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完整)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完整)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
3.3.2 管道直饮水管网系统应设排气阀和放空管。
3.3.3 管道直饮水子系统的设备、管材及配件必须无毒、无味、耐腐蚀、易清洁。
3.3.4 管道直饮水管网系统建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管道直饮水的管网系统应采用可循环的形状管网;
2.严禁管道直饮水子系统与其他水系统管道串接;
3.系统应安装计量装置,计量仪表的精确度等级不低于1.5级。
3.1一般要求
3.1.1 节水器具的使用率应达到100%。
3.1.2 污水处理率应达到100%,达标排放率必须达到100%。
3.1.3 应建立中水系统和雨水收集与利用系统,其使用量宜达到小区用水量的30%。
3.1.4 小区绿化、景观、洗车、道路喷洒、公共卫生等用水宜使用中水或雨水。
3.2给水子系统
3.2.1 本《导则》所指的给水子系统,由小区内的市政给水及其他生活给水设施组成 ,包括小区内的给水管网与相关的动力设备系统。
3.3.5 管道直饮水净化系统建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管道直饮水净化工艺应根据原水水质特点进行选择,不仅要确保直饮水的水质、水量 ,同时应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2.直饮水净化工艺应采用技术集成度高、运行稳定可靠的工艺。
3.3.6 管道直饮水控制系统建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直饮水设备控制宜采用全自动控制,并应设故障报警系统;
2.3工程建设要点
2.3.1 利用太阳能、风能等绿色能源的小区,宜配备辅助能源系统,并应符合下列要 求:
1.尽量使用太阳能中央热水系统。太阳能集热系统装置应与建筑物的立面设计相协调;
2.太阳能集热系统的安装位置应无遮挡,宜选在背风处,并有防雨、防潮措施;倾角、 朝向应符合相关设计规范的要求;
3.太阳能集热系统的管道布置应与住宅的给水设施配套,系统中的管道、阀门等配件应 选用寿命长、抗老化、耐锈蚀的产饮水生产管理宜采用中央监控系统,由计算机控制生产过程和供水过程。
3.4排水子系统
3.4.1 本《导则》所指的排水子系统,由小区内污水收集,处理和排放等设施组成。
3.4.2 生态小区周边如有市政污水管网,生活污水可排入市政污水管网系统;当无市 政污水管网时,应设置污水处理站,其处理后的水质应符合国家有关污水排放标准。
2.1.2 对常规能源系统应进行优化。
2.1.3 绿色能源的使用率宜达到小区总能耗的10%(折合成电能计算)。
2.2技术要点
2.2.1 在生态小区的规划设计中,要加大绿色能源的使用率并应对能源系统进行分析 ,因地制宜的选择能源组合。
2.2.2 生态小区使用常规能源时,应对能源系统进行优化,避免因同时使用多种能源 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2.卫生间应设置有通风换气设施;
3.厨房应有烟气集中排放系统。厨房烟气集中排放系统宜采用竖向系统或水平系统,采 用竖向系统应设置脱排油烟机、变压止逆阀、排气烟道等设施;采用水平系统应设置脱排油 烟机、水平排气风道、外墙风帽等设施。
4.2.3 室内装修应采用环保型装修材料,装修材料中挥发性有毒、有害气体必须符合 现行的有关标准规定,防止室内环境的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3.4.3 生态小区的排水应采用雨水、污水分流系统。
3.5污水处理子系统
3.5.1 本《导则》所指的污水处理子系统,是指小区内的生活污水经收集、净化后, 达到规定标准的水处理系统。
3.5.2 污水处理工艺应根据水质、水量的要求确定,宜采用经济、实用、集成度高的 成熟技术,鼓励使用新技术、新工艺。
3.5.3 污水处理站的设计应符合节能、节地原则。
3.8.2 景观用水应采用循环系统,并应设置水净化设施。
3.8.3 生态小区的水景应充分利用地形、地物和自然景色,营造优美的小区水景环境 。
3.8.4 景观用水子系统应结合中水系统进行优化设计,景观用水水源宜使用雨水或中 水。
3.8.5 景观用水子系统建筑材料应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防止系统因自身腐蚀而 污染景观用水性质。
1.0.7 生态小区建设应充分体现节约资源原则,尤其要注重节水技术与水资源循环利 用技术。应尽量使用可重复利用材料、可循环利用材料和再生材料(3R材料)。充分节约各种 不可再生资源和国家短缺资源。
1.0.8 生态小区建设应自始至终贯彻环境保护原则。应充分考虑小区建设及其运行过 程中的环保问题,并应对“生态小区”进行全寿命周期环境保护管理,以促进我国的城市生 态环境建设。
4气环境系统
4.1室外气环境系统
4.1.1 生态小区内的大气环境质量宜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4.1.2 生态小区内禁止使用对臭氧层产生破坏作用的CFC11类产品。
4.2室内空气环境系统
4.2.1 所有房间应设置可开窗,便于室内通风换气。
4.2.2 住宅中80%以上的房间应能自然通风,并符合下列要求:
1.卧室、客厅应能自然通风;
3.5.4 污水处理站的运行宜采用自动化控制,并应设故障报警系统。
3.5.5 污水处理站产生的污泥,应采取相应的处理和综合利用措施。
