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角度-初中思想品德ppt

从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角度-初中思想品德ppt

从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角度-初中思想品德ppt不能预览其他用户文档主讲人:黄建炜(主编)单位:中学政治教学参考编辑部坚守·突破·超越----准确把握课程标准不断优化思品课堂●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根本大法”,课标意识是教师的“第一意识”。

有了目标,师生的教学行为才有“奔头”,原本静态的教学内容才有“劲头”,课堂的教学活动才有“看头”。

◆杜文艳:增强课程标准意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江苏教育研究》2022年6C期●课标是灵魂,是教材编写、课堂教学和学业评价的依据。

所以,只有认真研读课标,熟悉吃透课标,紧紧抓住课标,才能在备课和教学过程中对教材、教学中疑难问题的分析举重若轻,游刃有余。

●新课标是若干人智慧的结晶,更是若干人学习、研究、运用的行动指南。

虽然篇幅不长,但字字珠玑。

各位老师来自教学一线,甚至都是执教毕业年级的,对新课标肯定不陌生,肯定也听过不少专家的报告。

所以,本报告试图以编辑的视角,从优化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角度,来与大家一起探讨对课程标准的理解。

一、准确把握课程性质1.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持…体系;坚守…阵地)孔子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意思是:“以前我对人的态度是,只要听到他说的话,便相信他的行为;今天我对人的态度是,听到他说的话,还要考察他的行为,才能相信。

”我们教师自身拥有的“独立精神”“平等思想”以及行为中的表征,才是对孩子的最好的“育”。

为指导中小学进一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抓好党的十八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工作,教育部近日印发了《初中思想品德课和高中思想政治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教学指导建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等内容被列入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重点。

新的《教学指导建议》提出,初中和高中学生要通过思政课知道党的十八大的主题,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明确科学发展观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懂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理解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体会党对青年一代的关爱。

●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选登:◇关于诚信:“中国人缺乏诚信,世界上无与伦比,空前绝后。

”◇关于党的领导:“每个干部都贪污,无官不贪,不贪不成官。

”◇关于社会主义民主:“其实,我讲的这些,连我自己都不相信。

”◇关于职业选择:“千万别当教师,否则你会贫穷一辈子!”◇关于婚姻:“你们现在不好好学习,以后找对象就是填空题;现在好好学习,以后找对象就是选择题!”◆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逻辑性、趣味性、灵活性,同时还要强调激励性和启发性。

不仅口吐莲花,更要吐出核心价值之真,教师人性之善,社会伦理之美!2.掌握“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

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这与国家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致的。

学生最缺少的,不是勤奋,而是思想。

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积极引导学生扩展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思想品德水平的同时,一定要切实帮助学生真正懂得一因多果、一果多因的道理,既要积极引导学生求同思维,又要着力培养学生发散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

创新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品格。

二、合理界定三维目标1.三维目标的认识“知识与技能”目标,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基本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

“过程与方法”目标,重视学生的学习经历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发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重视学生内心的丰富体验,强调学生学习态度、科学态度、生活态度和人生态度的优化,倡导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2.教学目标的定位需要认真考虑如下三方面问题:第一,教材包括哪些基础知识?特别是学生终生发展所需的必备知识,(课标列举)由此应培养学生的哪些方面的能力?(课标列举)尤其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第二,怎样利用教材进行教学指导,使学生理解思想品德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第三,教材知识中蕴含了哪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素?(课标列举)特别是学生通过思想品德课的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忌:假、大、空◆修订后的课标对三维目标的进一步修改和整合,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将继续推动着思想品德课程向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综合性的方向发展,是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思想的体现,也是对科学教育理念的实践与探索。

因此,广大教师要用好新课标,坚守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在教学中更多地运用讨论、辨析、分享等方式,重视学生情感体验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

◆殷久华:把握课程特性回归教学原点-----结合新课标谈课程性质《中政参》2022年第11期◆杨健:思品课堂应追求“真本色”----《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与教学》2022年第1期3.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列为教学目标之首思想品德课程开设的根本目的——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

思想品德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逐步形成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观念,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做负责任的公民。

