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散文的形与神》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现代散文的形与神。
2.激发学生阅读现代散文的兴趣。
3.掌握现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教学重点:掌握现代散文的形与神
教学难点:掌握现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征。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学习
教学课时:1课时
授课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问:“同学们,喜欢阅读散文吗?喜欢散文的哪个方面?”
学生:“作品里的景象,情怀和语言文字”
师问:“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散文是什么?它有哪些要素好特点?
曾经十分形象的描画散文:
它很像一条河流,它顺了壑谷,避了丘陵,凡是可以流处它都流到,而流来流去却还是归入大海,就像一个人随意地散步一样,散步完了,于是回到家里去。
依照李广田散文先生来看,散文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板书:自然随意
师:“对,自然、随意,既是散文的长处又是散文的短处,那么,散文应该如何利用“自然”之长而避“随意”之短呢?在这里我们不能不提到散文的“形”与“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现代散文的形与神》
二.授课过程
师问:行与神是散文的基本元素,那么散文的形与神分别指什么?
请大家把书打到71页,快速阅读文章,回答问题(5分钟)
学生:形主要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
课件展示:散记清谈易为,并且包含很广,人间天上,草木虫鱼,无不可谈▬▬现代散文家郁达夫
师:这句话很好地诠释了散文选材很广博,对于散文来说,上下千年,纵横万里,大到一个全球性事件,小到一滴水、一粒沙子,无一不是它的选材问题。
散文的行文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或以意念为核心展示一个个片段的画面,或以情感为线索叙述一个事件的过程,或以特定的人物或事件为中心反映社会生活的变迁……
展示:散文的“行”
指散文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选材,结构、表达、笔法,思路等
师:接下来,我们探讨散文的“神”,那么散文的“神”主要指什么
学生:主要指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发展线索等。
师:如果我们把散文的行好比一个人的形体、相貌等外部特征,那么神就像一个人的精神、气质等内在的东西。
“神”是散文的主心骨,没有了它,一篇散文就散了架,也就不能支撑起来,正如古人常说的“传神”、“神韵”。
展示:散文的“神”,指蕴含于“行”的思想感情,主要指散文的主题、内涵、精神、意蕴、发展线索等。
一般来说,“神”常常寄寓在一些醒目的词句或段落之中,它们构成一篇散文的“文眼”,找到了“文眼”就等于掌握了理解全文的钥匙。
上面李广田的比喻里,所谓流水、散布,就好比散文的“行”;归入大海、回家可以算作散文的“神”。
行神兼备一篇好文章。
古人说:“形具而神生,形谢而神灭”。
说明形与神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
师:散文最大特点是“形散神聚”
展示:形散神聚现代散文的特点
展示:“形散”有三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取材广泛,材料丰富多彩
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冶,使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的,都可选作散文的题材。
例如:《故都的秋》明明要写北京的秋味,秋色,却来了个甘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湖,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并将洋人、古人写成了作品。
二是结构多变
在结构上,散文没有统一或严格的结构模式,可谓是不拘一格,结构、格局都依照抒发感受的需要安排。
三是表达自由
在运用表现手法时,可以吧几种手法灵活地融合起来
例如:《荷塘月色》,从表达方式来看,有夜出探幽的记叙,有荷塘月色的描写,有“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精彩议论,有对自己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情感的抒发,各种表达的综合运用,不拘一格。
“神不散”
主题集中,线索分明
现代散文的材料和结构看似散乱,其实都有一个中心统帅着,就像一颗颗散乱的珍珠,用一根红线贯穿起来。
主要体现在:
1、散文的立意方面,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
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2、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
3、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发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人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领会更深的道理。
探讨活动: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散文,都是行神兼具的佳作。
以《动人的北平》为例
探讨本篇课文的形与神
给学生3分钟时间
明确:《动人的北平》的“行”:
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
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
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
北平有多样性——多样的人……
北平又五颜六色旧的与新的色彩……
《动人的北平》的“神”:
那就是北平的“动人”——宏伟、开阔、包容、舒适和平易。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现在散文的行与神,散文的“行”,指散文的外在表现形式包括选材,结构、表达、笔法,思路等;散文的“神”,指蕴含于“行”的思想感情,主要指散文的主题、内涵、精神、意蕴、发展线索等。
现代散文最大特点是“行散神聚”。
大家在阅读散文时,要善于通过“行”而准确地抓住“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