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别离苦,共诉衷肠人!——我看《红楼梦》中的宝黛虐恋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艺术发展的高峰和总结,是思想和艺术上都取得了高度成就的伟大作品。
而其中宝黛的爱情悲剧更是令无数人为之扼腕叹息。
它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悲剧是由于命运的捉弄、宝玉的软弱多情以及他们反世间之道而行造成的。
加之宝黛二人性格的不和,更使二人的爱情成为一支深沉哀婉的悲剧交响曲。
而且宝黛二人都是处于悲剧时代同时又具有悲剧性格的悲剧人物,因此他们的爱情悲剧在那个时代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是具有普遍性的悲剧典型。
关键词:宝黛爱情;悲剧色彩;性格;时代必然;封建观念;等级特权前言读《红楼梦》,我们无法不特别关注宝、钗、黛之间的爱情,而这也是全书行文结构中的主线。
当我们被他们的爱情吸引,看着他们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到互为知音、互相爱慕直至爱情破灭、黛玉憾死,我们不得不为他们抱憾叹息。
掩卷深思,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他们的爱情悲剧呢?我们知道封建社会的婚姻是不自主的,这种不自主体现在,在婚姻大事中有决定权的不是当事人本人而是父母(包括亲戚长辈),在《红楼梦》中,这种缔结婚姻的形式比较常见,比如贾迎春、贾探春、史湘云、薛宝琴等人均是如此,在我看来,这是一个比较合乎作者对于封建时代爱情的思考。
也由此可以窥探出宝黛爱情的原因。
其实关于宝黛的爱情悲剧,不仅只是性格悲剧,爱情悲剧和命运悲剧,更是一种时代悲剧,社会悲剧。
造成他们爱情悲剧的原因不仅有社会环境,也有时代和家庭,还有个人原因等种种因素,才造就了宝黛之间的爱情,成为了经久不衰的千古绝唱。
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关于宝黛爱情的悲剧色彩。
首先,宝黛自身导致其爱情悲剧必然发生。
我们先来看看贾宝玉:一方面,宝玉的“多情”让他难以钟情于黛玉一人。
徐瀛曾在《红楼梦赞•贾宝玉赞》中说:“宝玉之情,人情也,为天地古今男女所共有之情,为天地古今男女所不能尽之情。
天地古今男女所不能尽之情,而适宝玉为林黛玉心目中、意念中、谈笑中、哭泣中、幽思梦魂中、生生死死中悱恻缠绵固结莫解之情,此为天地男女之至情。
……宝玉圣之情者也。
”所谓“至情”、“尽情”、“圣之情者”皆是指宝玉的并非一般的男女之情,而是达到了人类之情的最高境界。
由此说来,贾宝玉的“情”不是男女之情,而是一种人生态度。
这种以“情”至上的生活就是一种审美的、哲理的、艺术的生活。
只有情感的自觉使人能体会到生存的悲剧意味。
在《红楼梦》中宝玉是个博爱的情痴,他对大观园中的美丽少女倾注满腔的柔情与体贴。
脂砚斋说:“让天下人共来哭这个‘情’字。
”贾宝玉“不但以情待有情之人,即使是无情非情之人之物之事,亦同以此真情至情待之!”从原文中对于宝玉身边各种女性角色的塑造就可以看出宝玉的“多情”。
如秦氏,她虽是宁府的人,但她是引宝玉入梦进入太虚幻境的人。
史湘云虽不是贾府的人,但其与宝玉的关系几乎可与黛钗鼎足而立,除去对她才情品格的种种描写外,有“金麒麟”一案足以证明。
此外还有一个妙玉,她与贾府不沾亲不带故,她除了因出身高贵外,也因为同宝玉之间存在着某种“情”的联系。
由“品茶”、“乞梅”等情节,特别是贺宝玉生日那一个“遥叩芳辰”的拜帖,可以见出这个“褴外人”已踏入栏内,不知不觉地为“情”所牵动。
此外还有,贾宝玉庇护过烧纸的藕官,替彩霞瞒赃,为芳官不平,怕和尚的臭气熏了尤氏姐妹……等等。
所以我们姑且可以这样认为,列名其上的所有女子,几乎都在不同的层次上,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与“诸艳之冠”的贾宝玉“挂号”。
