级: 2011级系别: 政治与法律系专业: 综合文科教育班级: 综文112班学号: 2011210184姓名: 苏昌江目录摘要 (3)引言 (3)一、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茶诗》 (4)二、阐释茶文化含义、历史、内涵 (4)(一)什么是茶文化 (5)(一)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历史、内涵 (5)1、中国茶文化的形成历史 (5)2、中国茶文化的内涵 (6)三、茶文化中的人生哲理 (7)(一)儒家的人生境界与茶的融合 (7)(二)佛教的禅悟境界与茶的融合 (8)(三)道家的自然境界与茶的融合 (8)(四)儒、释、道三教共同融汇成中国的茶精神与格调 (9)结语 (11)参考文献 (11)摘要: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

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

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发于神农,闻于肖瑶,兴于唐朝,盛于宋代,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同时融汇了儒、释、道哲学思想的茶文化,又引申为一种关于如何做人的文化。

茶文化中,体现了民族传统礼仪、道德、情操之风范。

主张以茶协调人际关系,实现互爱、互敬、互助的大同理想,以茶的清廉、高洁之精神磨练自己的意志,主张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以茶可雅心。

关键词:茶茶文化做人的文化引言茶是一种文化同时也是一种哲学。

在中国,茶已经超越了自身固有的物质领域,迈入一个精神领域,成为一种修养,一种人格力量,一种境界。

中国人通过品茶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把思想升华到富有哲理的境界。

品饮与思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成为茶道的必要条件,构成茶文化的最高层次,成为茶文化的核心内容。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也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叶的文明古国。

据传远在四千七百多年前的神农氏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现茶的药用价值。

后来,茶逐渐演化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饮料,有“粗茶淡饭”、“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俗语。

今天,茶已成为“国饮”,可见茶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它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也非常密切。

悠久的饮茶习惯渐渐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茶文化,而这茶文化中又渗透着中国人神奇的处世哲学。

一、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茶诗》元稹的《一字至七字茶诗》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前岂堪夸。

此诗是元稹等人欢送白居易以太子宾客的名义去洛阳,途径兴化亭时所作。

全诗一开头,就点出了主题是茶。

接着写了茶的本性,即味香和形美。

第三句,显然是倒装句,说茶深受“诗客”和“僧家”的爱慕,茶与诗,总是相得益彰的。

第四句写的是烹茶,因为古代饮的是饼茶,所以先要用白玉雕成的碾把茶叶碾碎,再用红纱制成的茶罗把茶筛分。

第五句写烹茶先要在铫中煎成“黄蕊色”,尔后盛在碗中浮饽沫。

第六句谈到饮茶,不但夜晚要喝,而且早上也要饮。

结尾时,指出茶的妙用,不论古人或今人,饮茶都会感到精神饱满,特别是酒后喝茶有助醒酒。

诗中二、三句借茶的质优,暗喻了白居易品质的优秀;四、五句写诗客和僧家对茶的爱慕,实言好友深受爱慕;元稹以此诗表达了与白居易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阐释茶文化(一)什么是茶文化?茶文化包括茶叶品评技法、艺术操作手段的鉴赏、品茗美好环境的领略等整个品茶过程的美好意境。

其过程体现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统一,是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现象。

它起源久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与宗教结缘。

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居民都喜爱品茗。

有的地方把饮茶品茗作为一种艺术享受来推广。

各国的饮茶方法各不相同,各有千秋。

中国人民历来就有“客来敬茶”的习惯,这充分反映出汉民族的文明和礼貌。

(二)中国茶道的形成历史、内涵。

茶道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内容,最早起源于中国。

它是糅合了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与哲理的、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一种修身活动,是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和灵魂。

1.形成历史“茶道”一词也是最早诞生于中国,它兴于唐代,盛于宋、明代,衰于清代。

汉代以前的文献资料,凡提到茶叶时,多数是强调其药理和营养功能。

直到晋代以后,茶叶成为人们日常的饮品,人们在饮用过程中开始赋予茶叶超出物质意义以外的品性。

唐代,世界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问世,它是由中国茶道创始人茶圣陆羽所著,他将茶道的主要内容——茶品饮之道和提高思想内涵录入其中。

到宋代,宋徽宗所著的《大观茶论》涉及茶道精神,书中所谈到的“致清导和”、“韵高致静”是对中国茶道基本精神的高度概括。

遗憾的是,在宋徽宗之后,中国的茶道观念没有得到继承和发展,元明清时期中国的茶道发展举步不前。

到20世纪80年代茶文化热潮于海峡两岸兴起之后,便立即出现前所未有的“百家争鸣”局面。

中国学者对中国茶道的研究热情高涨,不管他们的探索已达到何种深度,他们的阐释是否已经非常准确和全面,都标志着中国茶文化正在走向成熟并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2、中国茶道的内涵————艺、修、道的结合。

中国茶道是"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的有机结合。

"饮茶之道"是指饮茶的艺术,"道"在此作方法、技艺讲;"饮茶修道"是指通过饮茶艺术来尊礼依仁、正心修身、志道立德;"道"在此作道德、真理、本源讲;"饮茶即道"是指道存在于日常生活之中,饮茶即是修道,即茶即道。

