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岩土工程勘察评价

关于岩土工程勘察评价


4.2 强夯效果(见图)
4.3 桩尖阻力及其变化(见图)
4.4 轴力与侧摩阻力随深度的变化 (见图)
5. 统一桩间土的挤密质量试验 与挤密质量的抽样检测:
• 5.1 试验与检测应均以平均挤密系数ηc 是否达到设计及规程要求为准(挤密桩法 处理地基技术规程《DBJ61-2-2005》 5.1.1条,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 《JGJ79-2002》1.4)。不宜继续同时要求
• 6.2.2 国外经验工有如:
·D'Appoloniaelal(1970) ES=0.756N+18.75 MPa
·Decourt(1989) ES=3N MPa 砂中的打入桩
·Hirayama(1 991) ES=1.4N MPa 粘性土
• 6.3 也有直接利用N值进行沉降计算的,如:
·Burland and Burbridge(1985)用下式估算置于砂层上 的基础沉降
• 6.1 有利于用多种方法确定地基承载力, 分析预计地基沉降,特别是对难以取得 不扰动试样的砂土层是如此。
• 6.2 国内外已积累有不少的经验关系, 如:
6.2.1 按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附录F:
粉土及粉细砂ES=(1~1.2)N MPa 10≤N≤50(击)
中 粗 砂 ES=(1.5~2)N MPa 10≤N≤50(击)
沉降量:

p
0 B

S s 2
mm
N
• 详见该规程。
7. 关于桩基沉降计算模型的建 议
建议采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7-2002)附录R中,R.0.3的计算模 型。迄今,在西安市的西郊,北郊按该 模型计算的建筑物沉降与实测沉降比较 接近。
8. 深层黄土的承载力(比例界 限压力P0)、湿陷起始压力与 土的有效自重压力之间的关系。
• 1.3 桩顶和基础之间的褥垫层必不可少,其厚 度多为20~30mm左右为宜。
2. 预制桩
• 2. 预制桩(混凝土桩、预应力管桩等)在西安北 郊渭河高漫滩与一级阶地区的适用性好,深 15~20m处的巨厚、密实的中粗砂层提供了设 置端承桩的条件。端承桩经后压浆处理,单 桩承载力还可提高1.5~2.0倍。迄今已有多个 工程项目成功地采用了预制桩与后压浆相结 合的桩基。应该指出预应力高强度管桩,无 论是采用压入方式还是击入方式设桩是有很 大的应用前景的。
• 3.3 处理效果
经2年又10个月的沉降观测,到2004年10月, 发现沉降较大,西南角沉降最大达190mm, 四角的平均值为140mm。
• 3.4 质量检测报告的结论之一:效果不 大的下拉荷载,不容忽视,今以蒲 城电厂的控孔桩试验为例:
• 4.1 地层结 构与试桩 布置(见图)
Sc
B 0.75
1.7 (N60 )1.4
(q
2
3
' vo
)
mm
式中Sc=计算沉降,mm;B=基宽,m;q=基底压力, kPa;
σ’vBo0=.7基5范底围处内的的初平始均有标效贯垂击直数应,力改,正k至Pa理;论N6锤0深击度能的 60%。
• 高层建筑岩土工程勘察规程(JGJ72-2004 )
附录F的F.0.4用下式估算桩基础的最终
关于岩土工程勘察评价与 地基基础设计的几点体验
(西安地区)
提要
1. CFG桩复合地基在西安地区的 适用性与使用效果
1.1 皂河古河道区的条件(地层结构、岩土性质等) 有利于采用CFG桩,迄今已有数十幢高度为 21~27层的高层建筑成功地采用了此法,实 测沉降多为20~30mm.
• 1.2 CFG桩复合地基要求被处理的土具有一定 的承载能力。为此,在自重湿陷黄土场地应 先行消除其湿陷性,然后采用CFG桩复合地基。
• 3. 不是所有的地基都适用挤密法。有时 会适得其反,今以位于皂河古河道区的 某一高18层的建筑为例:
• 3.1 基本情况:基深d=7.3m;地层:粉 质粘土(黄土状)与其下的古土壤,处理 前的Es=11~13MPa;北邻的中华世纪 城,工地已作过9处
• 深层载荷试验,得类同的Es值。
• 3.2 采用的地基处理方法:砂石挤密桩 复合地基,桩长7.5m。
8.1 不同地区湿陷起始压力与 上覆土自重压力的关系(见图)。
8.2 深层黄 土的承载 力与深度 的关系。
使用二个标准:平均挤密系数和最小挤 密系数。
• 5.2 对应挤密处理的地基进行试验与检 测,没有必要,也不应利用试验与检测 数据对自重湿陷量△ZS与湿陷量△S重新 作计算与评价。
• 5.3 取样位置、数量应按上述规程的 5.1.1或上述规范的说明14.2.4确定。
6. 建议在砂土层和粘性土层中 都进行SPT试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