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理论
一、刺激—反应论(后天环境外部因素决定一切,必须靠模仿、强化、重复等外部因素去习得第一语言)
理论基础: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斯金纳
主张:采用严格的科学方法,对人的行为进行客观研究,反对研究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活动。
对语言的认识:语言是习惯的总和。
是后天习得,是通过刺激—反应—强化模式养成习惯而学会的,强调外部条件的作用,忽视认知能力的作用。
评价:(积极vs缺陷)
1. 模仿vs每句话都是新的
2.强化vs并非总是
3.人的思维活动养成习惯vs儿童言语行为的创造性
4语言外部形式vs难以培养语言交际能力
二、先天论—“内在论”(先天的语言习得机制决定一切,儿童头脑里的普遍语法使他能自然内化语言的规则体系)
理论基础:“普遍语法” 代表:乔姆斯基
对语言的认识:语言是由抽象规则构成的复杂体系。
语言习得是把复杂的规则“内化”,达到自动运用的程度。
人的言语行为充满了创造性。
语言习得是假设—验证的演绎过程。
语言习得机制(LAD ) 普遍语法:以待定参数形式出现、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
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对所接触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
母语
假设
根据在语言环境中获得的信息反馈 运用评价能力分析、验证这些假设
评价:
1.强调人类天生具有的语言习得能力,是语言获得的根本原因。
2.语言习得是主动、积极、创造性的过程。
3.过分强调天赋,忽视后天环境的作用,忽视反复操练养成习惯的必要性。
三、认知论(先天与后天因素相互作用,先天具有而后天不断发展的认知能力决定一切,语言能力只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理论基础:发生认识论 代表:皮亚杰
认知能力 (语言习得是归纳过程:对语言材料假设—检验—总结出语言规则) 语言能力的发展
对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观点:儿童头脑中没有语言习得机制,不存在普遍语法,但有先天的认知机制和认知能力。
认知机制和认识能力与环境相互作用,并向环境学习。
儿童语言的发展是个体在与客观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同化、顺应和达到暂时平衡。
儿童总是运用熟悉的结构(图式)去创造新的用法。
所以,儿童的语言习得是建立在儿童认知能力发展的基础上,认知能力的发展决定语言的发展。
不足:
环境 认知结构 由各种图
同化:把新事物、新经验结合到原有的图式中,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顺应:调整原有图式或创立
新图式以适应环境、同化新事物
平衡:使认识
外界趋于一致
新事物
学习 理解和吸收
1. 只强调认知一方面因素对语言发展的影响
2. 忽略语言能力对认知能力发展的反作用
四、语言功能论(把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看成是语义体系掌握的过程) 代表:韩礼德
主张:儿童习得母语的过程,是逐步探索并掌握用语言来表示功能的各
种方式的过程。
评价:前三派都是从语言结构角度探讨,而语言功能论是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说明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
触及语言的核心——语言的交际功能。
影响:功能法教学流派 总结:
1.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是先天语言习得能力和后天环境作用的结果,既
需要语言规则的内化,又要模仿、操练养成语言习惯
2. 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是整个认知能力发展的一部分,与儿童的成长
发育过程相适应
3.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包括语言结构的习得和语言功能及运用相关文化
知识的习得
4. 儿童第一语言习得是在交际活动中实现的
表达意思,
用语言做事、进行交际
语义体系
语用体系
意义体系
语言结构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