3.6中水子系统
3.6.1 本《导则》所指的中水子系统,是指将住宅内的生活污废水经收集、处理后, 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系统。中水子系统由中水处理、加 压、集水和中水管网以及计量、检测等设施组成。
3.7.2 小区的屋面雨水应收集,地面雨水宜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收集。收集后的雨水可 进入中水系统。
3.7.3 雨水收集系统应结合小区地形、地貌,确定收集方式,宜用暗渠收集雨水。
3.7.4 回用的雨水应进行处理。雨水处理宜采用渗水槽系统,渗水槽内宜装填砾石或 其它滤料。
3.8景观用水子系统
3.8.1 本《导则》所指的景观用水子系统。由水景工程的池水、流水、跌水、喷水、 涌水等用水组成。
5声环境系统
5.1小区声环境系统
5.1.1 生态小区声环境应符合下列标准:
白天≤45dB 夜间≤40dB
5.1.2 生态小区项目开发前期在选址及场地设计中应使居住区远离噪声源。
5.1.3 生态小区在规划设计时,应对周边噪声源进行测试分析,使小区声环境系统符 合本《导则》规定的标准。
5.1.4 当规划设计不能满足本《导则》对小区声环境的要求时,应采用人工降噪措施( 如建隔声屏或种植树木等)减少外部噪声对生态小区声环境的影响。
3.中水供水管道及附件宜采用新型塑料管材;
4.中水供水系统宜根据使用要求安装计量装置。
3.6.5 中水处理工艺
1.中水处理工艺应根据原水的水质、水量和使用要求等因素,经技术经济比较后确定;
2.中水处理宜采用技术集成度高、运行稳定可靠、具有良好性能价格比的先进工艺。
3.7雨水子系统
3.7.1 本《导则》所指的雨水子系统,是指将小区内建筑物屋面和地面的雨水,经过 收集、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设施。雨水设施是指构成雨 水系统的集水、处理、储存、回用等建筑物。
3.6.2 中水水源宜采用优质杂排水,并宜按下列顺序取舍:淋浴排水、盥洗排水、洗 衣排水、厨房排水、厕所排水。
3.6.3 中水使用必须确保安全,严禁中水进入生活饮用水和管道饮水系统。
3.6.4 中水管网系统建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1.集水管道应独立设置;
2.集水管材及附件宜采用经防腐处理的钢管或新型塑料管材;
5.2.3 住宅分户墙和楼板的空气隔声量应≥50dB,在噪音敏感区域应有相应的隔声措 施。
5.2.4 住宅楼板的撞击声隔声量应≤65dB。
5.2.5 住宅应采取室内一次性装修,以避免户间噪声干扰。
5.2.6 室内管网系统宜采取安装衬垫等消声措施。
6光环境系统
6.1生态小区室外光环境应满足下列要求:
1.道路照明:15-20LX;
3.2.2 给水子系统应采用智能化管理,宜具有远程监控,故障报警等功能。
3.3管道直饮水子系统
3.3.1 本《导则》所指的管道直饮水子系统,是指自来水经过深度处理后,达到《饮 用净水水质标准》(CJ94-1999)规定的水质标准,通过独立封闭的循环管网,供给居民直接 饮用的给水系统。管道直饮水由净水设备、加压、管网、计量、控制、检测及安全报警等组 成。
1.0.9 在生态小区的建设中,应注重推广使用适度超前、优化集成的技术体系和部品 体系,尤其是采用有关节能、节水的绿色环保技术和产品。
1.0.10 生态小区建设必须实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并达到国家的工程验收标准,提高工 程的优良品率,创优质工程。
1.0.11 生态小区建设应达到“商品住宅性能评定方法和指标体系”(试行)中3A级商品 住宅环境性能指标及有关的性能指标要求。
在执行本《导则》时,应同时执行相关专业的现行国家强制性规范、规程和标准。
1总则
1.0.1 为了在住宅建设中充分贯彻执行“节能、节水、节地、治污”的“八字方针” ,加强住宅小区的生态环境建设,根据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十五”计划纲要的指导精神 ,参照世界各国在住宅生态环境建设上所采用的技术及标准,结合我国国情,特制定《绿色 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以下简称为《导则》)。本《导则》实施的总体目标是 :以科技为先导,以推进住宅生态环境建设及提高住宅产业化水平为总体目标,以住宅小区 为载体,全面提高住宅小区节能、节水、节地、治污总体水平,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实现社 会、经济、环境效益的统一。
本《导则》的主要技术内容包括:1总则;2、能源系统;3、水环境系统;4、气环境系统;5、声环境系统;6、光环境系统;7、热环境系统;8、绿化系统;9、废弃物管理与处置系统;10、绿色建材系统。本《导则》适用于实施绿色生态住宅小区的新建工程,目的在于引导小区建设过程中,积极采用适用、先进和集成技术、使能源、资源得到高效、合理的利用,并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达到节能、节水、节地、治污的目的。为了便于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各系统的建设,在本《导则》的附录中给出了各系统建议设计指标。
1.0.2 绿色生态住宅小区(以下简称为:生态小区)建设应符合国家关于生态环境建设 的总体方针、政策,并符合地方总体规划与建设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