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诗歌鉴赏专题教案

诗歌鉴赏专题教案

诗歌鉴赏专题教案诗歌鉴赏专题教案【考纲要求】《考试说明》要求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教学目标】研读诗作,整体感知,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所抒之情【重、难点】透过意象、意境揣摩诗人作品的思想内容及诗歌主旨的理解【教学教法】归纳法和讨论法【课时分配】5课时第一课时关于诗歌鉴赏炼字类问题的解题方法第二课时关于诗歌鉴赏意境类问题的解题方法第三课时关于诗歌鉴赏表现技巧类问题的解题方法第四课时关于诗歌鉴赏语言特色类问题的解题方法第五课时关于诗歌鉴赏如何分析人物形象类问题的解题方法第一课时关于诗歌鉴赏炼字类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学过程〗〖知识点讲〗一.考查方向1. 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2. 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3、当题干要求品评某一个字眼的艺术效果时,就是考析诗眼或析炼字。

二.分为两类(一).炼字型提问方式:1、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为什么?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同意吗?为什么?解答分析:要求品味古人所锤炼的字的妙处,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读,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引述关键词语+分析用法用意+表达效果3、点出该字烘托的意境或表达的情感。

例题解析【08全国I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西山通虎穴,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潘大临(约1057一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案】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二)一词领全诗型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解答分析:古诗特别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感情基调或思想。

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查出学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

例题解析新晴青苔满地初晴后,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第二句中无人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传神地写出了内心的遗憾。

久雨初晴后,青苔满地,绿树浓阴,佳处无限,领略有得,可却无人能与共享共语,心中自然涌起了空荡荡的感觉。

为下联写南风做铺垫。

在浓密的树色笼罩下,四周一片静谧,诗人无人之感更为强烈,更加渴望见到任何一个朋友,这就为下联写他对南风的亲切感情蓄足笔势。

训练基础训练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新晴野望王维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尘垢:尘埃。

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答案】分别是明和出,诗人在这里用了明和出,充分表现出雨后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粼粼,比平时更加夺目;雨水冲洗后的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提高训练2.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过香积寺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影,安禅制毒龙。

[注]安禅:佛家语,指闭目静坐,不生杂念;毒龙:指世俗欲念。

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诗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答:诗眼分别是咽、冷。

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

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森幽暗,似乎显得阴冷。

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孤静幽寂的景象(意境)。

能力训练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2)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

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修辞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送春归和春住。

想象别致,意蕴生动。

如眉眼盈盈处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即事李弥逊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

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

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答案】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

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第二课时关于诗歌鉴赏意境类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学过程〗〖知识点讲〗一. 考查方向:1. 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2. 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3、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名词解释:提问方式: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意境指寄托诗人情感的意想(客观景物)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联想想象的境界。

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主要的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笨办法:翻译全诗。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2个双音节的词概括即可。

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

注意要准确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须答具体。

如答表达了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题解析绝句二首(其一)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基础训练1、【09年名校模拟】阅读欧阳修《采桑子》,分析这阙词的内容主旨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解。

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

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

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解析指导】第一步认真阅读诗句,整体感知诗歌写的大致意思。

第二步明确诗中提到地点(西湖)、时间(月夜),人物(诗人)、事件(荡舟西湖)和主要景物(天容水色、鸥鹭闲眠、风清月白),归纳时要善于摘录诗中词语组合。

第三步,根据卒章显志的特点揣摩诗人的思想主旨。

抓住重点词语或短语谁羡、便是仙进行读解,诗句结尾句不再描写,而发议论,这正是解读主旨的关键。

前面景色描写非常宁静、美好,才会有人在舟中便是仙的感觉。

这种鉴赏题在解答时,通常切分为两点,一是根据诗句描述内容,二是揭示主旨。

采用的作答形式是描写了……抒发了……。

【参考答案】这首诗描写西湖月夜,湖水天光相映,柔风习习,夜鸟闲眠,一片宁静、美好,好似人间仙境。

抒发了诗人爱恋西湖风光和现实生活的美好情怀。

提高训练2、【09年名校模拟】阅读白居易的《村夜》诗,分析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情绪?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门前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解析指导】第一步,找出诗中所描写的主要景物,霜草苍苍、虫切切;月明荞麦、花如雪。

第二步,仔细审视这些景物所体现的特点,想景语皆情语,以景传情。

你看前者冷清、愁苦;后者明亮,美好。

第三步,抓住能体现人物心态的词语,如行人绝独出门等,尤其从独出门可以发现诗人情感上有一个变过程。

表现在首句和尾句上,尤其是霜草苍苍和花如雪,两种景象截然不同。

【参考答案】这首诗抒发诗人由原先的孤独寂寞,到独出门后去排遣烦闷,看到了明丽景色而感到特别喜悦的感情变化。

3.【08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画堂春秦观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杏园憔悴杜鹃啼,无奈春归。

柳外画楼独上,凭栏手捻花枝,放花无语对斜晖,此恨谁知?【注】捻(nin):持取,捻弄上阙的景物描写是如何表现无奈之情的?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能力训练4.【09年名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关河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词的上阕描绘出一幅怎样的景象?(2)本词以什么为线索?在词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1)写出了阴雨连绵,偶尔放晴,却已薄暮的凄清的秋景。

以时间为线索,表达了词人羁旅孤栖的孤寂凄苦之情。

(2)春山可以想象为山花烂漫,新竹满山,草盛林秀,崖青瀑白;暖日可以想象为和煦的、艳丽的、温柔的;和风可以想象为微醺的,使人血脉和畅,筋骨舒展。

有关的景物排列起来,组成一幅幅画面,由静态描写向动态描写,从不同的空间和层次展现了春日的美好。

5.【08年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山居即事王维寂寞掩柴扉,苍茫对落晖。

鹤巢松树遍,人访荜门稀。

嫩竹含新粉,红莲落故衣。

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

诗的后四句写出了怎样的景与情?【答案】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

表现出悠然闲适的心情。

6.(09年名校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问题。

[仙吕]后庭花赵孟頫清溪一叶舟,芙蓉两岸秋。

采菱谁家女,歌声起暮鸥。

乱云愁,满头风雨,戴荷叶归去休。

这首曲子的前四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后三句写出了怎样的情景?此曲前后两幅图画对比度很大,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答案】前四句描绘了景色宜人的荷塘,正值收获的季节,采菱女一边采菱采莲,一边高兴地唱歌,水鸟被惊飞;后三句描写了乱云漫天,急雨如注,荷叶翻滚,采菱女发愁而归去的情景。

第三课时关于诗歌鉴赏表现技巧类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学过程〗〖知识点讲〗一. 考查方向:正确理解诗歌的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二.提问方式:1、这首诗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艺术手法)。

3、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三.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