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第27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材料 20 世纪中期以后,以航天技术、原子能技术、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的世界性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到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超过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 为适应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 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自力更生,取得“两弹一星” 的重大成就。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事 业有了进一步发展,中国在航天技术和运载火箭技术 方面都已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于“文革”时期。
(1)原子弹 (2)氢弹(3)导弹
(4)遥感卫星 (5)人造地球卫星
A、(1)(2)(4) B、(1)(2)(5) C、(1)(3)(4) D、(1)(3)(5)
2、(2011·北京模拟)邓小平曾说过:“如果60年代以 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
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
2、影响:P115
1983年12月22日,我国第一台 “银河”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每秒一亿次)。
1997 年“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 功(每秒130亿次)
飞天梦想是中国人长久以来的一个美好 愿望,这一愿望终于在21世纪之初得以实 现。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实践最早始于:
2003年10月15日-神五 2005年10月12日-神六 2008年 9月 25日-神七
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
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思考: 当时中国为什么要研制两弹一星?
思考:当时中国为什么要研制两弹一星?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 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 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 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 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文选》第3卷
4.(2011·揭阳模拟)某兴趣小组以“新中国科技世界之 最”为课题,开展研究,收集到以下资料,其中最适合入 选的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
C.“神舟”五号载人航天
B.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南优2号”杂交水稻
【解题关键】准确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是解答问题的前提, 对重大科技成就出现时间要记牢。题干是“新中国科技世 界之最”,而A、B、C三项都在美苏等国之后

3、意义: 打破了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 垄断,加强了中国国防力量和国际威望, 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导弹部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饥饿的女 孩》获1994 年普利策新 闻摄影奖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在2004年8日发表的 《2004年全球粮食安全状况报告》中指出,全球有 8.52亿人处在经常性的饥饿中,饥饿和营养不良每年 使500多万儿童死亡,饥饿直接和间接给各国国民生 产力和国家经济造成上百亿美元的巨额经济损失。
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世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2、成就:
时间 重大成就 作用和意义
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发 1964.6 射成功 1964.10 1966.10 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 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 我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中国从此拥有了导弹和原子弹 结合的战略核导弹。
距第一颗原子弹爆炸仅三年多 一点时间,而同样技术发展速 1967.6 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度,美国用了七年,苏联用了 四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 重量超过苏美等国的第一颗卫 1970.4 方红— 1 号”发射成功 星。 中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 1975.11 返回式遥感卫星发射成功 界先进国家行列。
(四)航天:“神州”号飞船 1、成果: 2003年-神五
2005年-神六 2008年-神七
神州五号飞船发射
中国首位载人航天飞行 航天员杨利伟踏上征程
杨利伟在宇宙飞船上与地 面进行了实时天地对话
2005年10月12日,“神舟”6号发射成功,两名宇航 员费俊龙、聂海胜在太空飞行了115个多小时,于10月17 日安全返回。这是我国首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 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自主学习
阅读课文,列举新中国成立
以来的科技成就。(军事、生
物、信息技术、航天科技等)
一、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一)军事:两弹一星 (二)生物:“东方魔稻” (三)信息:“银河”系列计算机 (四)航天:“神舟”号飞船
(一)军事:两弹一星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氢弹和
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
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 达的标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科技发展能提高国家国际地位 B.当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C.科技实力是国家实力的重要标志 D.科技发展推动民族振兴 )
3、2008年5月4日《江门日报》刊载“墨顽 童”钟志明的题为“袁隆平的梦”的漫 画,袁隆平备受人们喜爱的原因是他 A.有助于解决世界粮食问题 B.解决了人类的生存问题 C.推动了世界人口的增长 D.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 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 父”。
钱学森 他是谁? ________
猜一猜
“我带了几双眼下中国还 不能生产的尼龙袜子送给父亲, 还带了一脑袋关于原子弹的知 识献给祖国。”为了祖国的强 盛,他在美国留学取得博士学 位后的第 9 天即登上了轮船 返回祖国。他默默无闻地在核 工业战线上奋斗几十年,被誉 为“两弹元勋”。 他是谁? ________ 邓稼先
“东方红一号”重量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73公斤,比苏联 “东方红一号” (83.6公斤)、美国 (8.2公斤)、法国(38 公斤)、日本(9.4公斤) 等国的第一颗人造卫 星重量总和还要重。 卫星的跟踪手段、信 号传递方式、星上温 控系统也都超过了其 它国家第一颗卫星的 水平。
猜一猜
“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 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 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 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 事。”
猜一猜
“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 问题,中国还要帮助世界人民解决 吃饭问题。” 他是一个真正的 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 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 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 只是专注于田畴。淡薄名利,一介 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 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 袁隆平 他是谁? ________ 他被誉为“水稻之父”。
解决了中国以致世界人民的吃饭问题。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 提供了战略思路。
2001年2月19日,袁 隆平获得第一届国家最 高科技奖。
袁(隆平)正引导我 们走向一个丰衣足 食的世界。 ——[美]经济学 家唐〃帕尔伯格
(三)信息: “银河”系列计算机
1、成果: “银河”-Ⅰ巨型计算机
(1983年) “银河”-Ⅲ巨型计算机 (1997年)
第27课
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 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 设中的重大作用。
思考: 我国科技发展经过怎样的历程?
中华民族在古代历史上创造了辉煌灿烂的 文化,世界领先; 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 西方先进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现代科技事业得到较 全面的发展。
1.政治:加强了中国国防力量,提高中国国际 地位,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稳定和平的国际环境。 2.经济:促进了社会生产力发展,增强了综合 国力 3.振奋了民族精神,也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方式 4.推动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
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对国民经济 对政治军事 对人们的生产生活 对人们的思维
材料题解析方法:
第一步,审问题。 1、看答题依据 2、分析问题的限定词。确定答题角度和范围 第二步,分析材料。 1、找关键词、句。 2、联系所学。 3、将所学与材料实现嫁接。 第三步,组织答案。 1、问什么答什么 2、要点化 3、序号化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科 学技术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取得成就的原因
1 .新中国成立,民族独立,国家统一,社会稳 定,社会制度的优越(保障)
2.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3.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的增强 4 .科学家的努力 5 .党和政府的重视
影响科技发展的因素: 1、内部条件 经济基础 政治条件 政府态度 科学家个人因素 2、外部条件
三、新中国科技的作用和影响
(二)生物:“东方魔稻”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是邓小平;二靠袁隆平。中国农民 为什么要这么说? 1、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的成就 (1)理论: 打破了“水稻等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
(2)实践:
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培育出 “超级杂交稻”。
2、意义
5.2010年1月11日,我国人造卫星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的开
创者之一孙家栋获得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我国 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是在( A.过渡时期 C.“文革”时期 )
B.十年全面建设时期 D.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1970 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属
原子弹爆炸的当天,新华社播发《中华人 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明确指出:中国发展核武器, 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战争的威胁.中国在 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 器。
(一)军事:两弹一星
思考:当时中国为什么要研制两弹一星?
1、背景:
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 发展水平;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对中国进行核威胁;
课堂小结
两弹一星
作用
影响 增 强 了 综 合 国 力 振 奋 了 民 族 精 神
新中国科技成就
“东方魔稻” “银河”系列计算机 “神舟”号飞船
国家的独立(保障) 党和政府的重视
取得成就的原因
经济实力的增强 科学家的努力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1.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在国防尖端科技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其中“两弹一星”所指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