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二章货币供给

第十二章货币供给

第十二章货币供给第一节货币供给及其口径一、货币供给问题述要1. 在剖析货币流通状态和货币政策决策中,货币供给分析是与货币需求理论相对应的另一个侧面。

2. 如何使货币供给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仍是需要经常研究探讨的课题。

二、现金发行与货币供给1. 现金发行只是货币供给的一部分。

2. 在我国,由于经济落后等原因,甚至包括经济理论界,许多人一直将现金发行视同货币供给。

1994年,官方才使用货币供给概念。

3. 由于货币供给中的现金与其余部分的变动并不一致,把现金看成货币供给会做出错误判断。

货币供给指经济生活中所有货币的集合,现金只是货币供给的构成部分。

现金发行也不等于货币供给。

三、货币供给的多重口径MMM3……划分的若干层次。

21. 货币供给包括按口径依次加大的、1、M1这两项大体一致。

2. 各国的货币口径大多不同,只有“通货”和四、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依据和意义1. 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对货币统计口径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一致的,即都以流动性的大小,也即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作为标准。

2. 流动性较高,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较强;流动性较低,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较弱。

这个标准对于考察市场均衡、实施宏观调控有重要意义。

3. 便于进行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和货币政策的操作,也是一项重要要求。

M系列的五、外国和IMF MMM3和Debt、。

1.美国现行货币供给的各层次:1、2MMM3+CD和“广义流动性”。

、、1 2+2.日本现行货币供给的各层次:CD MMMMM5和,没有2、4、4c、19913.英国英格兰银行公布的货币供给口径:0M1。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用三个口径:通货、货币和准货币。

M系列六、中国的.第十二章1. 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M0=流通中现金,即我们习称的现金MM0+活期存款 1=M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2=+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MMMM1是准货币。

1,我们称为狭义货币量;,称广义货币量;2 2. 其中,2- 七、货币供给的流动性MM 。

1/21. 货币供给的流动效率,有一个具体的指标,即货币供给的流动性——. MM2值是趋大还是趋于减小,可间接表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减,可作为1/2判断经济发展态势的指标之一。

八、名义和实际货币供给1. 与名义货币需求与实际货币需求的区分相对应,也有名义货币供给与实际货币供给的区分。

MsMsP。

名义货币供给记作/,实际货币供给为 2.人们日常使用的一般都是名义货币供给。

3. 如果一国的物价水平长期波动,只分析名义货币供给的变动,就可能导致错误的经济形势判断和失误的政策选择。

九、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货币模型对于一国货币供给的变化,基金的模型是:ΔΔΔDM= R+ΔΔD ,和金融系统国内信贷的变化即一国外汇储备的变化,决定货币供给R量的变化。

十、区分货币与非货币的困难金融创新加强了许多金融工具的流动性,突破了原有货币层次的界限。

加大了区分货币与非货币的困难。

随着金融事业的发展,我国也逐渐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页12 共页3 第第二节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与控制工具一、我国计划体制下对货币供给的直接调控1. 计划体制下对货币供给的调控是以年度综合信贷计划制约货币供给规模:信贷资金管理体制是“统存统贷”;主要控制方式是分配信贷指标。

2. 从货币供给的过程看综合信贷计划,反映的是由银行贷款给企业,发放给企业的贷款转化为存款和流通中的现金。

忽略其他次要项目,有一个极其简明的恒等式:贷款≡存款+现金发行从第十二章有关的论述来看,货币创造自始至终都包含着这样的恒等关系。

二、市场经济条件下对货币供给的间接调控1. 在典型的、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是由对两个环节的调控所构成:对基础货币的调控和对乘数的调控。

2. 如果说货币当局对于基础货币还有一定的直接调控可能,至于对乘数的调控则毫无可能直接操纵。

三、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是指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用以影响基础货币。

具体来说:中央银行购入,增加流通中现金和银行的准备金;售出,减少流通中现金和银行的准备金。

从中央银行来说,是较为机动的调控工具。

四、贴现政策.第十二章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票据的行为,并从而调节基础货币量。

这是比较温和的调控手段。

贴现率↑→商业银行借款成本↑→贷款数量↓五、法定准备金率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率,以调节货币乘数。

通常认为,这是控制货币供给的一个作用强烈的工具。

法定准备率↑→商业银行的放款能力货币乘数↓→货币供应↓六、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给中央银行的控制工具最终是要通过微观基础即居民、企业及商业银行的反应起作用的。

DC——简通货对活期存款的比率/1.当居民普遍增加现金也即通货持有量时,称作通货比——提高;反之,下降。

它与货币供给量负相关。

主要有:财富效应、,2.对居民持币行为,从而对通货存款比产生影响的因素预期报酬率变动效应、金融危机及非法经济活动规模等几方面。

七、企业行为与货币供给企业经营的扩大或收缩及经营效益的高低影响企业对贷款的需求,从而影响货币的供给。

八、存款货币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银行主要通过两种行为影响货币供给:DR的制/ ⑴调节超额准备金:不论起于何种动机,均意味着对准备存款比例约;⑵调节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规模:决定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的行为动机也是成本收益动机。

而决定成本和收益的变量则主要是市场利息率和中央银行贷款页12 共页5 第的贴现率。

九、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1.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行为对货币供给影响的特点如:——国有银行的贷款需求压力强大;——“倒逼机制”对增加货币供给曾有极其巨大的作用力。

