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觉培育法治思维

自觉培育法治思维

自觉培育法治思维,提高依法办事能力
刚才用相对比较多的时间汇报了全会的主要内容,当然讲的主要是一些梗概,因为决定还没有正式的公布。

我下面再稍微讲一下第三部分,就是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

大家为什么强调法治思维和依法办事能力,实际上这是有考虑的,这个主要是面对行政部门,也就是执法部门的。

我们一起来看几个案例,古今中外都有,但是他们都体现共同特点,就是行政和执法。

因为各国都注重效果,你可以出台一个行政政策,可以做出一个行政行为,但最后都要看效果。

法治是其中一个有效的手段,就是遵守法治思维,依法办事,可以达到好的效果,所以对最后的政绩考核是有积极的作用和影响的。

我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可能在座的各位都有听过,英国政府的一个案例,他表现的也是,怎么样用法律手段、法治思维来达成好的行政效果。

这是一个历史事件,18世纪的晚期,那个时候澳洲还是英国的一个殖民地,英国政府有移民政策,要把本土的人送到澳洲,让他们在那边休养生息、繁殖。

但是出现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因为是长途运送,路上拥挤不堪,海风、海浪等条件恶劣,所以移民途中死了很多人,死亡率很高。

这个时候英国政府就做了一些调查,做了一个改变,改变这个行政行为。

以前是某艘商业运输船,我上了100个移民,每个人假设付1个英镑,就付给你100个英镑,作为运费。

现在呢,做了改变,不是说我上船多少人给你多少钱,而是到了之后,下船多少人给你多少钱。

这是一个简单的法治思维,用一个行政手段提高了他的存活率、降低了他的死亡率。

一个行政人员处理这样的事,法律手段是很好用的。

我们是非常关注法律的,我走了很多弯路,比如我在学法律之前学了6年的人类学,人类行为、社会组织等,学完人类学就学法律了,法律实际上是一个强大的手段,它可以改变大家的思想、改变大家的行为。

大家就说,正面、反面例子都有。

大家可能看报纸、看电视都看到了,比如说拆迁,按照面积来进行补偿,那他就把小院盖成房子,一层变成多层,你是根据这个来的,用别的没有办法解释,只能根据法律法规规定。

还有“假离婚”现象等等。

作为行政部门就要看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你对他理解了,就会更好地达到你所要的行政效果,来解决一些问题,改善有关情况等等,法律是一个很好用的手段。

第二个例子,就是醉驾,通过立法醉驾就入刑了,符合各国的案例,入刑之后大家看看,醉驾率真的少了,我觉得全国各地都不会提出异议,醉驾就是少了,这就是一个很成功的例子。

举一个反例,也可能会有错误立法或者不慎立法,比如说黄灯停,你把黄灯当成红灯了,最后不了了之。

还有一个,北京市大家都有感触的,就是现在摇号买车,法学界有一个争议,就是你有没有权利来限购,因为你限制了我购买的权利,这个有没有合法性,这个可以讨论。

但是我觉得大多数人认为是合理合法的,因为这确实解决或者缓和了现实的拥堵问题。

我觉得基本上达到了预计的效果,是比较好的行政的个案。

我们再举两个例子,像天津滨海新区,这个也是一个比较好的行政执法案例。

行政审批局建立了在滨海新区,用1枚公章代替了以前100多个公章,所以在行政领域有很多办法是可以更好的达到行政效果的,1枚公章代替过去那么多枚公章中间有一个规定,比如权限立法等等。

把一些问题规定起来,这也是一个法律手段,也是法律方式,很多问题是可以迎刃而解的。

这也是法律达到的一个典型案例,现在大家也接受的。

另外一个案例,上海自贸区的行政法规、行政决策,包括行政行为,都有一些新的风气。

比如说,因为他要处理一些新的事项,有很多要依法有据,于是就出台了一些新的规章和规定,行政行为也有些改变。

你看,他是用法治这个方式来考虑的,我觉得这是比较正面的案例。

就是很多我们要处理的问题,如果用符合法治精神、法治思维的方式来处理,就是依法处理,会有各方面的红利。

反面案例不好举,就举两个,而且也都是切实发生,新华社有过公开或者半公开报道的。

有一个是这样,新华社的一个记者对一个市委书记进行调研,这个都有镜头记录的,这个书记在车上跟这个记者大谈加强法治的重要性,讲的非常好,完全体现了法治精神和法治思维,而且讲领导干部要带头守法。

跟踪调查的下半段,下车之后他去拆迁现场指挥拆迁,这个拆、那个拆,而且很多是依法无据的,这是一个例子。

就是说表面上体现法律思维、法治精神,但在具体办事的时候还是老一套。

老一套在以前可能没有太大的问题,可能反而会被认为能干,但是现在环境已经完全改变了,包括追究制度、政绩考核都不一样了。

这个引用的是记者的调查,实际上我们身边也会看到很多这样的事例。

另外一个也是新华社的调查,是讲市委书记干预司法的,采用的是老一套的思维,我是市委书记,我管干部,你是法院的院长,你比我低一级,你是检察院的检察长,比低我一级,所以就应该怎样怎样。

