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稿日期]2011-06-27[作者简介]伍文忠(1977—),男,湖北钟祥人,讲师,硕士。
DOI 编码:10.3969/j.ISSN.1671-7422.2011.04.018论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机制伍文忠(湖北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北黄石435002)[摘要]以网络为主要特征的新媒体的出现,使受众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传播方式被赋予了新的含义。
交际方式和交际环境的日益更迭,随之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网络语言。
而受众的广泛使用,使得这些网络语言迅速走红,成为当下时尚的网络流行语。
文章主要通过对网络流行语的概念界定以及对最近几年网络流行语的深度剖析,从新媒体作用、受众影响以及语境关联的推动三个方面,阐述了“沉默的螺旋”对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沉默的螺旋;传播;机制[中图分类号]H109.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422(2011)04-0073-04On the Pop Mechanism of Network BuzzwordsWU Wenzhong(Foreign Language Studies ,Hubei Normal University ,Huangshi Hubei 435002)[Abstract ]With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media ,information between the audience and modes of transmission have been given new meanings ,communication methods and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 have been improved ,followed by the formation of a special form of language -the network language.The audience's widespread use makes these network languages quickly be-come popular as the current fashionable network buzzwords.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spiral of silence on the function of the network language form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media function ,spiral of silence and the promotion of context relevant by defining Network buzzwords and analyzing current Network buzzwords.[Key words ]Network buzzwords ;spiral of silence ;transmission ;mechanism 网络语言是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新兴的一种有别于传统平面媒介的语言形式。
它以简洁生动的形式,受到广大网友的偏爱,并发展神速。
目前正在广泛使用的网络语言版本是“浮云水版”。
网络语言包括拼音或者英文字母的缩写、含有某种特定意义的数字以及形象生动的网络动画和图片。
起初主要是网虫们用来提高网上聊天的效率或满足某种特定的表达需要,久而久之形成特定语言。
一、网络流行语的定义流行语是在特定时代、特定区域、特定阶层或者行业广为流行的一种语言现象。
网络流行语,顾名思义就是指在网上经常出现或者被网民经常使用的一种语言形式。
近几年,网络迅速发展,网民迅猛增长,网络语言的使用也呈锐不可当之势,尤其是网络流行语,成为一种时尚标志,如果不会使用,便会被人们戏称为“out ”了。
网络语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28卷第4期2011年8月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angsh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Vol.28No.4Aug.2011一是与网络相关的专业术语,如IP地址、IE浏览器、病毒、网页等等;二是网络特殊用语,如电子邮件、网购、网民、博客、播客等等;三是网上冲浪语言,主要是网民之间进行交流的语言,包括语言文字、数字、表情、图片、符号等,如,“44944”、“LZH”、“山寨春晚”等等。
二、“沉默的螺旋”机制“沉默的螺旋”机制就是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使优势意见更强大,反过来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这样的循环机制同样存在于网络中。
诺伊曼认为,任何“多数意见”、舆论以至流行或时尚的形成,其背后都存在“沉默的螺旋”[1]。
网络中也存在“多数意见”,也存在流行。
网络流行语的传播最初可能是在几个人的范围内,慢慢地经过网络中的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活动,被网民普遍接受,这个过程就是“沉默的螺旋”机制在起作用。
一方面,网络作为大众传播媒介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另一方面,网络中的人际传播也会影响人们的意见取向。
无论是大众传播中的信息,还是人际传播中的主流意见,都会给人们造成环境压力,从而使“沉默的螺旋”机制在网络传播中产生效应。
