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绿色生态小区建设

绿色生态小区建设

绿色生态小区建设引言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区域,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用地用水紧张,空气水体污染等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同病痛一样时刻困扰着我们,为了实现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了建设绿色生态小区的思想。

它是基于想建立一个高效、低耗、环保、舒适的绿色的建筑环境。

这里的环境不仅涉及住宅区的自然环境,如空气、水体、土地、绿色植物、能源等,也涉及住宅区的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

培育绿色生态小区概念主要是在这种观念影响下,在住宅建设与发展中始终以绿色生态环境问题为中心,兼顾其他相关系统规划与管理,使住宅区的绿色生态环境处于良性循环状态之中。

设计绿色生态住宅小区需要充分考虑诸多因素,本文着重对其外环境和总体规划的设计进行探讨。

1 外环境分析1.1 居住区外环境居住区外环境指的是住宅区周围的环境和住宅区内的公共空间。

它与室内环境一样,也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活动空间。

居住区外环境包含了物理性、地理性、心理性、行为性等层面;同时它又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生物环境,其领域之中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设计师而言,居住区外环境的重点落实于它的空间和实体,上述提到的其他环境,都是设计师应考虑的范畴。

1.2 居住区外环境构架根据居住区外环境因素的不同,可分为两类环境构架:一类是自然构架,如地质、土壤、地形、植被、气候等自然因素;另一类是人工构架,如建筑、道路、地下管线、人文景观等人工因素。

合理地应用这两类构架,有助于形成具有鲜明特征的居住区外环境。

研究环境构架是每一个居住区外环境设计的起点。

但必须认识到,并不是每一个项目的环境构架都为一个成功作品的诞生铺平了道路,这其中既有有利的因素,也有不利的因素。

如何克服不利因素的影响、借助有利的因素进行设计,就需要设计者对环境构架进行研究。

1.2.1 自然构架首先要研究的是一些自然因素,如地质、土壤等,对较大的项目而言尤为重要。

不同地质条件的场地,其地耐力不同,地耐力强的地方适合建造住宅,而松软、含水量大的地方适宜建室外环境。

如果基地的地下水位较高,设计室外的下沉式广场就需要慎重,以免在防水方面花费太大。

所以了解基地地质条件的差异对建筑及其外环境的布局是否合理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绿色生态角度出发,土壤也是一种资源,在外环境的布局规划中,保护土壤表土也是一件重要的事。

另外,气候、光照、声音等也是很重要的因素,会影响到住宅的朝向及布局。

还有一些自然因素如场地中地形、水体与植被等,可以作为有形的因素直接参与到环境设计中来。

1.2.2 人工构架在人工构架的基础上,对居住区的外环境进行合理布局,加强外环境的功能、景观性。

例如,使内外道路衔接顺畅,管线连接便利,将中水与景观用水形成循环水,开发当地的人文景观,将优美的城市景观引入环境,通过借景、组景、分景、添景等设计方案的运用,达到居住区内外环境的协调统一。

2 总体规划模式的设计绿色生态住宅小区总体规划是整个设计过程的最基本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居住区环境的功能完善与否、景观质量的优劣程度,同时,也决定了该小区绿色生态效益能否得到有效的发挥。

严格地讲,居住区规划没有固定的模式,但最终目的都是一样的,即创造便利的生活空间,营建优美的生活环境,更大程度地发挥居住区的绿色生态效益,满足居民的生理、行为、安全、社会交往及审美的需求。

居住区设计应首先从各个角度分析建设用地的地理条件、物理条件、历史条件及社会条件等,在此基础上,再确定整体布局。

2.1 从规划论方面考虑整体布局规划论主要是以新城规划的城市为对象,最早始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论,1898年,他提出了对理想城市描述。

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位于城市周边、人口为32000人的卫星城;周围为农田,即存在田园之中;中央为商业、住宅业混合地区,具有经济独立性的城市。

而后在佩里的近邻住区理论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全世界的新城规划影响很大。

C.佩里在纽约地区规划中提出了“邻里单元”的思想。

他建议一个邻里并且单元应按照一个小学服务的面积来组成,从任何方向不超过1/2到3/4英里,住户约1000户相当于我国的组团规模。

C.施泰因是较早重视大量私人汽车时代影响的规划师。

他认为在基层居住区中,首要的是指主妇和儿童使用的步道与汽车道分开。

在1933年新泽西以北的雷德伯恩新城中,他运用了一个分隔的步道系统,通向每家住房后门,并与公共绿地相连,机动车道分级设置,由主要道路至局部性支路,再至尽端路。

道路布置成曲线。

住宅成组布置,构成口袋形。

法国的勒•柯布西耶在20世纪20~30年代制定的城市规划中提出以下设想:建设高层办公楼集合住宅;将底层设计成架空层,以形成开放空间;建设立体化道路及交通设施,以确保利用节余空地建设足够的公园及公共设施。

该提案力图从功能主义的立场,通过建筑、技术来解决城市的混乱。

这一时期,“绿•太阳•空间”被奉为理想城市的目标,这对以后的各国的城市规划及居住区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新城理论也可适合于大规模住宅小区,实际上规模较小的住宅小区多数也是根据这些理论设计而成的。

2.2 从组团划分和层次结构的角度考虑整体布局2.2.1 组团划分组团划分是居住区形成的核心,是空间形态之一,换句话说,是生物本能内在潜在的领域意识所表现的物理形态。

