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方剂学——治燥剂

方剂学——治燥剂


【主治】外感温燥,气阴两伤证。
身热头痛,干咳无痰,咽喉
干燥,鼻燥,心烦口渴,气 逆而喘,胸满胁痛,舌干少 苔,脉虚大而数。
方 解
君:桑叶 质轻性寒,轻宣肺燥,透邪外出
臣:石膏 辛甘而寒,清泄肺热
麦冬 甘寒,养阴润肺
佐:人参 益气生津,健脾培土生金
胡麻仁、阿胶助麦冬养阴润肺 杏仁、枇杷叶苦降肺气 使: 甘草调和诸药
证 候 2
呕吐 纳少 呃逆 口渴咽干 舌红少苔 脉虚数
方解
君:麦冬重用,甘寒清润,养肺胃阴而清肺胃虚热
臣:人参益气生津,补益脾肺
佐:甘草、粳米、大枣益气养胃,合人参培土生金
半夏降逆下气,化痰,量轻,燥性减而功用存
使:调和诸药

用:
清养肺胃
降逆下气
配伍特点
1. “培土生金” 2.少佐辛燥,去性存用而不伤津。
[组成]桑叶二钱五分(7.5g)
菊花一钱(3g)
杏仁二钱(6g)
连翘一钱五分(5g)
薄荷八分
桑 菊 饮
(2.5g)
苦桔梗二钱(6g)
生甘草八分(2.5g)
苇根二钱(6g)
[用法]水二杯,煮取一杯,日二服(现代用法:
水煎温服)。 [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咳嗽,身热不甚, 口微渴,脉浮数。
治法:滋阴清热,润肺利咽。处方:生地黄6 g,熟地黄9g,麦冬5g,百合、炒白芍、当 归、贝母、生甘草,玄参、桔梗3g。每日1 剂,水煎,分3次温服。连服12剂后,诸症全 部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杨玉林.百合固 金汤治疗慢性咽炎73例. 四川中医.2002; 20(7):72]。
养阴清肺汤
《重楼玉钥》
(3) 细生地五钱(15) 玉竹炒香,一钱五分(4.5)
【功用】养阴益胃。 【主治】胃阴亏虚证。胃脘灼热隐痛,饥不欲
食,口干咽燥,大便干结,或干呕、呃逆,舌 红少津,脉细数者。
[方解] 君——生地、麦冬:养阴清热,生津润燥 臣——沙参、玉竹:养阴生津 佐使——冰糖:濡养肺胃,调和诸药
【运用】
本方为滋养胃阴的常用方。
方解
君:桑叶 --清宣燥热,透邪外出 杏仁 --降利肺气,润燥止咳 臣:豆豉 --轻宣透散 贝母 --清热润肺化痰
沙参 --养阴生津,润肺止咳
佐:梨皮 --清热润燥,止咳化痰
栀子皮 --清泄肺热
功用
清宣温燥 润肺止咳
方剂鉴别
桑杏汤
桑菊饮
外 感 咳 嗽
辛甘凉润
外感温燥证
辛凉解表
外感风热证
杏苏散与桑杏汤鉴别
病机: 凉燥外袭 肺失宣降 痰湿内阻
方解
君:苏叶9g 辛温不燥,发表散邪,宣发肺气
杏仁9g 苦温而润,降利肺气,润燥止咳
臣:前胡9g 疏风散邪,降气化痰 桔梗6g 、枳壳6g 佐:半夏9g 、橘皮6g 一升一降,助理肺化痰 燥湿化痰,理气行滞
茯苓9g 渗湿健脾以杜生痰之源
生姜6g 、大枣6g
调和营卫,滋脾行津润燥
后随访半年内未复发。[马秀丽.清燥救肺汤加减治疗单纯型慢
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60例临床观察.中华中医药志.2005;20(1):34]
第二节 滋阴润燥
1.适应证:脏腑津液亏损的内燥病证。
2.组方特点:大抵肺胃阴伤者,以百合、
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为主;肾阴虚者,
以熟地、女贞子、生地、玄参等为主;肺肾