"道"在此作真理、实在、本体、本源讲。

综上所说,中国茶道有三义:饮茶之道、饮茶修道、饮茶即道。

饮茶之道是饮茶的艺术,且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它与诗文、书画、建筑、自然环境相结合,把饮茶从日常的物质生活上升到精神文化层次;饮茶修道是把修行落实于饮茶的艺术形式之中,重在修炼身心、了悟大道;饮茶即道是中国茶道的最高追求和最高境界,煮水烹茶,无非妙道。

在中国茶道中,饮茶之道是基础,饮茶修道是目的,饮茶即道是根本。

饮茶之道,重在审美艺术性;饮茶修道,重在道德实践性;饮茶即道,重在宗教哲理性。

中国茶道集宗教、哲学、美学、道德、艺术于一体,是艺术、修行、达道的结合。

在茶道中,饮茶的艺术形式的设定是以修行得道为目的的,饮茶艺术与修道合二而一,不知艺之为道,道之为艺。

中国茶道既是饮茶的艺术,也是生活的艺术,更是人生的艺术。

三、茶文化中的人生哲理(一)儒家的人生境界与茶道的融合儒学是中国茶道文化的筋骨。

“中和”是中国儒家哲学的核心思想, 对中国茶道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是“中和”哲学或“中”的境界,儒家茶人及其文化也无不体现了这种精神。

从发展角度看, 茶文化的核心思想也应归之于儒家学说,这一核心就是“和”的思想境界, 实际上也就是儒家哲学的“中和”思想。

儒学对中国茶道的影响非常深远,茶之为物,最为高贵醇厚,而茶人茶事也须相应的纯洁平和。

在悠久的茶文化历史中,中庸之道及中和精神一直是儒家茶人追求的人生境界和审美情趣。

儒家茶文化代表着一种中庸、和谐、积极入世的儒家精神,其间蕴含的宽容平和与绝不强加于人的心态是天、地、人、物、我之间的相处之道。

儒家将茶道视为一种修身的过程, 陶冶心性的方式,体验天理的途径。

儒家文化主张通过种种形式陶冶个人情操以达到一种完善的人格境界。

以儒家中和哲学思想贯之的人性之“德”与茶性之“洁”的对等,充分说明了儒教与茶道的融合。

儒家是以一种平和、儒雅、谦恭的形象入世的,而茶文化这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却比其他任何形态的文化都更能具体而实在地造就这种精神和形象。

儒家茶文化代表了中国茶文化的核心,儒家中和哲学与茶道精神的融合对整个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二)佛教的禅悟境界与茶道的融合佛学为中国茶道增添了神韵。

中国茶道从开始萌芽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茶禅的结合,是中国文化史上一道奇特的景观。

一杯茶中,禅意盎然,有人生的三昧、有佛学的感悟、有茶人的心情与品味。

进而人们从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是苦,佛家可以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的特性,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是静,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心灵涤净的必由之路。

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五调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的。

其三是凡,茶道的本质是从微不足道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参悟大道。

其四是放,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放松一下自己的神经,使自己身心轻松释然。

(三)道家的自然境界与茶道的融合道学是中国茶道的灵魂。

道家与茶的关系非常久远,道家思想和教理教义,不仅是国人饮茶之“道”的最直接的来源,而且为中国茶文化注入了生机和灵气。

道家所提倡的清静无为、顺应自然、崇简抑奢观念以及致虚守静的修养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茶道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影响,为中国茶道注入了崇尚自然、崇尚简朴及求真求美的理念。

茶生于名山大川,承甘露之滋润,蕴天地之精气,大自然赋予其清新恬淡的秉性与恬静超脱的情怀与道家淡泊、清灵的心态相契合。

因此,道家的“致虚守静”观念,自然而然地渗透到茶道中来,成为中国茶道最基本的精神之一。

这种观念在茶道中表现为“茶须静品”,使每一个茶人的心灵在虚静中显得空明,精神在虚静中得到升华与净化,思维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相忘、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四)儒、释、道三教共同融汇成中国的茶道精神与格调自西汉废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的哲学思想占据了正统地位,成为知识分子思想体系的核心。

因此儒家哲学思想对中国茶道自然会有深刻影响。

道家和佛教,不但对中国茶叶由食品转变为饮料及饮茶之风的普及起了巨大作用,还因儒释道三家在唐代的合流而对中国知识分子思想观念产生很大影响,从而给中国茶道打上思想烙印。

“和”是中国儒家哲学核心思想,同时又与道家和佛教思想相通,是三教共通的哲学理念,对中国茶道的影响非常深刻。

“和”是儒家极重要的思想,其内涵很丰富。

儒家的“和”注重人际关系的和睦、和谐与和美,主要包括和谐、和平、和乐等意义。

这些思想意识在儒家文人的脑海中是根深蒂固的,并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茶艺操作中体现出来,从而反映到茶道精神的观念中去。

“和”也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思想,道家强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将自己融入大自然中去,追求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和美境界。

所以道家在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的同时,也注意到茶叶的平和特性,具有“致和”“导和”的功能,便将它作为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载体和一种易于常人操作掌握的手段,于是道家之道也就与饮茶之道非常和谐地溶在一起。

“和”在佛学思想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佛学倡导和诚处世的伦理,劝导世人和睦相处,和诚相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