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我国健康保险发展中的现状、问题和对策李宁雁(苏州供电局江苏省苏州市215004)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改革的日益深入,健康保险的重要性日益凸现出来。
当前,我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很多弊端。
认真分析当前健康保险的发展形势,积极探索健康保险的发展方向,将对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
Abstract:Along with society's development and the reform thorough,health insurance's importance in reliefs day by day day by day comes out.Presently,our country basic medical insurance system's construction has made the quite big progress,but still had many malpractices.Analyzes the current health insurance earnestly the development situation,explores the health insurance positively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and will develop the vital role to our country medical service system of safeguards's consummation.关键词:健康保险现状问题对策Key word:Health insurance Present situation Question Countermeasure【中图分类号】D669【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4-7069(2011)-02-0152-02一、我国健康保险发展现状分析我国的健康保险发展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保险业全面复苏的时点,时至今日,已取得了不小的进步。
一方面,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在逐步扩大,保障力度在不断加强,总的来说社会保障是“低水平、广覆盖”。
另一方面,我国医疗费用的偏低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一方面,仍有很大的缺口需要弥补。
在人们的多种医疗需求中,一些费用是社会保障所无法给予的,而商业健康保险对其的很好补充就是最大的竞争点,同时也是其存在必要性的很好例证。
1.社会健康保险从资金来源来看,新的社会健康保险强调单位与个人的责任,一改过去政府大包大揽的风格,要求加入社会健康保险体系的单位和个人承担一定的费用。
从管理机构来看,全国由新组建的社会劳动保障部门主管健康保险工作,但各地做法尚不统一,如深圳、成都、九江、镇江等地由社保局作为社会健康保险的管理机构;上海则由健康保险局管理社会健康保险。
在待遇享受方面,新的社会健康保险将资金划分为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两部分,医疗费用先从个人账户中支付,个人账户用完后,进入社会统筹账户支付,并提高了被保险人的自付比例,体现了“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社会保障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控制医疗费用的过度上涨。
2.商业健康保险根据新的保险法,财产保险公司也允许开展短期健康保险业务。
从产品的情况来看,主要有定额给付型、费用报销型以及住院津贴型三大类,主要的医疗险种有中国人寿的生命绿荫疾病保险、关爱生命女性疾病保险(A、B款);中国太平洋的长健健康保险(A、B款)、团体重大疾病保险;中国平安的99住院安心保险、99住院费用保险、平安康泰保险等。
近年来,各保险公司对于健康保险业务性质和特征的认识逐渐加深,业务发展迅速。
保费收入呈高速增长态势,年均增幅高达30%,而同期寿险保费增幅仅为14%;业务结构逐步从以团险业务为主转变为以个人业务为主,到2003年个人业务占比达到62.19%;商业健康保险覆盖人群也逐步扩大。
2001年商业健康保险承保人次首次突破1亿人次,2002年达到1.36亿人次,2003年接近1.5亿人次,医疗健康保险产品种类超过300种。
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已经覆盖了包括能源、烟草、铁路、航空、邮政、通讯等支柱行业,社会影响正逐步扩大。
二、我国健康保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目前我国健康保险市场很不规范,导致现实中存在着两大矛盾,即“供求矛盾”和“市场潜力与市场风险矛盾”供求矛盾:一方面市场空间大得惊人,另一方面保险公司踌躇不前;一方面社会公众需求迫切,另一方面市场供给乏力。
(1)有效供给不足,难以满足居民的巨大需求。
随着居民收入不断提高、医疗费用快速增长和我国逐步进人人口老龄化阶段,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障需求日益高涨,健康保险前景十分广阔。
但从各寿险公司提供的健康保险产品看,其范围和责任雷同,缺乏特色,缺少市场细分,各公司在市场竞争和经营过程中多以“价格战”和“手续费”为主展开竞争,而很少在服务和技术上比拼,尚未形成竞争优势。
(2)我国商业健康保险还处于初级阶段,健康保险在人身保险业务中的比重较小。
健康险在人身险总保费收入的占比由1999年的4.2%增至2005年的8.4%,2006年的8.81%;该比例自2003年起相对稳定,无显著增加。
国际经验显示:一个成熟的保险市场,健康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的比例一般要在30%左右。
商业健康保险在医疗保障体系中的比重较小,与居民对健康保障的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
市场潜力与市场风险矛盾:风险控制薄弱制约健康保险的发展规模。
健康保险一直面临着市场潜力巨大和风险控制薄弱的矛盾。