麦冬甘寒,滋养肺胃阴津以润肠燥
功 用: 增液润燥
【应用】
1 .治疗津亏肠燥之大便秘结常用方,又 是治疗多种内伤阴虚液亏病证基础方。便秘, 口渴,舌干红,脉细数或沉无力为要点。 2 .常用于习惯性便秘、慢性咽喉炎、复 发性口腔溃疡、糖尿病、皮肤干燥综合征、 肛裂、慢性牙周炎等病。
【病案】李某某,女,33岁,教师,1993年11 月10日初诊。患者自述:3年前,因连续授课, 自觉喉部有灼热感,时常干痒、疼痛,特别 是在感冒之后,诸症加重,出现声音沙哑,干 咳,无痰,严重时影响进食。查:患处粘膜弥 漫性充血、水肿,声音嘶哑,咳嗽无痰,心烦 易怒,舌红苔黄燥,脉沉细而数。
阴虚者,以两类药物配合使用。



清 吴鞠通《温病条辨》
组成 玄参一两(30g)
麦冬连心,八钱(24g)
细生地八钱(24g)
主治
阳明温病,津亏便秘证
证 候
大便秘结 口渴 舌干红 脉细数 或沉而无力
方 解
君:玄参重用,苦咸凉,滋阴润燥,壮水制火,
启肾水以滋肠燥
臣:生地甘苦寒,清热养阴,壮水生津
舌红苔薄黄燥,脉数,指纹青紫。处方:桑杏汤加减,桑
叶3克、杏仁5克、沙参6克、象贝3克、香豉3克、栀子皮
3克、梨皮5克,三剂咳嗽减轻,继进五剂,诸症尽除。
[吴慧学.桑杏汤儿科冬用治验心得.新疆中医药.1994;(4):60]
清燥救肺汤
《医门法律》
【组成】 桑叶经霜者,去枝、梗,净叶三钱(9g) 石膏煅,二钱五分(7.5g) 麦冬去心,一钱二分(4g) 阿胶八分(3g) 人参七分(2g) 杏仁泡,去皮尖,炒黄,七分(2g) 枇杷叶一片,刷去毛,蜜涂,炙黄(3g) 胡麻仁炒,研,一钱(3g) 甘草一钱(3g)
处方:桑叶10g,杏仁(后下)10g,麦冬10g,胡 麻仁10g,炙枇杷叶10g,生石膏(先下)30g,炙 甘草6g,紫苑10g,款冬花15g,桔梗10g,地骨皮 10g,炒酸枣仁15g,党参10g,炙甘草6g,阿胶珠
10g。7剂,水煎服,日2次,嘱患者在服药期间
忌服辛辣之品。服用1个疗程后,病已痊愈。
【功用】 清燥润肺 ,益气养阴
【配伍特点】清润不碍宣透;清宣兼以
降气,宣、清、润、降四法并用,邪 正兼顾,标本同施;治肺同时,兼以 和中,体现培土生金之法 。
运用:
1.治温燥伤肺重证的代表方。以头痛身热, 气逆而喘,干咳无痰,咽燥口渴,舌干 无苔,脉虚大而数为辨证要点 。 2.若痰多,加川贝、瓜蒌;热甚者,加羚 羊角患儿于1991年11月初因高热
咳喘,烦躁不安在某院诊为“支气管肺炎”住院治疗,经
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治疗近一月,出院后仍有咳嗽,时 轻时重,声音嘶哑,干咳无痰,精神萎靡,纳呆便干。先 乃来求治。时诊,患儿干咳频作,溲黄便结,唇咽干红,
后服交沙霉素和头孢氨苄诸药不效,两月以来,症状渐重,
使:生甘草3—— 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功用】 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配伍特点】清热解毒与凉血养阴 并用,气血兼治;滋补肾水与宣 肺止咳共方,金水相生。
【辨证要点】为治疗白喉常用方。 以喉间起白如腐,不易拭去,咽 喉肿痛,鼻干唇燥为辨证要点。
益胃汤
《温病条辨》
【组成 】沙参三钱(9) 麦冬五钱(15) 冰糖一钱
【组成】
大生地二钱(6g) 麦门冬一钱二分(4g) 生甘草五分(2g) 玄参钱半(5g)
贝母去心,八分(3g)
