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西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2020年)简介

江西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2020年)简介

(二)规划原则
1、坚持支撑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则。包括内河航运在内的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产业,必须以促进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生产力合理布局为基本出发点和根本目的。要充分利用江西内河航运与区域内主要经济腹地及中心城市、重要矿产资源地便捷连通的优势,进一步发挥其在促进沿江产业带形成、港口与城市发展、矿产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支撑和运输保障作用。
江西省内河航运发展规划(2020年)简介
一、江西省内河航运基本状况
――航道
江西省内河航道发展条件十分优越,全省拥有通航河流或航线101条,航道通航里程5716km,占全国内河航道里程的4.6%,位居全国第八位。从区域看,除长江干线156km省界航道(部管航道)和湘江水系的渌水33km航道外,其余均分布于省内赣、抚、信、饶、修五大水系和鄱阳湖湖区。其中,赣江水系的航道里程2477km,主要航道包括赣江干流及禾水河、袁河、锦河等32条支流;抚河水系的航道里程828km,主要航道包括抚河干流及云山河、宜黄河等17条支流;信江水系的航道里程502km,主要航道包括信江干流及白塔河、铅山河等9条支流;饶河水系的航道里程有417km,主要包括饶河干流及乐安河和昌江等4条支流;修河水系的航道里程569km,主要包括修河干流及潦河等18条支流;鄱阳湖湖区内的航道里程734km,主要航线有西航线、东航线、瓢三航线等24条。2005年全省等级航道里程2427km,其中一级航道156km,三级航道156km,五级航道214km,六级航道741km,七级航道1160km。另外,全省七级以下航道有3289km。
――港口
2005年全省有内河港口53个,其中,长江干线6个,赣江水系38个,信江水系9个。拥有各类生产性泊位1372个,码头岸线长度47755m,年综合通过能力货运5785万t、客运1235万人次、集装箱通过能力2万TEU。全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14076万t。在江西省为数众多的港口中,九江港、南昌港是江西省基础设施最好、运输规模最大的港口。总体上看,全省港口吞吐量规模较大的港口都集中分布在长江沿线和赣江沿线。――船舶江西省内河运输船舶2005年保有量为5491艘,986042净载重吨,17345客位。全省运输船舶净载重吨位和功率分别由2000年的398345t、156307kw增长到2005年的986042t、383393kW,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9.9%、19.7%。与此同时,船舶大型化趋势明显,全省货运船舶平均吨位由1995年的62t增长到2000年的93t、2005年的201t。全省内河货船的运力结构也发生较大变化,机动货船运力比重明显上升,驳船比重则呈下降趋势。机动货船占在全省货船运力比重从1995年的77.9%提高到2005年的96.6%,而驳船运力比重则从22.1%下降到3.4%。
2、坚持航运系统协调发展的原则。航运系统的港、航、船及支持保障系统是一个有机整体,必须在加快航运基础设施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发挥行业引导和监管的作用,促进港口、航道、运输船舶及支持保障系统等的全面协调发展,加快内河航运的现代化发展进程。
3、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统筹考虑河道的自然条件、航运开发的可能性和开发价值,以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为基本出发点,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突出重点、注重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内河航运与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并为内河航运的长远发展留有充分的发展余地。
――内河客运量预测
内河客运量2010年及2020年将分别为500万人和650万人,并主要集中在长江(江西段)、赣江、信江等通航条件较好的航道及旅游景区的库区航道。
――主要航道运量预测
根据各主要航道的水运量现状及其在未来全省内河航道体系中的地位作用,腹地生产力布局、资源分布,全省内河货运总量和分货种运量预测等,分别预测长江干流(江西段)、赣江、信江、赣江东河、信江西支、昌江、乐安河及袁河等航道运量,详见表一。
4、坚持与相关规划相衔接和相关行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内河航运发展的涉及面广,其发展必须既要与行业外的相关区域综合交通、水利水电、城市发展等规划相衔接,也要与行业内的全国内河航运相关规划和长江干线的相关航运发展建设相协调。
(三)规划目标
――2010年发展目标
到2010年,全省内河航运业的整体素质、服务水平和竞争能力全面提高。全面改善长江干线(江西段)、赣江、信江、赣江东河等航道的通航条件,启动赣江航电枢纽工程,初步形成全省内河骨干航道体系;加强建设九江、南昌、赣州、吉安、樟树等港口,初步构筑起全省集装箱、煤炭、金属矿石、油品等专业化运输系统;主要航区的支持保障系统服务能力和水平显着提高,运力结构明显改善,运输效益显着提高。