健康保险发展的风险环境非常复杂,除了国外经营健康保险都会面临的医疗费用上涨风险、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医疗服务提供者的道德风险等风险因素外,我国健康保险发展还面临特有的体制性风险,如卫生体制、医疗体制以及药品流通体制带来的风险等。
风险控制成为制约健康保险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的瓶颈。
所有寿险公司都看到了健康保险市场蕴含的无限商机,但出于对医疗费用失控风险的忧虑,谁也不敢在这个充满风险的市场中盲目冒进,两者遂产生了矛盾。
面对如此诱人的市场前景,保险公司却似乎显得无动于衷,尽管市场上时常有新的健康保险险种推出,但销售规模未有质的突破。
因此,如何理顺保险公司、医疗服务提供者和被保险人的关系,有效避免道德风险,降低医疗费用,实现健康保险参与者三方和谐“共赢”,也是健康保险企业经营绕不过去的坎儿。
2.商业健康保险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我国社会医疗保险体系的制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政府介入较深,降低了商业保险的发展空间。
主要表现在政府在健康保险体系中的“越位”与“缺位”。
政府的“越位”主要表现在,大部分地区在基本健康保险的层面上又举办形式不同的补充健康保险,这种由社会保障部门通过强制参保、以基本健康保险的方式来经营的补充健康保险,从体制上很难判定其盈利性与否。
如果说补充健康保险举办的目的在于盈利,则有悖于政府部门的职能;如果说补充健康保险举办目的是(下转第154页)非盈利性,则无异于基本健康保险在量上的扩张,导致资金管理上的困难和政府部门人力成本的加大。
其次是财政负担和企业负担的加大。
未来健康保险费用的增长趋势与政府收费的稳定性之间的矛盾难以克服,现行收费的比例可能不足以应付未来的支付。
一旦出现补充健康保险账户资金不足,难免出现向其他账户透支而导致资金管理混乱、或由财政垫付而增加财政的负担、或给付不及时而影响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和政府的信誉。
三、促进我国健康保险发展的对策1.健康保险应专业化经营健康保险与其他险种相比,其在理赔、核算方面有独特之处,这就需要专业化的经营才能保证其健康有序迅捷的发展。
这样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专业化的人才:保险作为一个专业性很强的金融产品,其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都有很高的要求。
针对健康保险,这种专业性会体现得更明显,对于医学、法律人才的需求缺口,一直是困扰我国健康保险行业发展的阻碍。
由于健康保险的特殊性、不确定性会给承保理赔带来很大的风险。
由于不确定性对于一个特定的人群来说,某种疾病的发病概率或许可以通过科学方法进行预测;但对于个人来说,是否会发病却很难估计,疾病的突发性和随机性,决定了医疗服务消费的不确定性。
因此,专业化的人才培养应是健康保险发展的重要条件。
专业化的管理:根据健康保险的经营特点,专业销售既是市场拓展的重要手段,又是风险控制的有效措施。
在专业销售队伍尚未建立以前,健康保险专业销售部门可依托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实行销售风险控制,操作上可借助公司现有的销售渠道。
2.加强社会健康保险与商业健康保险的协调与整合促进信息共享:健康保险的管理需要依靠大量精确的数据和信息来制定各种计划、控制医疗费用及进行质量管理,社保部门、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康保险管理信息系统。
通过建立健康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收集基础数据,分析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实施实时监控医疗费用,以便在医疗费用发生大的波动时能及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管理成本;最终实现互动管理和信息共享。
总之,商业健康保险和社会医疗保险都力求通过建立一种保障模式,充分调动医疗服务提供者在医疗费用控制和服务质量保障上的积极性;在费用偿付、服务选择、保障责任中将投保方(被保险方)的权利与义务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其服务的选择权;保障范围设计和经营服务拓展时把医疗保险的概念延伸扩展到“健康保险”的范畴。
要健全国家医疗保障体系,有效控制医疗保险的经营风险,提高费用利用效益,必须根据国情,建立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障模式;必须建立竞争性的医疗保险市场,同时管好医疗服务提供市场,鼓励商业医疗保险的发展和合理竞争;必须在服务提供上下工夫,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必须建立有医疗服务提供者参与的经营模式;必须克服单纯按服务项目付费的弊病,改革费用偿付方式,将定额预付制、总额预算制、费用分担的共付制、按服务项目后付制等费用偿付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应用;必须拓展保障范围、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从单纯补偿费用到与预防保健服务结合运用,实施健康管理。
要和追求的目标与满足需要的条件、达到目标能力之间的矛盾。
学校和教师应引导学生创造满足需要的内外条件,及时科学的缓解学生入学适应性焦虑。
(一)基本原则1、整体预防与个别辅导相结合通过新生整体素质和心理调研,掌握新生群体普遍心理健康状况,对存在的普遍问题通过专题班会、团课或集体活动等进行整体教育,其主要目的是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此外,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独特个性,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2、多方合作应对新生适应性焦虑的实施主体应包括学校教师、家长乃至社会人士等在内所有对新生适应有影响的人。
因此,班主任、辅导员工作要和学校整体教育、家庭教育、专业教育、心理教育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