——利率、准备金之类的调节手段没有实质性的作用……2. 当前正处于转变的过程之中。

十、乘数公式的再说明1. 第十二章第三节引述了这样的公式:BCDRD这三者的进一步的解释:对其中和、 //2.B 取决于中央银行根据货币供给的意向而对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和法定准B 起作用。

备率的运用。

同时,存款货币银行向央行的借款行为也对CD 取决于居民、企业的持币行为。

/ RDrdee,取决于和超额准备率/两者构成,特别是其中的是由法定准备率RDB的形成。

/ ,也间接影响存款货币银行的行为。

企业行为既有力地作用于第十二章第三节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一、与金融紧密联系的一些财政概念学习、探索宏观金融理论,对于有关国家财政的一些基本概念、范畴掌握的深度,应该不逊于专门学习、探索国家财政理论所必须掌握的深度;就如同学习、探索国家财政理论,对于有关金融的一些基本概念、范畴掌握的深度,应该不逊于专门学习、探索金融理论所必须掌握的深度一样(一)赤字1.赤字的两种口径;2. IMF的口径——国际交往中通用的口径;3.中国赤字口径的演变;4.账面赤字与隐蔽赤字………其他问题…二)(1. 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对比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的特点;2. “预算外”、“制度外”及其他;3. 预算的收支与GDP的比——中外比较和中国自身的演变(从下面的表可以看出什么问题?)…………页12 共页7 第二、在货币供给形成机制中财政曾长期占主导地位1. 中国在几千年的历史中,铸币的铸造和纸币的发行,除少数阶段,都由国家断。

2. 在西方,上古、中古时期,纸币罕见,铸币流通则较中国发达。

铸币与财政的联系,中外一理。

3. 中国朝廷垄断铸币铸造的“宏观调控”目的,《管子》一书“御轻重”之说,是理论概括,不应忽视。

三、现代货币供给形成机制与国家财政联系的特点1.就资本主义的财政理论来说,早期的平衡预算观点也包含着不使财政动摇币制稳定的意向。

从实践中看,现代货币供给制度的具体操作的确同财政脱了钩。

2. 但是,国家财政对货币供给的状况依然有巨大的作用,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

而且理论研究的不断推进,说明财政与货币供给脱钩,也不见得是建立现代货币制度的必要条件。

四、财政与信贷处于不可分割的联系之中1.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财政与信贷是货币供应总量形成的关键因素。

在我国,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千丝万缕联系还牵涉到国有经济的背景。

2.在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就日常最“平凡”的联系说,各级财政均在银行开户,银行代收税、费和罚款,代为汇划各种上解下拨款项;财政碰到先支后第十二章收的矛盾,银行则为其垫款,等等。

这是现代经济生活中避免不了的联系。

3. 除去这种日常的联系,在现代经济生活中还有⑴财政收支差额的解决,不能不借助于信贷的货币形成机制。

⑵金融体系也事实上不断得到国家财政的强大财力支持。

4. 我国改革开放之后,财政与信贷的联系形式,逐步借鉴市场经济国家久已采用的模式。

但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

5. 财政与信贷的紧密联系是现代经济中的必然。

无论从哪种类型的经济体制来看,概莫能外。

五、财政收支与货币供给联系的理论模型(一)最简单的理论模型:财政赤字决定现金发行量1. 当流通只有现钞这一种形态的货币时,这是必然的。

2. 当现代经济生活中已经发展有存款货币时,这种必然性就自然而然地消失了。

3. 如果用“货币供给”替换“现金”,那么赤字的大小对整个经济中货币供给总量的增减变化是否存在着一对一的决定关系?假如经济生活中不存在任何其他可以引起货币供给变动的因素,这样的判断自然可以成立。

(二)加进银行信用因素的模型1. 但问题是,在现代经济生活中,决定货币供给增减的原因并不限于财政收支这一个因素;信贷的扩张与紧缩更直接左右着货币供给的数量变化。

2. 信贷的扩张与紧缩,首先是导源于经济生活对贷款的需求;此外,也导源于由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所引起的外汇储备增减变化。

3. 所以,企图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解释现代复杂经济生活中的货币供给,是不成立的。

六、国债与货币供给国债——平衡财政收支离不开的项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国家财政统计项目中的一个恒等式:发债净额?赤字(一)对国债观念的演变1. 建国后的三年恢复时期和“一五”时期,是运用国债工具的。

2. “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政策是1958年以后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

3. 改革开放后的1981年开始发行“国库券”,20多年来,国债发行额逐年增长。

页12 共页9 第(二)积极财政政策与国债的发行1. 1997年,政府提出了“积极财政政策”,以启动经济增长。

2. 这是对国债观念的再一次演进:国债的功能开始由“被动型”向“主动型”转变,即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主动调控宏观经济。

(三)国家财政的或有债务1.或有债务是一个边界相当模糊的概念,属于隐性的财政债务。

国内外对中国或有债务的估算值,差异极大。

2.作为转轨经济,我国财政或有债务较大难以避免:如应由财政弥补未补的国有经济的亏损累积,未列入财政收支的公共部门的债务,社会保障基金的欠帐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