而层次结构就是将领域意识从精神方面分阶段进行空间化处理。

即从个人领域向公共领域过度的过程中,让空间富于层次感。

这和组团划分是相辅相成的,对小区的空间规划影响很大。

组团指被小区道路分隔,并与居住人口规模(1 000人~3 000人)相对应,配建有居民所需的基层公共服务设施的居民生活聚集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是构成居住区的最小单位。

组团划分就是根据原理,将部分住宅群组合到一起进行规划。

这种原理一般有两种:一个是功能性,意味着生活圈的范围,以住宅附近所展开的生活行为,特别是儿童的游戏,以及母亲们的活动都是以游戏场所为核心的;另一个是视觉性,意味着空间的形态。

大规模的居住区是由数个组团构成的,因此就需要把数个组团连接起来。

连接的方式大都是交通轴线,其中半数以上是步行道,也有采用林荫大道形式。

一个组团拥有一个核心空间,这个空间主要供这个组团的居民使用,即所谓的专用空间。

居住区的层次结构主要是讲公共空间的层次。

小泉信一将空间从私密空间到公共空间按其性格划分为四种空间: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密空间、私密空间。

连接各个组团的空间具有很强的公共性格,所以被定为公共空间。

与此相比,组团的公共空间则被定位为半公共空间。

另外,在半公共空间与个人专用的住宅即私密空间之间,还存在住宅范围的公共空间,如楼梯间、专用庭院及通道等,这些最接近住户、住宅的公共空间的中间,是个人领域和公共领域的接点,是具有桥梁作用的空间,这样的空间定位为半私密空间。

这种空间划分为居住区的空间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2.2.2 层次结构所谓层次结构手法就是将日常生活中的必要设施(学校、商店、公园)与住宅群有机地联系起来,住在每个住宅群的居民都可以方便地利用这些设施。

即将设施与居民置于一对一的关系,同时又将住区分成几个层次,并由此组成住宅框架。

2.3 从景观构成方面考虑整体布局景观规划与设施布置规划、交通规划、组团及层次结构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对小区的框架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小区景观规划的方法之一是从外部观看小区的景观构成。

搞好外观设计并不是为了美观和奢侈,而是为了树立小区居民对住区的眷恋之心,同时对小区周围的居民也起着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作用。

小区内的景观设计也应充分考虑与小区构成要素的布置规划及交通规划的协调性。

根据与周围地区的关系和小区内交通规划,在确定了道路的路线的同时,还应该考虑道路的形式和沿路建筑物的外观,可以将道路设计成弧线形或S型,建筑物的布置也应充分考虑街道景观。

2.4 从交通规划方面考虑整体布局这主要是根据人车分流的理论。

人车分流的手法,一般采用在平面上将交通规划划分为人行区和车行区的模式。

在日本,几乎所有的小区都采用人车分流的模式。

将这种模式与拉德本模式相比较,两者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组团路的部分:在到达住宅前,拉德本模式力图彻底实行人车分流;而日本小区的这一部分则是人车共存的空间。

2.5 从其他因素方面考虑整体布局我国现状是城市人口密集,从节地原则上看,住宅楼的选择应该是多层住宅的高层住宅。

同时,还应从能源、水、气、光、热、废弃物、绿色材料等因素来考虑整体布局。

3 西安枫林绿洲绿色生态住宅小区设计实例西安枫林绿洲绿色生态小区,占地1024亩,建筑容积率2.22,绿化率40%,建筑密度35%。

西安枫林绿洲绿色生态小区的设计理念是绿色生态、运动、教育、阳光;小区由一点、两带、三街、七区组成。

“一点”指的是枫林绿洲的入口景观——枫林新天地,它由枫叶广场、枫叶湖、运动会所组成,直奔主题,突出整个入口景观的亮点及展示点——枫林新天地、运动主题会所。

枫林绿洲拥有建筑面积5300㎡超大运动会所,这个会所共分三层,内设36种运动设施,会所南边还有一个室外游泳池,枫叶湖以南还设有一个高尔夫推杆练习场,这是西北地区首家将高尔夫引进社区的楼盘。

顺着枫叶湖旁的景观木栈道向南的流动水系就是枫林绿色生态谷。

也就是所说的“两带”——绿色生态景观带、运动林荫大道景观带,它将绿色生态功能与运动功能密切结合,营造了枫林绿洲新街区充满绿色生态气息的森林湿地景观,同时结合了运动健身的功能。

“三街”指的是“半道之恋”、“兰庭序曲”、“水天长廊”三条绿色生态景观步行街,它在设计半开敞式的绿化景观的同时,充分满足街区内商业与人性交流的多种需要。

“七区”指的是整个枫林绿洲社区分为“俪岸”、“半岛”、“兰庭”、“青园”、“语畔”、“晨溪”、“云顶”七个组团,各个居住组团不仅自成体系,又相互融合,创造了一种沟通、和谐、绿色生态和融洽的居住氛围。

西安枫林绿洲项目生态环境规划方案于2002年6月通过“亚太村”品牌管理委员会专家评审,并于2004年8月被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授予“西北首个‘亚太村’国际品牌生态住宅示范社区”称号,共获得“中国健康人居领军项目”、“陕西十大金奖楼盘”等27个奖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