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复习提纲第一章发展状况1.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中国古代建筑在封建社会中发展成熟,它以汉族木结构建筑为主体,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优秀建筑,是世界上延续历史最长、分布地域最广、风格非常显明的一个独特的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的审美价值与政治伦理价值高度统一;植根于深厚的传统文化,表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精神;总体性、综合性很强。
具体表现为:(一)重视环境整体经营(二)单体形象融于群体序列(三)构造技术与艺术形象统一(四)规格化与多样化统一(五)诗情画意的自然式园林(六)重视表现建筑的性格和象征涵义2.木构建筑屋顶形式(图)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屋顶千变万化, 它们的屋顶从总体看有五种主要形式,庑殿或重檐庑殿顶、歇山或重檐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和攒尖顶。
3.木结构建筑的结构形式(图)中国古代木构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
(1)抬梁式使用范围较广,在三者中居于首位。
它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在石础上立柱,柱上架梁,再在梁上重叠数层柱和梁,最上层梁上立脊瓜柱,构成一组木构架。
在相邻木架间架檩,檩间架椽,构成双坡顶房屋的空间骨架。
抬梁式构架在春秋时已有,唐代发展成熟。
(2)穿斗式木构架也是沿着房屋的进深方向立柱,但柱的间距较小使柱能直接承受檀的重量,不用架空的抬梁,而以数层“穿”贯通各柱,组成构架。
这种结构技术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汉)已相当成熟,流传至今,为中国南方诸省所普遍采用。
(3)井幹式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不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如同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井幹式结构需用大量木材,因此受到限制。
4各历史时期建筑特点:5.名词解释柱头铺作(柱头科)一般柱子上的斗拱,清称柱头科.宋称柱头铺作.承托梁,受力斗拱补间铺作(平身科)柱与柱之间的斗拱,清代称平身科,既为宋代的补间铺作.没有梁架在其上,没有受力一斗三升明堂辟雍是一座建筑两种含义的名称,它是中国古代最高等级的皇家礼制建筑之一。
明堂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
辟雍即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意为圆满无缺),圆形像辟(辟即璧,皇帝专用的玉制礼器),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
都料用神进行绘图现场施工样式雷清代宫廷中专门从事宫廷建筑设计施工的人叫样式。
始祖叫雷发达,其后裔称样式雷。
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减柱造11~14世纪出现的柱网平面中减掉部分柱的做法移柱造11~14世纪出现的柱网平面中将若干内柱移位的做法侧角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代建筑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向内倾斜柱高的10/1000,在两山向内《营造法式》公元1103年(宋崇宁二年)北宋政府为了管理宫室、坛庙、官署府第等建筑工作,颁行了该书,李诫编修。
全书共分五个部分,357篇。
该书是各种建筑的设计、结构、用料和施工的法令规范,展示了中国建筑技术史上的两大成就,一是施工管理的科学性,一是建筑设计的摸数制。
对促进宋代以后的建筑技术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材依斗的宽度而定的测量单位斗口坐斗正面的槽口,在清代作为衡量建筑尺度的标准。
第二章城市建设1.《考工记》匠人营国制的内容,解释,意义合和影响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朝廷宫室市场占地一百亩。
其被认为是当时诸侯国都城规划的记录,也是中国最早的一种城市规划学说。
以后无论是隋唐都城长安、元明清都城北京,还是中小城市,都留下了《考工记》王城规划的痕迹。
2.主要历代都城的规划特点城市的形成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飞跃,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中国战国时期的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区分的规划形式。
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到了先导作用。
隋唐长安城将宫室、坛庙和官署位于南北纵轴线的两侧,道路网划分为若干棋盘格,每一棋盘格称为坊,绕以坊城,自成一区。
长安城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城市,它展示了唐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发展水平。