(一)新媒体的出现,促使了网络语言的广泛传播新媒体是相对于电话、书信、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电影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主要依托高科技技术,包括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向广大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2]。
新媒体在延续了传播学界的传播效果研究传统的同时,提出了虚拟社区、网络民主、网络语言、数字鸿沟等新的理论。
新媒体打破了不同媒介形式之间的界限,将文本、图片、声音、图像等媒介融为一体,向受众提供多媒体信息。
与此同时,新媒体环境的传播不再是大众传播,而是面向受众个体的小众化的传播,甚至是点对点传播,这就使传播者可以根据受众个体的信息需求向其提供完全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受众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个性化的信息内容。
在目前这种传播权力下放的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流行语可被任何传播者传播。
如,2009年,网民发表的帖子《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句话本身并没有太多的含义,但是在网络媒体的作用下迅速升温,传遍大江南北。
网络、手机为网络流行语的流行提供了信息发布的平台、传播的渠道,尤其是播客、博客、维客这三大网络“剑客”的出现,更为网民提供了个性化的专属信息发布平台。
网民能把他们喜欢的事物,尤其是在网上交流的语言自由、便捷地传达出去。
当然,除了新媒体的主要作用之外,我们也不能忽视传统媒体的功能。
如图1所示,从2005-2009年所显示的比例不难看出,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在流行语产生和传播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如,流行语“相当地”,最早便是出现在电视上。
2006年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先生在小品中率先使用该词。
在网络媒体的共同作用下,该词随后传遍了大江南北,人们在各种场合下都会听到或者使用该词汇。
图12005-2009年网络流行语的起源媒介受众积极主动地使用网络流行语,通过创造或使用流行语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彰显自己独特的个性。
1)认知需要。
受众使用流行语目的在于获得丰富的信息、知识和增进受众间的相互理解。
2)感情需求。
流行语能够满足受众感情的、愉悦的或者美学的经验需求。
如,“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句话是我们在儿童时期经常听到的一句母亲呼唤孩子的话语,人们之所以愿意继续去传播,是因为它的出现对人们的心灵有所触动。
另外还有“哥抽的不是烟,抽的是寂寞”等等。
3)个人整合需求。
流行语满足了提高个人的可信度、自信和社会地位的需求。
4)社会整合74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需求。
流行语满足了受众增进与家人、朋友等之间联系的需求。
5)缓解压力需要。
流行语能满足受众希望从日常千篇一律的活动或者问题中摆脱出来的需求。
(二)人际传播过程中的重大事件对受众的影响当前出现的各种网络流行语,有许多是对热点和重大新闻事件的凝练和概括。
从“俯卧撑”到“打酱油”,从“躲猫猫”到“70码”,从“被自杀”到“被就业”,从“裸油价”到“压力差”……可以说,每一个网络流行语背后都对应着一个新闻事件[3]。
网络流行语不但可以加速社会热点事件的传播速度,而且还会因为流行语自身特殊的引申含义,引起人们对与之相关的诸多社会现象倍加关注。
如,2008年“范跑跑”一词。
“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
”汶川大地震后,四川一所私立中学教师范美忠在博客中的这番震后“表白”掀起了轩然大波,被网友讥讽为“范跑跑”,并引发了一场关于“师德”的讨论。
“范跑跑”一词,带动了各种类似表达的出现,网民开始用事件主人公的姓加主要事件的关键词来对某一事件加以概括,然后传遍开来。
随即“郭跳跳”、“鲁嫁嫁”、“张编编”、“易逃逃”、“杨不管”等不断见诸网络。
网络流行语加速了新闻事件的传播速度,提升了社会对其的关注度,其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流行背后含义深刻。
他们表达的意思时而诙谐、时而讥讽、时而针砭或时而引申,效果独特,常让人们在开心一笑之后,发人深省,因此颇具吸引力。
如“躲猫猫”,躲猫猫本来是一种儿时常常玩耍的游戏,如今却与新闻事件联系起来了,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一旦了解这一新闻事件的背景,网民便不难理解了。
二是,网络流行语在社会热点社会事件中扮演关键性话语的角色[3],是对新闻事件的高度浓缩,简单的表达背后,却有着令人深思的潜台词,一种游戏、一个比喻、一个称呼、便浓缩了某种社会心态和社会现象。
如“裸体做官”,该词为新华网网友首创,以陕西省政协原副主席庞家钰的落马为例,将暗地圈钱给境外的妻儿,孤身一人在国内做官的贪官称为“裸体做官”者。
这类贪官走的是“分步出逃法”:先以种种“合理”的名目,将妻子儿女弄出境外,然后暗渡陈仓,将巨额国有资产非法转移出境,以解决一家老小的后顾之忧,贪官自己则暂时留在国内以掩人耳目,一有风吹草动,便迅速抽身外逃,溜之大吉。
由此可见,网络流行语虽然是由某些社会事件而引发,是对这些事件的关注,但有着更为深层次的含义,表达了网民对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态度、一种责任。
尤其是在一些重大事件中,网民促进了这些问题的解决,其影响力不容忽视。
如图2所示,每年的网络十大流行语或多或少都受到新闻事件的影响。
尤其是2007-2009年更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