【功用】养阴清肺,解毒利咽。 【主治】阴虚肺燥之白喉。喉间起白如腐, 不易拭去,咽喉肿痛,初起或发热或不发 热,鼻干唇燥,或咳或不咳,呼吸有声, 似喘非喘,脉数无力或细数。
君: 生地10 —— 养阴清热 臣: 玄参8 ——滋阴降火,解毒利咽 加强生地养阴作 麦冬7 —— 养阴润肺 用,兼清热解毒 佐:白芍4—— 益阴养血 丹皮4——清热凉血消肿 贝母4——既可润肺止咳,又可化痰散结 薄荷3—— 疏表利咽
治燥剂
一、概念 凡是以轻宣辛散或甘凉滋润药物为主组
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阴润燥等作用,用
于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为治燥剂。
金元时期刘河间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 补充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 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
二、立法依据:
《素问.至真要大论》:“燥淫于内,
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苦下之”
4.素体多湿、脾虚便溏、气滞痰盛者均忌用甘凉滋润。
第一节
轻宣外燥
适应证:秋季外感燥邪,耗伤津液之证 。
凉燥代表方--杏苏散;
温燥代表方--桑杏汤、清燥救肺汤
杏苏散
《温病条辨》
组成
苏叶
桔梗
半夏
枳壳
茯苓
甘草
前胡
生姜
大枣
杏仁
橘皮
主治
外感凉燥证。
证 候 分 析
恶寒无汗 头微痛 咳嗽痰稀 鼻塞咽干 苔白脉弦
清燥救肺汤与桑杏汤比较 1.同治温燥伤肺,但邪有深浅,证有轻重。 2.桑杏汤证属燥邪伤肺,肺津受灼轻证,症见身热、 咳嗽不甚、右脉数大,治以轻宣清透合以凉润;
清燥救肺汤证为燥热伤肺,气阴两伤重证,症见身 热较高、咳嗽较频,甚则气逆而喘、胸膈满闷、脉虚 大而数,治以清宣润肺与养阴益气并进。
【病案】赵某,男,50岁。咳嗽反复发作2年,加重 2周。患者有慢性支气管炎病史2年,2周前因外感 引起咳嗽,表现为干咳少痰,口咽干燥,夜间咳重, 五心烦热,纳谷欠馨,夜寐差,二便调。体检:体温 正常,双扁桃体无肿大,双肺听诊呼吸音粗,未闻 及干湿性罗音,舌红少苔脉细略数,血常规 WBC6.4×109/L,N0.63,L0.37。尿常规(-)。胸透 肺纹理增重。西医诊断:单纯型慢性支气管炎急 性发作期。中医诊断:咳嗽(温燥伤肺型)。治法: 宣肺清燥,润肺止咳,以清燥救肺汤化裁。
苏、前 姜、枣 凉 杏苏散 苦温 甘辛 辛凉 甘润 温 桑杏汤 杏仁 贝、栀 沙、梨 桑、豉 宣散温燥 润肺止咳 夏、橘、苓 草、桔、枳
轻宣凉燥 宣肺化痰
外 燥
轻宣外躁
临床应用
1.治疗温燥伤肺轻证常用方。身热不甚,干 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右脉数大为要点。 2. 常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等。
桑杏汤
《温病条辨》
组成
桑叶一钱(3g) 杏仁一钱五分(4.5g) 沙参二钱(6g) 象贝一钱(3g) 香豉一钱 (3g) 梨皮一钱(3g) 栀皮一钱(3g)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