也就是说,这些艺术形象,不论他们自身的重要性如何,都有一个共同之点,即与宝玉之间存在着某种感情上的联系,这足以揭示贾宝玉性格的特征“多情”的一面。
另一方面,贾宝玉性格中存在软弱的一面。
在《红楼梦》中,睛雯、金钏、黛玉的死,他除了恨的要死怜惜的要死之外,没有真正为避免她们的死而抗争过。
正是他的软弱,所以他爱晴雯却不能拒绝袭人的诱惑,爱黛玉却又贪恋宝钗的冰雪肌肤。
我们都说曹雪芹以隐语说宝玉,说他草莽愚顽、不肖无能。
在对待爱情这一方面,其实也是不无道理。
宝玉他鄙视现实生活,同样也由于他软弱,而只在女儿王国中去寻求他理想的世界。
他认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人,便觉浊臭逼人。
”甚至,他把自己也称作“浊玉”、“浊物”。
而这种态度实际上反映了他对现实社会的否定。
但同时也反映了他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他虽不满封建秩序却也无可奈何,虽然满怀希望寻求新的出路,但却又无路可走,因此就到女儿堆里寻求暂时的忘却。
他和众多女子玩在一处,借以躲避污秽的男子和污秽的社会,所以他的人生备感无奈、痛苦、困惑。
这种躲避式的反抗,是无法对他们的爱情形成保护的,外界的任何冲击都可能摧毁他们的爱情,由此看来,宝玉自身的性格也摧毁了他的爱情。
让他难与黛玉共度一生,长相厮守。
我们再来分析一下黛玉:一方面,林家的家道中落除了直接影响着黛玉性格的形成,还间接地影响着她爱情的成败。
林黛玉自幼父母双亡。
7岁时,母亲贾敏病逝。
贾敏死后一个月,7 岁的林黛玉随了奶娘及随身进了贾府。
之后在她11岁的时候,父亲林如海也病逝了。
尽管黛玉也生活在锦衣玉食的贾府,不过她却不是主子,而是客。
在第五回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
这使我们不得不承认,黛玉幼时贾母的确是她的保护伞,但这却不是她爱情路途上的保护伞,相反,黛玉作为贾府的亲戚受到贾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其地位超过了贾家的小姐,还可能招致许多人的不满。
在第四十五回,黛玉曾明明白白地对宝钗说:“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可见,备受贾母宠爱,只能招致更多的嫉妒和诽谤。
在黛玉生活的封建社会,年轻男女的婚姻常常渗透着家族利益,儿女联姻的形式也常作为家族之间相互扶持遮饰的纽带。
在《红楼梦》第四回写到金陵四大家族的俗谚口碑,门子向贾雨村介绍“护官符”时,就特别强调,这些“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们,“皆联络有亲,一损皆损,一荣皆荣,扶持遮饰,俱有照应”。
而黛玉的处境呢,正如第四十五回中黛玉对薛宝钗所言:“……我是一无所有,吃穿用度,一草一木,皆是和他们家的姑娘一样,那起小人岂有不多嫌的?”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王熙凤的话里得到印证,有一回,贾宝玉烫了脸,林黛玉到怡红院来看他,王熙凤就借机对林黛玉进行了嘲弄:“……凤姐笑道:‘你别做梦,你给我们家作了媳妇,少什么?’指宝玉道:‘你瞧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根基配不上,家私配不上? 那一点还玷辱了谁呢? …”所以,宝黛爱情是不符合这个大家庭的“家世利益”的。
一无所有的林黛玉,越是寄人篱下,越是要维护人格的尊严,也就越敏感多愁。
自尊与孤独,两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恶性循环。
在书中第五十七回“慧紫鹃情辞试忙玉,慈姨妈爱语慰痴颦”中,当看到宝姑娘在母亲怀里撒娇时,黛玉流泪叹道:“他偏在这里这样,分明是气我没娘的人,故意来刺我的眼。
”可见,身世可怜、有强烈自尊心、说话直爽的黛玉尽管得到了宝玉的赏识,却给旁人整日哭哭啼啼、不开朗、小性儿的印象。