后来这个书记也出事了,这个反面案例实际上也非常普遍。

我们以前的一些行为方式正在转型,从思维到办事、从想到做都要有一个转变。

十八届四
中全会之后,中国社会也做了一个转型,我们以前一直提人治、法治等等,现在实际上是开始懂了,以前我们讲法治,更像是学者自娱自乐的文字游戏,我们讲依法治国等,没有四中全会的推动,我们现在还会停留在以前,四中全会出了这个决定,是给大家以期待的重大转变。

我讲几句话,第一句话,韩非子的一句话,这是总书记最近经常提的,“奉法者强则国强”。

要尊法,用法来管理自己、管理自身,才能够强国富民,韩非子看到了法律手段合理性。

西方同时期的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法治应当优于一人之治”,但是从韩非子到现在过了多少年,我们一直没有做好,是不是四中全会能够有质的改变,我觉得还是相对乐观的。

四中全会要对中国社会做一个转型,这个转型我们在香港、新加坡已经看到了。

香港以前也是如此,我的导师是西方世界最早研究新中国的法律专家,六几年的时候他是哈佛研究院的副院长,他要去香港,因为他到不了中国大陆,他到香港研究,比如从中国大陆到香港的移民。

导师也是周恩来先生的好朋友,是第一个到中国的国外律师,我后来一个访谈文章还特别披露了,他做了很多大事,其中基辛格秘密访华就是他的建议。

他当时在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是在一起,都在那个小城,在剑桥,他组了一个中国问题研究小组,请一些对中国问题感兴趣的人,搞了一个专家小组讨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就写了一页纸的建议,建议尼克松总统派遣信任的适当的代表秘密访华,来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

在当时的形势下这也是必须的,他之前对中国有了解,是非常友好的人士。

这张纸给了基辛格,基辛格原来是他的同事,都是哈佛法学院的教授,刚刚被任命为尼克松的助理,基辛格向尼克松提建议,促成了此事。

我刚才讲的一个例子,说的比较远,我再拉回来。

他的一个经历,他当时在香港租了一个地方,要装电话,他就必须给相关人员送红包,要不然就会很慢,那个时候香港就非常腐败了,全都是这么办事的。

香港后来又一个剧变,廉政公署等等,向法治社会转向。

这跟文化传统有关系,文化传统可能以前讲人情、包括送红包等,香港和咱们是同样的传统文化,新加坡也受这个影响,实际上都有一个转变。

所以从人治,从人情社会,转变为法治社会,不是不可能,前面有一些先例。

现在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我们建设法治中国、法治社会、法治政府这三位一体,这是让大家有期待的。

下面还有一连串的跟进,还有一些强有力的推动,四中全会就提出遵守法律、依法办事,这是一个新的起点,跨越性的。

下面讲一下法治思维。

法治思维,从外部的表面上很难判断,和行政领导干部相关比较多的就是决策,比如,决策过程当中你提出的建议,包括发表的意见,是不是考虑到相关的法律法规,是不是合理地尊重了相关人或者当事人的权利、义务。

按照国外的处理,虽然还没有进入到最后决策的过程,还没有拆或者不拆,还没有到具体的行政行为。

但是如果他违背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哪怕是一个意见表达,他说了一句什么话,都有可能由此引起公愤或者自己有失职,这是国外比较极端的例子。

像举极端的例子,大家都很熟的,因为其他的例子也不好举,比如说“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权力相关者是有自己的权力的,不可能是全部由你来独揽,所以这种话是可以用法律思维来衡量的,而且会有严重后果。

法治思维不是说你怎么想的问题,实际上也提出了很具体的要求,因为这个言语不慎就可能会出现问题,思维的表现是语言,也可能是行为,但这个现在已经成为对领导干部衡量的一个硬性标准,是值得关注的。

关键要落实,如何落实呢?比如说在决策之前,我们提议要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做这种处理,可以保证在这方面不出问题或者少出问题。

法治方式也是这样,法治方式也需要对法律、法规有扎实的了解,包括有一些具体运行的环节,先发文,而且发文要注意时间点,比如,我们看到很多例子,发文的时间假设是10月24日,10月24日之后的事情按照新的文来处理,这个文本身可能是符合规定,不违法的,但是因为之前的按照老办法,所以有的时候又回溯到过去了。

法治方式实际上也落实到一些细节,我们也接到很多咨询,比如这种细节怎么样处理,也比较讲究,我可能回头会用案例的方式做总结。

我们的文件里以前提法治方式,现在提依法办事能力,这渐渐成了考察干部的具体要求,而且以后会改进政绩考核的指标体系,各级领导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会有指标,具体出台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