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颂
教学目标:
1.了解《黄河大合唱》的创作背景和其他相关内容。
2.反复朗诵并理解歌词内容,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3.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4.品读歌词中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教学难点:抗战时期,把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
教具准备:《黄河大合唱》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播放黄河视频,同时播放《黄河大合唱》音乐片断,以此感染、调动学生。
(教师):同学们,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
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二、作者介绍: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1913年出生,湖北光化县人。
1927年在中学时代即参加革命工作,“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辍学,曾做过学徒、店员和小学教师。
1936年抵达上海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从事进步文艺活动。
1935年8月创作的《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广为传唱。
1938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唱遍全国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剧本》《文艺报》《人民文学》主编。
1938年,抗日烽火燃遍中国大地。
诗人随军从陕西宜川县到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进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亲历险峡急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目睹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有力的船夫号子,感受到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于是诗人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篇幅宏大的组诗《黄河大合唱》,本文是组诗《黄河大合唱》中的第二个乐章。
三、个体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播放媒体资源中《黄河颂》泛读,感受全诗。
2.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朗读要求:学习这首诗歌,我们首先要学会朗读,像诗人一样热情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大家想一想,我们朗读诗歌应注意些什么?
(1)要注意感情、语音和停顿。
歌词与朗诵词之间要有较长的停顿。
(2)要读出“赞”“颂”的语气,可以从关键的词、短语式的句、呼告语以及层意来把握。
(3)还有一些动词要重读,如:“掀”“奔”“劈”,要读出赞颂之情。
(4)文章最后两句充满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5)感情要深沉、悲壮。
3.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
4.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
5.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6.全班评议首轮诵读最佳者,予以鼓励。
注:教师对于学生的朗诵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无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
四.整体感知,教师质疑,学生思考、讨论、探究。
1、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抓住“颂”字,表达了对黄河的热爱和歌颂。
2、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共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序曲,歌颂黄河的英雄气魄及所表现的我们伟大而坚强的民族精神。
作用是点出了“歌颂黄河”的主题,引出下文的颂歌。
第二部分(第2节):描写黄河波澜壮阔的图景,讴歌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发出学习黄河精神的誓言。
第一层(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南北两面”):望黄河。
描写黄河奔腾澎湃、不可阻挡的气势。
第二层(从“啊!黄河!”到“发扬滋长”):颂黄河。
从养育、保卫、激励中华民族三个方面来写。
第三层:尾声。
发出学习黄河精神的誓言。
3、歌词部分并没有立即开始歌颂,在“颂”之前有一个蓄势阶段,如果在文中找出一个字来统领这一部分,应该是哪个字?统领到哪?
这些句子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你认为是从哪些角度写的,表现了黄河的什么特点?以“望”统领这一部分。
用近镜头写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俯瞰全景写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纵向描写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河之边;横向展开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4.诗人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感情?
诗人从黄河的黄河在历史、黄河的地理特征、自然特点上对中华民族的贡献等方面赞美了黄河的气魄。
诗人借歌颂黄河歌颂了我们的民族,激发广大中华儿女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励中华儿女像黄河一样“伟大坚强”,以英勇的气概和坚定的决心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5.“澎湃”“狂澜”“宛转”“屏障”等词语向我们展示了黄河的伟大气势和特征。
为什么把“黄河”比作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明是在黄河流域中产生、发展起来的,是黄河养育了世代的炎黄子孙,所以称它为“摇篮”。
这是一个暗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表达作者对黄河的赞美之情。
6.作者借对黄河的描绘歌颂,表达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之情。
诗歌最后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最后两句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充满了战斗的决心。
这里用反复起了强调的作用,表达了对民族精神的赞颂,也表达了必胜的信心。
7.诗歌对黄河的赞颂部分,用“啊!黄河”把它分为了三个层次。
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民族的屏障”,说它有“千万条铁的臂膀”?以“啊!黄河!”为标志分为三层,分别从黄河的历史贡献、地理特征、自然特点这三方面歌颂了黄河。
诗中的比喻“民族的屏障”“千万条铁的臂膀”,分别是从黄河的地势特点和自然特点作喻,肯定了黄河的保卫作用和激励中华民族斗志的作用。
8、为什么最后一段要与“中华儿女”联系上呢?联系时代背景,我们知道作者的写作目的就是要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精神,抗日救国。
诗歌最后道出的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
9.你认为这首诗中有哪些表现技法值得学习?
课文中值得学习借鉴的表现技法主要有:
(1)呼告,如“啊,朋友!”有助于明确抒情对象,直接抒发强烈的感情。
(2)反复,如“啊!黄河!”反复出现,起到了加强结构、渲染感情、突出主题的作用。
(3)比喻、拟人,如“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你一泻万丈,……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等诗句,赋予了黄河无限丰富的生命力,使她像母亲一样亲切深情。
《黄河颂》以“我”为抒情主体,由黄河的形象,写到黄河的精神,由“我”的“望”,写到“我”对黄河的赞颂,再写到“我们”的决心。
全诗一气呵成,激情澎湃,气贯长虹。
五、写作特点
1.大量使用比喻。
在“颂黄河”部分,诗人先把黄河比喻成“民族的摇篮”,借以赞颂中华民族历史的悠久,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接着把黄河比喻为“民族的屏障”,侧重于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保卫作用。
最后,诗人把黄河比喻为一个巨人,黄河的主干是“巨人”的躯干,黄河的支流是“巨人”身上千万条“铁的臂膀”。
同时歌颂了黄河“一泻万丈”“浩浩荡荡”的气势,这些比喻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黄河的伟大,描绘了民族精神的伟大。
2.突出运用象征手法。
《黄河颂》既是一首黄河的颂歌,更是一首民族精神的颂歌。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她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古国文化,黄河以其坚实的风骨、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黄河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歌颂黄河的精神就是歌颂中华民族的精神。
3.注重音韵和谐。
这首歌词写得明快雄健、节奏鲜明、音节洪亮。
句式上,长短结合、自由奔放、气势强劲;韵脚上,先“an”后“ang”,隔二三句押韵,声音响亮,形成了自然和谐的韵律。
4.注意形象刻画。
这首歌词还十分注意刻画黄河的形象,注意营造歌词的画面感“黄河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等句,在读者面前展开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
板书
黄河颂
光未然
望——气势
养育
黄河颂颂保卫中华民族精神
激励
学——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