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和防护
摘要目的:分析手术室护士工作环境中存在的职业暴露因素和防护措施。
方法:通过对本科护理人员工作过程的实地观察和职业暴露的实际情况,找出各个环节的危险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护对策。
结果:通过职业安全防护知识教育,加强锐利器械损伤防护和处理,强化“标准预防”理念,可减少职业暴露伤害。
结论:根据手术室职业危害因素,通过强化职业暴露损伤的安全教育,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与防护意识。
针对性的采取防护措施,杜绝职业暴露对护理人员的身心伤害。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防护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32
手术室是患者治疗和抢救的重要场所,手术室护士由于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的特殊,每天面临各种各样的危险因素,容易造成突发的或慢性的职业危害,成为职业暴露的高发人群。
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
锐器损伤:国内某医院调查发现,外科及治疗室的护士在工作中有70%的人曾被医疗器械损伤过[1]。
手术室护士每天接触手术刀片、缝针、注射器、钢针、巾钳等,都有被刺伤的经历。
原因:工作中未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手术刀和缝针不规范传递,以及术中刀、剪、针频繁传递,术后器械的清洗、消毒、打包极易刺伤、划伤皮肤,引起暴露。
血液感染:手术室医务人员每天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被各
种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几率增加。
如肝、脾破裂,宫外孕大出血等急诊手术等不到化验结果出来不得不开始手术,医务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未做充分防护,使艾滋病、乙肝等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传染医务人员的几率大大增加。
污血溅到受损的皮肤、黏膜、角膜可以直接导致感染。
工作环境:手术室常用化学消毒剂戊二醛、甲醛、碘伏、含氯消毒剂等具有挥发性,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等均有一定程度的损害;全麻患者手术中使用吸入性麻醉药可通过许多环节弥散到空气中造成手术间空气污染;腹腔镜手术的开展,co2气腹的建立,手术过程中co2容易泄露。
手术中使用电刀、电凝时产生烟雾。
医务人员被动吸入这些有害气体,长期累积,影响身体健康;骨科手术中c臂机的应用,使手术室护士受到x射线照射的机会增多,长期接触这类毒气和辐射,会对护士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手术室大量仪器、设备的使用,使手术室噪音增加。
麻醉机、监护仪的报警声,电动吸引器、电钻、电刀的应用,空调声……长时间在噪音环境中,可出现失眠,头痛、头晕、听力降低等症状,使人烦躁不安、精力分散,工作易出差错。
工作性质:手术室工作是脑力劳动加体力劳动。
手术室工作节奏快,工作时间不固定,工作连续性强,机动性大,加班概率高,工作环境封闭,个人能自主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少。
工作中经常站立,引发下肢静脉曲张、痔疮、胃下垂、腰酸背痛,长期超负荷运转除导致躯体疾病外,还引起心理疲劳。
职业防护
建立标准预防的概念,加强职业安全教育,组织医务人员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学习,强化职业暴露损伤的安全教育,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与防护意识。
护士接触手术患者的血液、分泌物等需戴手套、口帽;术后电动吸引瓶的处置易造成污染,可用一次性的负压吸引装置;经常检查麻醉机性能,使其处于完备状态,重视麻醉废气的排放管理,以减少空气中的药液浓度,减轻污染;应用电刀时用负压吸引吸尽烟雾;腹腔镜手术时严格检查气腹针与co 2衔接处,防止co2泄露;防止或减轻噪音污染,做到操作准确,轻柔,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关门轻;使用噪音小,功能好的新设备、新仪器;定期检查器械车,使用润滑剂加强保养;吸引器即用即开;各种监护仪音量大小适宜,保持室内安静,减少不必要的对话。
严格消毒隔离制度:手术器械能高压灭菌的就不用浸泡消毒,以减少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和污染。
盛放手术标本的用器应密闭,防止甲醛气体挥发对医务人员造成伤害。
规范医疗垃圾的处理。
加强素质教育,规范操作规程,防止意外损伤:手术室护士应严格无菌操作,加强预防锐器伤的教育,提高自我防范意识。
术中传递手术刀片、缝针时,锐利部位对着自己,防止误伤他人,必要时用弯盘传递。
小心处理针头及锐器,刀片避免用手直接取放。
发生锐器伤处理原则: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受伤处,使部分鲜血排出,相对减少受污染程度,用流动水持续冲洗伤口,被暴
露的黏膜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碘伏消毒伤处,包扎伤口。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检测,并根据免疫状态及抗体水平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建立职业暴露报告和反馈制度。
加强对患者的检测,提供足够的防护用品。
加强心理干预:工作中保持良好的工作姿势,注重姿势的自我调节。
合理安排巡回和上台次数。
增加人员,减少夜班频率,以利医务人员调节好生物钟。
加强业务学习,提高工作能力,完善手术配合。
改善客观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手术结束后,尽快从紧张的工作环境中解脱出来,合理作息,娱乐身心,使生活、工作有张有弛,将心理性职业损伤降到最低。
职业暴露重在防护,而防护的关键是安全意识的提高。
只有充分认识职业暴露的危害,增强自我防范的意识,针对性的采取防护措施,才能杜绝职业暴露对护理人员的身心伤害。
参考文献
1李俊艳,范秋萍.医务人员职业性感染hiv的防护[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3,2(1):19.
[zk)][ht][fl)][h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