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都是仿长安城修建的。
元大都的规划吸取了春秋战国时理想都城的规划思想,而又作了因地制宜的处理,由大都城演变而成的明北京城已集中国古代都城城市规划之大成,清代在北京城远近郊区大力经营园林和离宫别馆,使北京城为中国封建时代规划和建设的辉煌实例。
3里坊制与街巷制城市面貌的区别街坊以道路划分,仍采取类似闾里的形式,称“里坊制”。
唐长安城是中国古代实行“里坊制”城市的典范。
当时,全城划分为108个里坊(每个面积25~70公顷,大体相当于今天一个大型的居住小区)。
这些里坊内部有井字形道路系统,四周围以高墙,坊墙不得随意开门开店,夜晚实行宵禁。
坊内居民实行“连保制度”,以便于统治和管理。
北宋东京(今开封)完全采取一种新的规划形制。
商业、手工业和城镇中各种行业的发展与自古沿袭下来的“里坊制”规划形制的矛盾愈来愈突出,其焦点是:商业市场的活动空间须要扩大和开放,而旧形制下市场过份集中且用地紧锢。
这是开放与封闭的矛盾。
北宋东京的规划重新把宫城(大内)布置在城市中心,构成“大内—里城—罗城”三套城墙的格局,这主要是防御上的考虑。
形制上的最大突破,莫过于彻底废弃了“里坊制”,取消了坊墙,使街坊完全面向街道,沿街设置商店,并沿着通向街道的巷道布置住宅。
商业和各种行业的布置是开放型的。
它们分布在城市各条主要街道上,并按一定专业相对集中布置,“瓦子”则是“娱乐区”。
里坊胡同宫殿1.明清故宫的布局特点及艺术成就从布局来看采用了很严整的(整饬)布局.A突出了中轴的空间序列,其中轴线是世界城市史上最长的一条中轴线.B采用了层层封闭的规划形象,层层分隔产生了深远的空间.C尺度的处理也很严谨,外朝空间是内廷的四倍,比例为9:5,象征"九五之尊".北京故宫的皇家建筑,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是保存至今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组。
体现了一整套的礼制要求,运用了阴阳五行等象征手法,在雕刻,绘画,文学等其它的艺术手段上也有相当高的造诣。
2名词解释东西堂制大朝居中,两侧为常朝。
汉代开东西堂制之先河,晋、南北朝(北周出外)均行东西堂制。
隋及以后均行三朝纵列之周制。
三朝五门制周制三朝五门:外朝——决定国家大事;治朝——王视事之朝;内朝——办理皇族内部事务及宴会。
皋门库门雉门应门路门。
隋唐的三朝五门:承天门、太极门、朱明门、两仪门、甘露门。
外朝承天门、中朝太极殿、内朝两仪殿。
轴心舍即工字形殿的唐代名称,用于官署。
住宅1.各典型民居类型的特点:四合院是华北地区明清住宅的典型,合院式住宅的一种,这种住宅的布局特点是强烈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影响和成熟的尺度与空间安排.住宅严格区分内外,尊卑有序,讲究对称,对外隔绝,同时注意对内的生态环境,绿化和风水的制约.其过程要素为正房(坐北朝南,家长居住),以硬山居多.东西厢房(第二代居),倒座(会客,书房),大门,耳房,后罩房(小姐居),抄手廊.构成模式为一名两暗,一正两厢,沿轴线纵深布局,以正房为主体,其院宽是"正房+耳房",总宽,坎宅巽(音讯xun)门;并将勾连搭搭顶的垂花门作为前宅和后宅的分界.徽州民居A、“四水归堂”以天井为中心四周高墙围护以狭长的天井采光通风。
B、设有平房多、楼上厅。
C、精美砖雕。
D、楼层面铺方砖利于放火隔音。
克家土楼A、以家族利益为核心。
B、秩序性、整体性、怀旧情结。
C、渗透风水理论。
D、防卫体系严密。
窑洞天然土起拱为特征。
隔音防噪冬暖夏凉、生态平衡。
缺点:潮湿、不通风、施工周期长。
2.名词解释照壁在大门里面,座落在厢房山墙上的称照壁。
倒座四合院的前院部分主要用作门房、客房、客厅。
生土建筑泛指由未经过焙烧,而仅仅经过简单加工的原状土质材料建造的建筑,包括土坯建筑、土窑洞... 生土夯筑的台墩、城墙、烽火台等。
第三章坛庙1.天坛的设计手法及成就天坛的规划意匠和象征手法.为表现天的精神功能需要.1. 采用宏大的用地规模.故宫960×760.天坛1650.3×1723.2130公顷,比皇帝高,创造"天"的气氛.2. 总体布局,轴线偏东.3. 从建筑形象表现"天".a.以圆象天,圜丘,皇穹宇的外围墙的圆形墙,祈年殿.b.尽量用矮墙来扩大形象,取得开阔的气势.c.通过高台基(圜丘,祈年殿),重檐屋顶(祈年殿)来扩大建筑体量.d.用纯净色彩表现天(蓝色).4. 创造崇天的境界.提供了两个看天的视点,祈年殿和圜丘.同时又用丹陛桥来连接圜丘和祈年殿,形成了一条"看天的路线".5. 运用了一系列象征的手法.a. 数的象征.祈年殿的柱子,檐柱12根(12时辰)金柱12根(12月)同时两者又是24节气,加上井口柱4根(四季)为28星宿.圜丘台基的直径.上,1×9丈=9丈,中3×5丈=15丈,下3×7丈=21丈,形成三层台基.圜丘的地面铺石为,9×1,9×2,9×3……9×9.9为阳数之极.b. 几何图形的象征.内外坛墙的形式是北圆南方,体现"天圆地方".c. 方位象征.建筑,主建筑坐北朝南,最高等级,斋宫坐西朝东,次之.丹陛桥,神道为正中,御道,王道分别在西东――突出皇权和天的关系.另牌位,版的位置.d. 色彩象征,祈年殿的三重檐(蓝色)反映出天不是神圣的色彩,而是理性的光彩.天坛体现的"尚无思想"和"以少总多"的方法.绿化的大量运用和建筑的数量和体量上的少来充分体现"天".通过主轴线来控制建筑.同时用扩大台基来表现建筑.不以形象取胜,而以境界取胜.有的节省,"无"上做文章,物质功能简单,精神功能复杂.天坛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有些建筑还巧妙地运用了力学、声学、几何学原理,因此具有重要科研价值。
陵墓1.唐乾陵的布局特色乾陵位于乾县北梁山上。
梁山分三峰:北峰居中为主,前方东西两峰对峙而且形体相仿,犹如门阙。
两峰之间依势而向上坡起的地段自然形成神道,乾陵地宫即在北峰,凿山为穴,辟隧道深入地下。
隧道墓门用石条层层填塞,缝隙以溶铁汁浇涛锢闭,因此,迄今无损。
乾陵地上情况大致是:主峰(陵体)四周为神墙,近方形平面,四面正中辟门,各设门狮一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