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最新方剂学——治燥剂(1)教学讲义PPT课件
最新方剂学——治燥剂(1)教学讲义PPT课件
仁二钱(6g) 连翘一钱五分(5g) 薄荷八分
(2.5g) 苦桔梗二钱(6g) 生甘草八分(2.5g)
桑Leabharlann 苇根二钱(6g)菊
[用法]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现代用法:
饮
水煎温服)。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
口微渴,脉浮数。
方解
君:桑叶 --清宣燥热,透邪外出 杏仁 --降利肺气,润燥止咳
苏、前 姜、枣 夏、橘、苓 草、桔、枳
贝、栀 沙、梨 桑、豉
轻宣凉燥 宣肺化痰
宣散温燥 润肺止咳
临床应用
1.治疗温燥伤肺轻证常用方。身热不甚,干 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右脉数大为要点。 2. 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等。
【病案】 安某,女,2岁,汉族。患儿于1991年11月初因高热
咳喘,烦躁不安在某院诊为“支气管肺炎”住院治疗,经 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治疗近一月,出院后仍有咳嗽,时 轻时重,声音嘶哑,干咳无痰,精神萎靡,纳呆便干。先 后服交沙霉素和头孢氨苄诸药不效,两月以来,症状渐重, 乃来求治。时诊,患儿干咳频作,溲黄便结,唇咽干红, 舌红苔薄黄燥,脉数,指纹青紫。处方:桑杏汤加减,桑 叶3克、杏仁5克、沙参6克、象贝3克、香豉3克、栀子皮 3克、梨皮5克,三剂咳嗽减轻,继进五剂,诸症尽除。[吴
清燥救肺汤与桑杏汤比较
1.同治温燥伤肺,但邪有深浅,证有轻重。 2.桑杏汤证属燥邪伤肺,肺津受灼轻证,症见身热、 咳嗽不甚、右脉数大,治以轻宣清透合以凉润;
清燥救肺汤证为燥热伤肺,气阴两伤重证,症见身 热较高、咳嗽较频,甚则气逆而喘、胸膈满闷、脉虚 大而数,治以清宣润肺与养阴益气并进。
【病案】赵某,男,50岁。咳嗽反复发作2年,加重 2周。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2年,2周前因外感 引起咳嗽,表现为干咳少痰,口咽干燥,夜间咳重,五 心烦热,纳谷欠馨,夜寐差,二便调。体检:体温正常, 双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听诊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 性罗音,舌红少苔脉细略数,血常规 WBC6.4×109/L,N0.63,L0.37。尿常规(-)。胸 透肺纹理增重。西医诊断: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 急性发作期。中医诊断:咳嗽(温燥伤肺型)。治法:
方剂学——治燥剂(1)
一、概念 • 凡是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物为主组 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用 于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为治燥剂。
金元时期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 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 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
五、运用注意事项
1.分清外燥、内燥,外燥又要分清温燥、凉燥。 2.燥易伤津化热,酌配清热或生津药,不宜过于苦寒。 3.避免配伍使用性味辛香燥热药物,以防再伤津液。 4.素体多湿、脾虚便溏、气滞痰盛者均忌用甘凉滋润。
