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音史复习
填空
1、19世纪音乐家:捷克---斯美塔纳,德沃夏克;芬兰---西贝柳斯;挪威---格里格;
德国---勃拉姆斯(交响曲,室内乐),瓦格纳;
法国---柏辽兹(标题音乐),古诺(歌剧),弗朗克(法国器乐音乐民
族乐派的奠基人,生于比利时,受德国风格影响),圣-桑斯(具
有法国特质采用德奥传统题材),福莱(艺术歌曲、声乐套曲大师);
意大利(歌剧)---罗西尼,唐尼采蒂,贝利尼,威尔第,普契尼;
波兰---肖邦(作曲家,钢琴家,风格独立,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气质,
爱国的“钢琴诗人”)。
俄罗斯“强力集团”又称“五人团”---巴拉基列夫(创始人),居伊(创
作理论的导向),穆索尔斯基,包罗廷,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2、马勒:浪漫主义最后一位伟大的德奥交响曲的作曲家,《第八交响曲“千人”》规模无
比宏大,交响合唱《大地之歌》有六个乐章,歌词采用中国的唐诗。
3、柏辽兹(标题音乐之父),最出名《幻想交响曲---艺术家生涯中的插曲》,第一乐章的
主题一直贯穿全曲,称为固定乐思;第二部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又称“交
响协奏曲”,为中提琴而塑造。
4、艺术歌曲:舒曼,艺术套曲最为出名,篇幅短小又贯穿成大型套曲,如《桃金娘》,《妇
女的爱情与生活》,《诗人之恋》。
5、真实主义歌剧,在法国自然主义和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思潮影响下产生,剧情常取自于现实生活,针对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如《乡村骑士》(马斯卡尼),《丑角》(列昂卡瓦罗)等。
6、格林卡是俄罗斯民族歌剧的奠基人,代表作《为沙皇献身》(又名“伊凡-苏萨宁”)和《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名词解释
勃拉姆斯:德国人,其创作遵循古典原则,结构规整,技巧和音乐中都具有浪漫主义特征,形成古典与浪漫独特的结合。
其最初作品是钢琴奏鸣曲,远离浪漫主义的轻盈优雅,承继了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风格;后又对另一传统变奏曲情有独钟,用极简单的材料进行丰富展开;中晚期写了30多首特性小品,音乐充满动力;他的弦乐四重奏只留下晚年的3首,体现出了19世纪下半叶室内乐中最严肃的形式弦乐四重奏复兴的趋势。
代表作有《第一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和《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
交响诗:李斯特首创的一种单乐章标题交响管弦乐体裁,他将文学与音乐结合,其由多乐段组成,保持了传统交响套曲的结构关系,又如诗一般简练;R-斯特劳斯将一系列交响诗称为音诗,体现出标题音乐细腻的写实技术,有哲理性,描绘性和自传性几种类型;民族乐派的作曲家热衷于标题音乐,西贝柳斯和里亚多夫等都是出色的标题音乐作曲家。
大歌剧:产生于19世纪初中。
其讲究舞台效果,制造芭蕾舞、大合唱和群众场面;梅耶贝尔两部作品《恶魔罗勃》和《胡格诺教徒》确立了大歌剧风格,阿列维的《犹太女》有较高的艺术质量,另外罗西尼的《威廉-退尔》,威尔第的《西西里晚祷》和《阿依达》,瓦格纳的《黎恩济》都是当时大歌剧的代表。
《尼伯龙根指环》:是德国歌剧作曲家瓦格纳创作的四联剧,包括《莱茵的黄金》、《女武神》、《齐格弗里德》和《众神的黄昏》,这是乐剧代表型作品。