(二)港航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着
在省政府和交通部的大力支持下,江西省实施了一批梯级渠化、航道整治和港口建设等工程航运建设成效十分显着。“六五”、“七五”期昌江两座梯级渠化枢纽的建设在全国率先开始了以航运开发为主的航道低坝渠化工程的尝试,启动了信江全线梯级渠化工程,建设了信江界牌航运枢纽,为信江全线开发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九五”后期,相继实施了樟树~南昌航道整治工程和南昌~湖口航道整治工程,不仅全面提高了赣江中下游段的通航条件,促进了运输船舶的大型化,提高了航运效率,而且也疏浚了河道。九江港5000吨级外贸码头的建设使江西省沿长江地区直接走向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南昌港一批通用件杂、散货、油品的建设以及集装箱等专用码头,强化了南昌港的枢纽地位。另外,瑞昌、彭泽等港也相继建设了为数众多的内河码头。江西省内河港口已由过去的小、散、乱局面,开始逐步向核心港区集中,呈现出机械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港口的综合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对外辐射能力进一步拓展。
160
40
120
400
80
320
??????新余港
170
20
150
300
50
250
??????鹰潭港
110
100
10
200
150
50
??????鄱阳港
80
50
30
100
60
40
??????景德镇港
70
20
50
200
70
130
??????乐平港
120
20
100
250
50
200
??????瑞昌港
700
200
二、内河运输量预测ຫໍສະໝຸດ 国民经济发展及交通运输体系完善,要求内河航运必须加快发展,提供更大的运输能力和更好的运输质量。
――内河货运量预测
预测2010年及2020年内河货运量分别为15000万t和20000万t,其中上水分别为4000万t和6000万t,下水分别为11000万t和14000万t。预测不包括长江干线(江西段)承担的过境运输量。
(三)内河货运量快速增长,货种结构性特点明显。
伴随我国及江西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带来了对内河航运的巨大运输需求,尤其是2000年以来,全省内河货运增长势头强劲,全省内河货运量由2000年的4008.6万t增长到2005年的13464万t,“十五”期年均增速达27.4%,矿建材料、石油及其制品是内河货运的主要货类,其中,内河矿建材料增长速度快,仍占有主导地位,2005年矿建材料完成11859万t;近几年内河石油天然气及制品运量一直稳定在500~600万t。随着江西省外向型经济发展和加强对集装箱运输市场的培育,内河集装箱运输也已崭露头角,呈现出新兴货种的从无到有、迅速增长的态势,由1995年的495TEU发展到2005年的60037TEU。受陆路交通快速发展和分流影响,内河水上客运自1995年以来总体呈现下降趋势,但自2000年开始,客运处于平稳发展状态,特别是万安库区、柘林水库等一些陆路交通不便地区或旅游景点的水上客运表现出较好的增长势头。
三、指导思想、规划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贯穿落实江西省提出的“为实现江西在中部地区的崛起而奋斗”的战略部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立足江西省情和内河航运发展实际,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市场在内河航运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更高水平的内河航运体系,实现江西省内河航运跨越式发展。
500
1000
300
700
??????彭泽港
100
70
30
180
130
50
??????新干港
25
20
5
40
30
10
??????峡江港
105
100
5
210
200
10
????其它港口
6950
2360
4590
7950
3400
4550
注:九江港含城区港、九江县港及湖口港;南昌港含南昌港、南昌县港及新建县港。
――内河运输
2005年外省籍船舶在江西境内完成的货运量达10025万t,占全省水路货运总量的比重由1995年的33.3%提高到2005年的74.5%,2005年江西省本省船舶完成水路货运量3439万t,占全省水路货运总量的比重由1995年的66.7%降低到2005年的25.5%。水路货运主要集中在长江(江西段)、赣江和信江等主要航道上;水路客运主要集中在通航条件较好的长江、赣江、鄱阳湖区航道上,且以短途运输为主;此外,随着近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旅游的人明显增加,旅游风景区的水上客运成为水路客运新的增长点。
着力提高航道特别是骨干航道的通航条件,改变低等级航道所占比例高的落后局面,充分发挥内河航运在大宗散货和集装箱的规模运输优势;拓展港口功能,加快一批专业化、集约化的核心港区建设或改造,尽快扭转目前港口规模普遍偏小、设施设备落后、服务能力差等局面;加强行业引导,积极推动船型大型化和标准化进程;增加投入,改变目前全省支持保障系统十分薄弱的落后状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管理和服务,创新发展理念,走内涵式的发展道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