第一节 轻宣外燥
适应证:秋季外感燥邪,耗伤津液之证 。 凉燥代表方--杏苏散; 温燥代表方--桑杏汤、清燥救肺汤
杏苏散
《温病条辨》
组成
苏叶 半夏 茯苓 前胡 桔 梗 枳壳 甘草 生姜 大枣 杏仁 橘皮
主治
外感凉燥证。
恶寒无汗
证 候 分 析
头微痛 咳嗽痰稀 鼻塞咽干 苔白脉弦
病机: 凉燥外袭 肺失宣降 痰湿内阻
【功用】 清燥润肺 ,益气养阴
【配伍特点】清润不碍宣透;清宣兼以 降气,宣、清、润、降四法并用,邪 正兼顾,标本同施;治肺同时,兼以 和中,体现培土生金之法 。
运用:
1.治温燥伤肺重证的代表方。以头痛身热, 气逆而喘,干咳无痰,咽燥口渴,舌干 无苔,脉虚大而数为辨证要点 。
2.若痰多,加川贝、瓜蒌;热甚者,加羚 羊角、水牛角。
慧学.桑杏汤儿科冬用治验心得.新疆中医药.1994;(4):60]
清燥救肺汤
《医门法律》
【组成】 桑叶经霜者,去枝、梗,净叶三钱(9g) 石膏煅,二钱五分(7.5g) 麦冬去心,一钱二分(4g) 阿胶八分(3g) 人参七分(2g) 杏仁泡,去皮尖,炒黄,七分(2g) 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3g) 胡麻仁炒,研,一钱(3g) 甘草一钱(3g)
功 用:轻宣凉燥 理肺化痰
临床应用
1.轻宣凉燥的代表方,亦可治风寒咳 嗽。以恶寒无汗,咳嗽痰稀,咽干,苔白, 脉弦为要点。
2.若无汗,脉弦甚或紧,加羌活;汗 后咳不止,去苏叶,加苏梗;兼泄泻腹满 者,加苍术、厚朴。
病案
王某,48岁。主诉:头巅涨痛,恶寒咳嗽,咯痰 稀,鼻塞咽干。脉象浮弦,舌苔薄白。辨证:秋燥寒 凉之气外束于表,肺先受邪。经云“燥凉所胜,平必 苦温。”治法:仿杏苏散主之,佐入宣泄化浊之品。 处方:苦杏仁、粉前胡、白茯苓、白蒺藜各12克, 紫苏叶、玉桔梗、生甘草、仙半夏各5克,薄荷2克, 炒枳壳8克,款冬花9克。二诊:药后头痛已减,咳 嗽痰薄,咽干唇燥。舌苔薄白腻,脉象弦滑。守原法 处方:粉前胡、苦杏仁、白茯苓、大玉竹、清炙枇杷 叶(包)各12克,紫苏叶8克,玉桔梗、仙半夏各5克, 炒枳壳6克,化橘红3克,款冬花9克。诸症均缓。
【主治】外感温燥,气阴两伤证。
身热头痛,干咳无痰,咽喉 干燥,鼻燥,心烦口渴,气 逆而喘,胸满胁痛,舌干少 苔,脉虚大而数。
方解
君:桑叶 质轻性寒,轻宣肺燥,透邪外出 臣:石膏 辛甘而寒,清泄肺热
麦冬 甘寒,养阴润肺 佐:人参 益气生津,健脾培土生金
胡麻仁、阿胶助麦冬养阴润肺 杏仁、枇杷叶苦降肺气 使: 甘草调和诸药
桑杏汤
《温病条辨》
组成
桑叶一钱(3g) 杏仁一钱五分(4.5g) 沙参二钱(6g)
象贝一钱(3g) 香豉一钱 (3g)
栀皮一钱(3g)
梨皮一钱(3g)
主治
外感温燥证
外感温燥
伤于肺卫皮毛
燥气伤肺 耗津灼液,肺失清肃
身热不甚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
证
候
口渴、咽干鼻燥
舌红苔薄白而干
脉浮数而右脉大
[组成]桑叶二钱五分(7.5g) 菊花一钱(3g) 杏
方解
君:苏叶9g 辛温不燥,发表散邪,宣发肺气 杏仁9g 苦温而润,降利肺气,润燥止咳
臣:前胡9g 疏风散邪,降气化痰 桔梗6g 、枳壳6g 一升一降,助理肺化痰
佐:半夏9g 、橘皮6g 燥湿化痰,理气行滞 茯苓9g 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 生姜6g 、大枣6g 调和营卫,滋脾行津润燥
使: 甘草6g 调和诸药,合桔梗宣肺利咽,功兼佐使
臣:豆豉 --轻宣透散 贝母 --清热润肺化痰 沙参 --养阴生津,润肺止咳
佐:梨皮 --清热润燥,止咳化痰 栀子皮 --清泄肺热
功用
清宣温燥 润肺止咳
方剂鉴别
桑杏汤 桑菊饮
辛甘凉润 外 感 咳 嗽 辛凉解表
外感温燥证 外感风热证
杏苏散与桑杏汤鉴别
凉
外 燥
温
杏苏散
苦温
甘辛
轻宣外躁
杏仁
辛凉
甘润
桑杏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