比如,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修订强调在“感受”“体会”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一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新增加的内容:在“树立规则意识、法制观念”的基础上,新增加了“公共精神”和“公民意识”的目标内容;在“热爱集体、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基础上,新增加“认同中华文化,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民族精神”的目标内容,旨在将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感与全球意识相贯通。

4.教学目标的表述(1)行为主体应是学生或学习结果,而不是教师或讲授内容。

有的教师陈述的教学目标是教师自身的行为,是自己准备讲授的教学内容,而不是陈述学生学习的结果,学生通过学习产生行为情感的变化。

(2)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理解、可评估的。

一些老师设计教学目标时常使用抽象含糊的动词,应改用表述学生具体行为的教学目标,使用表示学生行为的动词,如“了解”“识记”“理解”“运用”“掌握”等。

◇2022年《中政参》第12期冯根水:《准确理解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三、努力践行课程理念1.思想品德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与他们一起体会成长的美好、面对成长中的问题,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成长中的自己,处理好与他人和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案例】教学片断一:一教师执教九年级全一册(广东教育出版社)“人民当家作主是核心”一课时,列举了“班长选举过程”进行分析,哪知学生议论纷纷,像炸开了锅……思考:班干选举,是学生成长过程中必然遇到的问题。

教师将班干选举引进课堂,在争辩的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了,思维激活了,心态开放了,个性张扬了,民主意识萌发了。

老师能够为学生不同的体验创造交流和碰撞的机会,让民主意识发自于内心,提高了教学效果,凸显了思想品德课堂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允许学生自主选择话题,通过师生对话、生生交流,在畅所欲言中探讨生活问题,深化思想认识,解决生活困惑,从而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

2.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

【案例】一位老师在执教“校车安全,伤不起的痛”时,设计的问题如下:“为提醒广大同学注意交通安全,请你列举行走、乘车、骑车应该注意的问题”。

学生发言踊跃,答案很多:行人须在人行道内行走,不能撑伞骑车;不能双手离把;不能在公路上玩耍、嬉闹;……思考:小小教学世界,观照完满人生。

教学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成长。

该案例通过学生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

教师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

课堂上学生的故事陈述、交流评价、慷慨陈词,都是教师善于捕捉,进而巧妙一问的效果。

这样的捕捉、引导,触动了学生的心灵,解放了学生的思维,释放了学生的情感,引出了学生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对生命宝贵的领悟,对法律规范的敬畏,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这样的教学生成,流淌着灵性和悟性,更满溢着教学的智慧。

课堂因生成而精彩!3.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的引导我们广大教师需要认真学习教材,细心分析、理解教材所传递或揭示的知识和能力以及学习的方式和过程,用心揣摩、领悟教材所蕴含的思想教育、情感态度、价值取向。

解读教材必须尊重客观事实,真实、准确,切忌主观臆断,不切实际。

那些没有科学根据、任意杜撰、甚至低级庸俗的例子绝对不能出现在课堂教学中。

◆王有鹏: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思想品德课程------课程标准修订稿“课程目标”解读2022年《中政参》第11期四、开发利用课程资源1.学生资源(学情),包括原始资源,生成性资源第斯多惠说:“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所以,必须在开始教学前就确定这个出发点。

”正所谓“以学定教”。

了解学生是教育教学的起点,备“学生”,必须围绕学生的学科认知特点和规律,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和生活关注点,学生的能力和兴趣、学生的情感因素、身心特征、家庭社会背景等内容。

案例1:……案例2:……教学反思:无法预约的精彩应是教育智慧的结晶,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一味地指责或唾骂,而是跟着学情走,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积极捕捉并把握有效资源,充分利用学生的言论这些动态生成的资源,以学定教,就能有意外收获。

3.材料选择的科学性案例1:某老师执教“人生要有目标”时,选择浅显易懂的小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初步感知目标的意义。

材料:父亲带着三个儿子到草原上猎杀野兔。

在到达目的地,一切准备得当、开始行动之前,父亲向三个儿子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都看到了什么呢?”老大回答道:“我看到了我们手里的猎枪、在草原上奔跑的野兔、还有一望无际的草原。

”父亲摇摇头说:“不对。

”老二的回答是:“我看到了爸爸、大哥、弟弟、猎枪、野兔,还有茫茫无际的草原。

相关主题