其歌剧特点有:1、主导
动机是其重要写作手法,2、他采用通谱体的写作方式,采用“无终旋律”技巧,3、乐队庞大,4、人声具有念唱性特征,5、和声与调性大量运用半音,调性转换自由。
印象主义:受19世纪的印象主义绘画及象征主义文学影响。
印象主义排斥复杂的艺术方式,认为美必须诉诸于感官,其避开戏剧性的情节,没有宏大的结构,但是精于细微。
德彪西大胆使用了许多创新性的手法,《前奏曲》《大海》等均属确立印象主义风格的代表之作;该时段的作曲家多少都带有印象主义音乐的痕迹,包括法国的拉威尔、意大利的雷斯辟基、西班牙的法亚。
斯特拉文斯基和巴托克等人早期作品中也都带有印象主义特征。
论述
威尔第的生平历史概况和历史创作地位
威尔第是19世纪意大利歌剧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他以自己的方式捍卫可意大利传统歌剧,不为德国浪漫主义“瓦格纳阵营”所动,他的作品有的表达了当时意大利摆脱奥地利统治的抗争情绪,也有调侃和揭露当时的社会政治弊端,留下大量传世之作。
早期,威尔第受到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选择故事曲折,场面强烈和具有战争情节的题材作为脚本,常有渲染爱国热情的合唱和刚毅的铜管音响,如《十字军中的伦巴第人》,为当时一流的演唱家提供具有美好美声风格的唱段,乐队配合特别辅助温暖柔美的弦乐,强化声乐表现幅度。
他的音乐主要有这样的特点:1、多为四幕或带序幕的三幕结构;2、每位主要角色通常有两首以上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咏叹调或重唱;3、最后一幕常为主角或英雄提供独唱;4、至少安排一曲重要的合唱;5、乐队隐于咏叹调之下,为宣叙调和叙咏调伴奏;
6、一直沿用歌剧分曲,直至最后两部作品。
中期,创作日趋成熟。
《弄臣》一改传统正规序曲导入的做法,采用简短暗示性悲剧的序奏,体现浪漫主义正与邪,美与丑,贫与富之间的冲突。
《阿伊达》达到中期的顶峰,融入大歌剧的气势与结构,采用瓦格纳式的贯穿结构写法。
阿伊达后,受柏辽兹影响,开始在宗教音乐投入较多热情。
晚期,间隔16年之后,威尔第又成功地完成两部作品,一部是根据莎士比亚剧作改变而成的《奥赛罗》,达到意大利歌剧中人声与管弦乐前所未有的融合;另一部《法尔斯塔夫》成为意大利喜歌剧的顶峰之作。
浪漫主义时期德奥交响音乐的概况
一、传统交响曲:舒伯特共写了9部交响曲,他坚持古典原则,但是又最早寻找到了通向浪漫主义的方向,其中《b小调第8交响曲“未完成”》最为著名;门德尔松有5部有编号的交响曲,4部带标题,它的交响曲是一幅幅浪漫主义的风景画,同时保持着传统原则的控制;舒曼写了4部交响曲;勃拉姆斯遵循古典传统原则,结构规整,而对位技巧,动机展开方式,和声语汇和音色动用都具有浪漫主义特征,形成古典与浪漫的独特结合;布鲁克纳与勃拉姆斯有些类似,均很好地调和了古典与浪漫的关系,主要以9部交响曲出名,每部都是很复杂的瓦格纳式庞然大物,有光彩夺目的对位,主题优美突出旋律,配器宏伟厚实;马勒是浪漫主义最后一位伟大的德奥交响曲作曲家,共有9部交响曲,第10未完成,具有典型晚期浪漫主义特征,冗长,形式复杂,结构自由,具有标题音乐特征,编制庞大,曲调大量引自自己的艺术歌曲。
二、标题交响曲:李斯特的标题交响曲结构自由,根据特定内容构成;R-施特劳斯早年写过交响曲,第一部未发表,特点不突出,交响幻想曲《意大利》是他第一部描绘景色的管弦乐作品,末乐章引用登扎的歌曲《缆车,缆车》预示着自己日后的标题交响曲及交响诗的发展方向。
三、交响诗:李斯特首创的一种单乐章标题交响管弦乐体裁,他将文学与音乐结合,由多乐段组成,保持了传统交响套曲的结构关系;而R-斯特劳斯的《家庭交响曲》和《阿尔卑斯交响曲》其实就等同于交响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