而另一方面,黛玉自身的性格也注定了她爱情的悲剧色彩。
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孩子。
她“心较比干多一窍”,在贾府生活“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他去”,一开始就受到了心理上的压抑。
然而黛玉虽然寄人篱下却生性孤傲,天真率直,胸无城府,爱恨分明,言行举止间并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好恶。
对于贾府的统治者,她也从来不说奉承话故意讨好。
出于孤苦的身世和强烈的自尊,黛玉对于他人的歧视和讥讽分外敏感。
基于自卫心理,黛玉有时出语未免尖刻,有时也哭哭闹闹,给人“小性儿”的印象。
而这样的气质和脾性,不仅很难让她融入贾府这个复杂的大家庭中,反倒加重了别人对她的成见。
如此循环往复,情势的发展越来越使她伤心难受,以至悲从中来,唱出了令人断肠的《葬花辞》:“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孤苦的身世,孤傲的性格,孤独的处境加上多病的身体,使正值花样年华的黛玉产生了如此深重的悲苦意识。
林黛玉悲愁和眼泪最深刻的根源,是她和周围环境世俗人群的不相协调。
林黛玉那种孤高敏感的个性和气质,的确是十分独特的。
常常有这样的情形,贾府上下的人,尤其是贾宝玉并未伤害林黛玉,林黛玉却认为别人伤害了自己。
有时甚至别人的好意也会成为她伤感的由头。
不难看出,黛玉的思想性格中的弱点使得贾府上下都不太喜欢她,都不赞成她的婚姻;自幼父母双亡,她的婚姻大事,又没有人真心为自己主持,黛玉自己对封建思想的叛逆也是有局限性的,她不会起来大声反抗,只是寄希望于别人的理解,而像紫鹃那样理解她的人确是少而又少,因此,性格弱点也最终造成了她和宝玉的爱情悲剧。
其次是社会环境导致其爱情悲剧必然发生。
在时代和社会方面,林黛玉和贾宝玉出生于没落的封建社会,他们的爱情背负着沉重的时代和历史的负担。
由于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思想一直倡导婚姻应该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在那样的环境下根本没有婚恋自由,所以宝黛的爱情也就成了这一时代局限下的牺牲品。
而在当时的封建社会里,“温厚和平”“宽厚待人”的宝钗自然就成了“宝玉夫人”的最佳人选,这与宝钗平日里的策略也是分不开的,她“守拙”、“藏智”,媚俗从众,向宝玉灌输媚俗“经济仕途”,最后使她在与黛玉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
木石前盟虽然只是传说,但是却是宝黛爱情的真实写照。
他们有缘无分,纵使流干了眼泪,交换了灵魂,付出了生命也没有换来相濡以沫的结局。
最终还是以擦身而过的方式含恨而终。
有力地抨击了扼杀他们爱情命运的封建礼教和传统制度,深化了他们之间爱情的悲剧意义,丰富了复杂的历史内容,实在让人悲叹,引人深省。
贾宝玉和林黛玉以互相了解和思想一致为基础的爱情。
故事的凄艳、哀婉、缠绵,美丽之至,堪称千古绝唱。
他们有诉不完的恩爱,赔不尽的小心,笑与泪是他们爱情生活的组成部分,都是深挚缠绵的爱情所致。
这些笑和泪使他们的爱情显得细腻而含蓄,因双方的忠贞不渝而显得完美凄凉。
但是,好梦难圆,他们的爱情终是因为生错了时代,生错了环境,加上男女主角的个人原因而成为了悲剧。
“木石姻缘”,形象而具体的表现出了宝黛爱情被扼杀的必然性。
他们的爱情遭受那个时代封建礼教的种种桎梏,在那样违背和摧残人性,践踏人的尊严与价值的社会,以至终于毁灭,是必然的结局。
虽然在曹雪芹的笔下,造成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悲剧的原因,他认为这不是某一个人的主观意志,而是一群人,一群身份不同、地位有别,却由共同的思想道德观念和共同的利益结合在一起的封建制度的维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